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各有所需,細說抗美援朝期間蘇聯向中國提供的諸類軍火

2024-09-08歷史

20 世紀 50 年代的時候,蘇聯大動作地給中國送或者賣軍火,這裏面啥都有,像步兵用的武器、火炮、坦克、飛機、軍艦還有其他的裝備。蘇聯給的這些家夥什兒,對咱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主要是步兵的單一陸軍變成好多軍兵種合成的現代化部隊,那作用可沒人能比!

1949 年 10 月新中國成立那會兒,解放軍還接著朝大西北、大西南跟華南挺進呢,到 1950 年 5 月 1 號把海南島解放了,大陸除了西藏,別的地兒都解放啦。這時候解放軍多達 550 萬人,步兵師大概有 200 個。因為有些部隊留在新解放的地方,弄了省軍區和軍分區,還有好多國民黨起義的部隊正改編呢,所以這段時間步兵的軍、師編制老是變。但總體來講,步兵編制還算規整,就是兵種太單一,特種部隊少得可憐。全軍有 4 個炮兵師,加上軍屬和師屬的炮團,一共 77 個炮兵團,有 60 毫米迫擊炮以上口徑的各種火炮 2 萬到 3 萬門。裝甲兵有 2 個戰車師和 2 個戰車團,裝備有美、日式坦克 312 輛,水陸坦克 242 輛。工兵總共 9 個團。空軍原來有接收、繳獲還有國民黨起義軍隊的飛機 113 架。另外東北有個 1946 年 3 月開的航校,用的是日式教練機。

1949 年 4 月 23 日,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誕生啦。最先有的是華東軍區海軍艦隊,船艦有起義來的、俘獲的國民黨那些,還有征用的商輪,改裝的漁輪,打撈的沈艦,從香港買來的超齡艦艇等等,加起來 223 艘,總排水量才 92050 噸。這船型亂得很,美、英、日、德、法、加、荷、澳等國的都有,甚至還有清朝海軍燒煤的「楚」字號軍艦、「永績」號炮艦呢,那可是辛亥革命前的啦。艦艇的主、輔機多達 355 種,機器磨損得厲害,還沒配件。艦上的火炮有 30 多種,炮彈也沒後續供應。這之後,國民黨飛機轟炸,好多艦船都損失了,就原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起義的 9 艘軍艦,就有 6 艘被炸沈,1 艘重傷,「重慶」號巡洋艦、「長治」號護衛艦啥的也先後被炸自沈。這些老舊雜牌的艦艇在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在近海作戰裏勉強能執行任務,像攻占一江山島的時候,就起了大作用,不過也就這樣,它們主要還是用來給海軍官兵訓練的。

當時部隊的裝備,流行的說法是「小米加步槍」。跟日本兵還有國民黨軍隊打仗,中共軍隊秉持「小米加步槍」的勁頭,用差的裝備打敗了好裝備的敵人,這可真值得自豪。在新冷戰格局下的國際環境裏,中共剛掌了政權,就碰上韓戰,中國軍隊直接對上美國這種有高科技武器裝備的對頭,雖說還得發揚以弱勝強的戰略安排和英勇作風,可光靠「小米加步槍」那套裝備肯定不行啦。這時候,能給中國提供先進武器裝備的就只有蘇聯。正是靠著蘇聯給的大量武器裝備,中國軍隊不光應對了韓戰,還把整個部隊都進行了現代化裝備的改進。

新中國準備出兵北韓的時候,就想讓蘇聯大規模供應陸軍武器裝備,可這事兒挺曲折,真正送出武器裝備清單是在赴朝作戰以後。

1950 年 10 月 2 號,毛澤東寫了封給史太林的電報,講中國願意出兵北韓,還列了要的武器彈藥的單子。可當時中共中央領導內部想法不一樣,得再商量出兵的事兒,這封電報就沒發出去。後來周恩來去莫斯科跟史太林談出兵的事不太順,雖說蘇聯答應貸款給咱武器,可在蘇聯空軍出動的問題上沒談攏,周恩來半道趕回北京商量咋決定,也沒交要的武器彈藥的單子。從現有的歷史文獻來看,中國頭一回給蘇聯交要的武器彈藥單子是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打完的時候。

1950 年 11 月 7 號,毛澤東給史太林發電報說:「咱人民解放軍陸軍的武器裝備啊,主要是從敵人那繳獲來的,結果就弄得步兵武器口徑五花八門的。這可把彈藥生產難壞了,特別是步槍和機槍子彈的生產,另外咱工廠現在能提供的這種子彈少得可憐。誌願軍部隊直接參加北韓軍事行動的有 12 個軍,一共 36 個師,可就只有 6 個步槍和機槍彈藥的基數。往後啊,隨著軍事行動的推進,咱們在保障軍隊彈藥這塊肯定會有大難題。要是軍工生產沒啥變化,那改換裝備的事估計得到 1951 年下半年才能開始。為了把眼前這困難解決了,我求您琢磨琢磨 1951 年 1 月和 2 月這段時間給 36 個師供應步兵武器裝備的事。」

毛澤東提出的具體要求是:蘇式步槍 14 萬支,步槍子彈 5800 萬發;蘇式自動槍 26000 支,自動槍子彈 8000 萬發;蘇式輕機槍 7000 挺,輕機槍子彈 3700 萬發;蘇式重機槍 2000 挺,重機槍子彈 2000 萬發;飛行員用手槍 1000 支,飛行員用手槍子彈 10 萬發;梯恩梯炸藥 1000 噸。11 月 9 日,史太林回電應下了這 36 個師的步兵輕武器,說 1951 年 1 到 2 月就能全給運到中國來。這批武器到貨的數量跟中方要的一點不差,具體的型制有:1891/30 式水連珠步槍;1938/44 式騎槍;1927 式 ДП 輕機槍,就是那種圓形彈倉的,也叫轉盤機槍;1927/44 式 ДПМ 輕機槍,長方弧形彈倉在槍身下面的那種;1943 式郭留諾夫 СГ43 重機槍;1941 式 ППШ 木柄衝鋒槍;1943 式 ППС 鐵柄衝鋒槍;ТТ30/303 式手槍。

靠著這批武器,咱在北韓的誌願軍有 34 個師把裝備給換了,還有 2 個師的武器拿來補充消耗,分給軍校、軍區用於訓練。得跟您說道說道,這 36 個師的輕武器,差不多都是蘇聯在二戰那會甚至戰前弄出來的,是蘇軍淘汰不要的家夥什兒。可當時蘇軍現役的一些新式武器,像 СКС45 半自動步槍、АК47 突擊步槍(衝鋒槍)、РПД44 班用輕機槍、РП46 連用輕機槍、СГМ 重機槍,人家都不肯賣給咱中國。後來給的 60 個師的裝備裏,居然還搭了 324 挺 1910 年式水冷馬克沁重機槍。

瞧瞧這些武器的型制就能明白,那會兒蘇軍陸軍師的裝備比咱中國部隊強了大概 10 年。抗美援朝戰爭打著打著,特別是誌願軍第二批部隊大規模去北韓了,咱中國軍隊急缺好多武器裝備。1951 年 5 月 25 號,第五次戰役後期,毛主席讓總參謀長徐向前帶代表團去莫斯科跟蘇聯政府談買 60 個師的蘇聯武器裝備這事兒。這談判 6 月上旬開始,一直整到 10 月中旬。一開始兩邊說好,按蘇聯的生產和運輸水平,3 年裏給咱 60 個師裝備,1951 年先給 10 個師的。9 月的時候,史太林又講,除了 1951 年已經給了的 4 個師的裝備,原計劃剩下那 6 個師的裝備和東西得推遲半年,咱也同意了。

到了 1952 年 4 月,雙方敲定,當年給 16 個師提供裝備,剩下 40 個師的裝備得在兩年內,也就是到 1954 年底給弄完。這 60 個陸軍師的武器裝備,是照著蘇聯的編制來的:每個師(14963 人)有 3 個步兵團、1 個炮兵團、1 個坦克自行火炮團、1 個獨立高炮營、1 個獨立五七反坦克炮營。炮團裏 122 毫米榴彈炮、76.2 毫米野炮、120 毫米迫擊炮各有 1 個營(12 門),坦克自行火炮團有 Т34 坦克 24 輛、76 毫米自行火炮 16 輛,獨立高炮營有 37 毫米高射炮 12 門,獨立反坦克炮營有 57 毫米反坦克炮 12 門。全師步兵武器 13938 件,炮 303 門,汽車 261 輛,特種車 84 輛,馬車 517 輛,馬 1136 匹。

在 60 個師的武器裝備裏,咱白給北韓人民軍 3 個師的裝備,還把 1 個師的裝備拆開給各軍事院校當訓練用的,實際上就裝備了 56 個師。可就算是這些用上蘇聯武器的部隊,大多也在國內待著,真正去北韓前線打仗的就 3 個師。為啥呢?一來是裝備得太晚啦,等部隊全換完裝,戰爭都快打完了。二來是蘇軍的裝備不適合北韓那山地,就說坦克團吧,不是每個師都得裝備。

20 世紀 50 年代早期,咱中國有 106 個陸軍師,其中 56 個師是按蘇軍編制來裝備的,另外那 50 個師用的是國產仿蘇的武器。這些部隊都安排在淮河以南,為啥呢?因為那地方水網稻田多,山也多,全按蘇軍裝備沒啥必要。中國人民誌願軍去北韓以後,為了裝備和培訓咱中國的坦克裝甲兵,按照中蘇的協定,1950 年 11 月,蘇軍 10 個坦克自行火炮團來了中國,咱中國組織了 10 個團的機構,接收裝備並接受訓練。這些裝備有 300 輛 Т34 中型坦克、60 輛 ИС2 重型坦克、40 輛 ИСУ122 自行火炮。咱中國靠著它們組建了 3 個坦克師(每個師 2 個團,再加上摩托步兵團、炮兵團)、3 個獨立坦克團,還有基地訓練團。蘇軍依照二戰的經驗,在炮兵的裝備配備裏,地面制壓炮兵(山炮、野炮、榴彈炮、迫擊炮)、野戰高射炮兵和反坦克炮兵的比例是 6∶2∶2。

誌願軍出國打仗那會,統帥部的戰略預備炮兵就只有地面炮兵,也就是突破炮兵,高射炮兵和反坦克炮兵都沒有,裝備還特別差。像炮 1 師、炮 2 師、炮 8 師,用的全是雜牌子的美日式野戰榴彈炮。後來呢,炮 7 師、炮 3 師入朝的時候,用上蘇式火炮改善了裝備,有蘇式 122 毫米榴彈炮、152 毫米榴彈炮,地面炮兵的攻擊力也就加強了。另外,高射炮兵和反坦克炮兵也有了。比如炮 31 師、炮 33 師,裝備蘇式五七反坦克炮,後來也去北韓作戰了。可蘇聯給的反坦克炮款式太落後,都是蘇軍不要的,這種炮得靠騾馬拉著走,走起來有 17 米長,在前線打仗不方便,尤其在山地行軍和近距離打坦克,還比不上國產的五七無坐力炮。

抗美援朝那會,拿蘇聯 37 毫米高射炮組了 101 個獨立高射炮營,其中 53 個營去了北韓,還有 40 個營被編進城防高射炮師、團,4 個營編進坦克師,4 個營編進海軍基地。5 個野戰高炮師、1 個城防高炮師都去北韓打仗了(野戰高射炮師和城防高射炮師用蘇聯 85 毫米高射炮裝備了 24 個營,用 76.2 毫米高射炮裝備了 14 個營)。另外,炮 21 師、炮 22 師(一共 9 個團)用的是蘇БМВ132 毫米火箭炮(就是喀秋莎),在北韓戰場也有一些戰果。這種火箭炮在汽車上有 16 個滑軌發射器,火力挺猛,機動性也強,可發射時尾部噴火,目標顯眼,咱們誌願軍又沒空軍保護,所以發射完就得趕緊轉移陣地,藏起來;而且射程才 8 公裏,射彈散布範圍大,只能打地面集團目標,可這種目標不多,所以實際用起來有限制。

在 1950 年代,咱中國軍隊給 14 個榴彈炮兵師、2 個反坦克炮兵師、2 個火箭炮兵師還有 5 個野戰高射炮兵師都裝備了蘇聯火炮,總共 87 個團。另外呢,還有 3 個城防高射炮兵師、33 個高射炮團、4 個探照燈團、1 個雷達團和 8 個獨立雷達營。

工兵這塊,拿蘇聯的工程器材、舟橋裝備了 28 個工兵團,其中有 13 個入朝了。鐵道兵這邊,入朝的鐵道兵有 10 個師,再加上鐵路員工,一共 15 萬多人。鐵路工程器材基本都是從蘇聯買的。通訊器材和防化器材也是從蘇聯購進,給全軍各通訊分隊和防化分隊用。蘇聯賣給咱中國的陸軍武器,在 1954 年以前,差不多全是蘇軍淘汰不要的東西。

1954 年蘇聯領導人換了之後,對華政策變了,開始給咱中國提供蘇軍正在用的像槍炮這類武器。可到 1960 年中蘇關系變差,蘇聯就不再賣給中國陸軍武器啦。下面說說這些武器:1891/30 式水連珠步槍,二戰的時候就淘汰啦,蘇聯士兵大多用 1938/44 式騎槍。這倆效能差不多。騎槍的槍管短一點,射彈散布的範圍大些,1944 式騎槍還多了折疊式刺刀。這種步騎槍零件簡單還結實,用 1908 年的槍彈,穿透力強,射程遠,雖說有效射程定在 400 米,可在 2000 到 3000 米還有殺傷力呢。二戰結束後,蘇軍改用 СКС45 式半自動步槍,用 1943 年的中間式槍彈,比 1908 年的槍彈輕多啦。1908 年的槍彈重 22.88 克,外殼長 54 毫米,藥有 3.3 克,彈丸重 9.6 克;1943 年的槍彈重 16.4 克,外殼長 39 毫米,藥 1.6 克,彈丸重 7.9 克,口徑都是 7.62 毫米。

水連珠步槍咱中國老早就有啦,差不多在 1904 年日俄戰爭完了就散在民間。辛亥革命完了軍閥瞎混戰,又大批買進來。俄國十月革命後,內戰那陣子,有部份白軍逃到咱中國,讓奉軍收編了,跟著在中國這兒瞎摻和混戰,水連珠步槍呼呼地流進東北和華北。抗日戰爭開始後,1938 年 10 月初,八路軍在山東的第四遊擊支隊在淄川,有一個排就拿水連珠步槍一塊射擊,把日軍一架轟炸機給打下來了。這飛機從濟南起飛去炸九江,往回飛的時候被打下來,飛行員被抓了,送到延安後參加了反戰同盟。指揮打下這日機的武中奇,現今在濟南幹休所歇著呢。

在北韓戰場,1951 年 11 月 12 號夜裏,公安師有個副班長負責公路防空哨,在黃海北道東村裏的公路上站崗的時候,用蘇制的 1891/30 式水連珠步槍打了 4 發子彈,就把美國空軍的一架 B-26 夜航轟炸機給打下來了。後來呢,蘇聯把 1891/30 式步槍、1938/44 式騎槍的圖紙轉給了中國,1953 年咱中國仿制成功,起名叫五三式步槍。1954 年蘇聯又把 СКС45 式半自動步槍圖紙給了中國,1956 年中國仿制出來,叫五六式半自動步槍。50 年代後半段,1891/30 式、1938/44 式還有國產的五三式步騎槍慢慢就退役了,變成民兵的武器,用來除山害,保護農田裏的莊稼。打野豬的時候,用五三式步槍打一發能打中,野豬就跑不了,要是用五六式步槍打一發打中,野豬沒準就跑了。

1927 式 ДП 輕機槍(就是平常說的轉盤機槍)在抗日戰爭的時候賣給過中國,八路軍從國民黨政府那兒弄到了一些。可國民黨軍隊用的是仿制的捷克 ZB26 式輕機槍,簡稱為捷克式,這效能比蘇 ДП 式強,用的是 7.9 毫米步槍彈。1944 年蘇聯把 ДП 式改成了 ДПМ 式,彈倉挪到槍身下面了。圖紙轉給中國後,中國仿制出來叫五三式機槍。不過蘇軍戰後換成 РПД 班用輕機槍和 РП46 式連用輕機槍了。1955 年 1 月,蘇聯把 РПД 班用輕機槍的圖紙給了中國,中國在 1956 年仿制成功,叫五六式機槍。1957 年,蘇方又給中國轉讓 РП46 式連用輕機槍的圖紙,中國 1958 年仿制出來,叫做五八式機槍。

在二戰的時候,蘇軍還在用 1910 年式的水冷馬克沁重機槍呢,到 1943 年弄出了СГ43 郭留諾夫重機槍,這槍能很快換槍管,不用水來冷卻。蘇聯給中國供應的 60 個師的裝備裏,重機槍除了СГ43 式,還配了 324 挺 1910 年式的馬克沁重機槍。二戰結束後,蘇軍不要СГ43 式重機槍了,改用改進的СГМ型。СГ43 式重機槍的圖紙轉給中國後,咱中國在 1953 年仿造出來了,叫五三式重機槍。СГМ 型重機槍的圖紙 1956 年轉給中國,中國 1957 年仿造出來,叫五七式重機槍。

誌願軍入朝以後,咱中國兵工廠的技術人員照著蘇聯 1941 式ППШ 木柄衝鋒槍的實物,畫出了圖紙,1950 年 10 月就仿制出來啦,12 月毛澤東批準生產,起個名兒叫五○式衝鋒槍,一共生產了 3.6 萬支,還有槍彈 720 萬發。後來蘇聯把 1943 式ППС 鐵柄衝鋒槍的圖紙轉給咱中國,1954 年咱仿制出來,叫五四式衝鋒槍。蘇聯戰後不用ППШ 式和ППС 式衝鋒槍了,改用АК47 式突擊步槍,這槍的設計師是米哈伊爾?卡拉什尼柯夫。這可是世界有名的槍,各國都仿制,聽說有 5000 萬到 7000 萬支那麽多。20 世紀 70 年代有個西方輕兵器專家講:美國往外賣可口可樂,日本賣索尼,蘇聯就賣卡拉什尼柯夫。80 年代,卡拉什尼柯夫還應邀來中國了呢。АК47 式突擊步槍的圖紙 1955 年 1 月轉給中國,仿制出來叫五六式衝鋒槍。СКС45 半自動步槍(咱中國仿制的叫五六式),РПД 班用機槍(咱中國仿制的也叫五六式)和 АК47 突擊步槍,這三種槍都用 1943 式槍彈,所以在戰場上供應方便。不過 1943 式槍彈的彈殼是鋼材的,表面覆銅覆漆,能省點貴重金屬銅。只是蘇聯 1951 年不給咱中國這些武器,到 1955 年 1 月才給咱。

蘇 1930/33ТТ 手槍(托卡列夫),7.62 毫米口徑,跟衝鋒槍用一樣的槍彈。咱中國在抗美援朝那陣兒,照著實物測繪圖紙仿制出來,起名叫五一式手槍,後來又照著轉讓的圖紙生產,叫做五四式手槍。蘇軍在 1943 年弄出 ПМ(馬卡羅夫)9 毫米口徑的手槍,1957 年轉給咱中國,咱中國 1959 年仿制成功,給取名五九式手槍。

蘇 1938 式 ДШК12.7 毫米高射機槍,到了 1954 年,咱中國依照蘇聯轉讓的圖紙仿制成功,給它起名叫五四式高射機槍。不過這型號的機槍啊,只能打時速 600 公裏的活塞式飛機。蘇聯在 1948 年鼓搗出 14.5 毫米 ЭПУ 型的單管、雙管四聯高射機槍,能打時速 800 公裏往上的噴射式飛機。1955 年 1 月,蘇聯把這種機槍的圖紙轉給咱中國,咱 1958 年仿制成功,叫它五八式高射機槍。蘇 1939 式 37 毫米(1.5 吋)高射炮,射速挺快,在抗美援朝那會打下的敵機最多,誌願軍官兵可喜歡啦。可炮彈供應不夠,就算把國內蘇式裝備裏 20 個師的 37 毫米高射炮彈調到北韓,還是不夠用,這是停戰前唯一沒按規定基數配足的炮彈。1954 年咱中國把這種高射炮仿制出來,起名五四式高射炮。蘇軍戰後 1947 年研制出了 В47 雙管 37 毫米高射炮,可它的圖紙沒給咱中國。後來咱中國自己研制的雙管 37 毫米高射炮在 1965 年定型,叫做六五式高射炮。

在蘇德戰爭前,蘇軍有了 1937 年定好型的 45 毫米反坦克炮。可戰爭剛開始用的時候,發現這炮打不穿德軍坦克前面的裝甲板(70 毫米的)。所以呢,蘇聯在 1943 年又鼓搗出 57 毫米反坦克炮(ЗИ2 型)。由於德軍不停地弄出新型坦克(像虎式、豹式重型坦克還有斐迪南自行火炮),還放到戰場上去,蘇聯就在 1942 年弄出了 76.2 毫米加農炮(ЗИС 型),用來反坦克效果挺不錯。那重型加農火炮得牽引,在戰場上跑起來不方便,要是把重型加農炮裝在履帶車底盤上變成自行火炮,好處就全顯出來啦。1942 年往後,蘇軍陸陸續續裝備了 122 毫米、152 毫米、100 毫米、85 毫米的自行火炮,去支援坦克和步兵作戰,成績特別好。

這種武器,二戰時咱中國叫它自動推進炮,劉伯承叫自行火炮,台灣那邊叫自走炮,說的都是履帶車上固定的火炮。蘇式 57 毫米反坦克炮,誌願軍在北韓戰場上用著效果不好,遠距離用它的機會少,還得牽引著走,近距離作戰還比不上國產的五七式無坐力炮。可蘇聯給中國 60 個師的武器裏,還是把這種炮當成制式武器編進獨立反坦克炮營了。中國照著蘇聯的圖紙生產,1955 年仿制成功,起名叫五五式。沒過多久,中央軍委決定換成蘇式 76.2 毫米加農炮。這 76.2 毫米加農炮(60 個師的裝備裏,每個炮兵團有 1 個營,12 門)在北韓戰場上能當炮兵群裏壓制、支援的火炮,射速挺快,挺招人喜歡。中國 1954 年仿制出來,叫五四式加農炮。

可這種武器是蘇軍淘汰下來的。1948 年蘇聯弄出了一種新的 85 毫米加農炮,又輕效能又好,把二戰時的 76.2 毫米加農炮給替了。到 1955 年蘇聯才把新型加農炮的圖紙給了中國,中國 1956 年仿制成功,慢慢就把 76.2 毫米加農炮換了。1957 年蘇聯給中國拿來 130 毫米和 152 毫米加農炮的圖紙,中國 1959 年仿制出來,叫五九式加農炮。蘇聯的 1937 式 82 毫米和 107 毫米迫擊炮、1938 式 120 毫米迫擊炮,都給了中國,在北韓戰場上用著呢。此前中國能生產 60 毫米和 82 毫米迫擊炮,太原閻錫山的兵工廠還造出一種迫擊炮,叫 150 毫米臼炮。

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時候,誌願軍大量用的是國產的 82 毫米迫擊炮和炮彈。1952 年,蘇聯把 82 毫米、107 毫米、120 毫米迫擊炮的圖紙給了中國,那 107 毫米迫擊炮能分解,能用騾馬馱著走,是山地迫擊炮,中國就生產了一點兒。到了制式化的時候,82 毫米迫擊炮是營裏用的,120 毫米迫擊炮是師屬炮團、團屬炮營的火炮。咱中國照著蘇聯的標準,1953 年仿造出了 82 毫米迫擊炮,1955 年仿造出 120 毫米迫擊炮。1955 年 1 月蘇聯又把 1943 年式 160 毫米迫擊炮圖紙給了中國,中國 1956 年仿制好了。不過這 160 毫米迫擊炮太笨啦,射程也不遠。

60 年代往後,咱中國自己研制開發,不光弄出了新型的 120 毫米迫擊炮,還搞出了效能更棒的 100 毫米迫擊炮。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能造 122 毫米、152 毫米、203 毫米、305 毫米榴彈炮。十月革命完改進了,造出了 1937 式加農榴彈炮,1938 式 122 毫米榴彈炮,1943 式 152 毫米榴彈炮。1951 年 10 月徐向前在莫斯科談的時候,蘇聯答應給 152 毫米(6 吋)口徑榴彈炮及以下的蘇式槍炮圖紙。中國在 1954 年造出了仿蘇的 122 毫米榴彈炮,1956 年仿制出 152 毫米榴彈炮。可蘇聯沒給中國加農榴彈炮的圖紙,咱中國在 1966 年自己研制出了 152 毫米加農榴彈炮。蘇聯給的第一批高射炮圖紙,除了單管 37 毫米炮,還有 85 毫米、76.2 毫米高射炮,形成了高、中、低對空火力的層次。但在北韓戰場上,野戰的 85 毫米高射炮和 76.2 毫米高射炮因為人工操作,特別是人工標定爆炸引信,費時間還不準,所以打下的敵機少,就是對敵人的飛機有點威脅。由於敵機飛行員每次飛都在航圖上標中國高射炮火力配置,誌願軍就用遊擊的辦法,常常轉移高炮陣地,讓敵飛行員覺得哪都有高炮,出航的時候顧慮特別多。

對於城防用的 85 毫米高射炮,蘇聯弄出了電腦自動指揮的系統,能讓好幾門高射炮一塊兒聯動,自動測方位角、高低角,設定爆炸引信,指揮員只要按電鈕就能發射。1954 年 6 月,蘇聯主動給中國提供這種新型 85 毫米高射炮的圖紙,1954 年 12 月又賣給中國 48 門 С19 型 100 毫米高射炮,裝備了兩個團。1955 年 4 月,蘇聯還賣給中國 64 門 С60 型 57 毫米高射炮,裝備兩個團,並且轉讓生產圖紙,這可是 40 年代後期蘇聯新研制的東西,效能更棒,也有自動指揮儀。於是,中國先仿制了 57 毫米和 100 毫米高射炮,1959 年仿制成功,當時沒仿制 85 毫米高射炮。60 年代末,因為 100 毫米高射炮太重,在江南水網密集的地方不合適,就又開始研制 85 毫米高射炮,1972 年定型生產。關於坦克和自行火炮。

T34 中型坦克在二戰的時候那可是相當不錯的坦克,德軍將領還提議德國照著仿制呢。可在抗美援朝戰爭裏,這種坦克跟美國的 M26、M46 坦克一比,就沒啥優勢啦。1947 年,蘇聯在 T44 坦克(沒大批生產)的基礎上弄出了 T54 坦克,50 年代初又搞出能防原子武器的 T55 新型坦克,然後就把 T54 坦克的技術資料給了中國。在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搞的坦克工業裏,作為中國工廠第一批的東西,裝著 100 毫米口徑炮的五九式坦克被生產出來了。蘇聯給中國的 10 個坦克自行火炮團裏,有 60 輛 IS2 和 IS3 型重型坦克,這是二戰後期的產物。戰後蘇軍裝備了 IS4 新型重型坦克,在十月革命節莫斯科紅場檢閱的時候露了面,讓外國來的客人覺得挺新鮮。但這種新玩意兒沒給中國。

10 個坦克自行火炮團裏有 40 輛 СУ122 自行榴彈炮,這是蘇聯 1943 年弄的試驗品,在 Т34 坦克的底盤上裝了 122 毫米榴彈炮。可這種炮的彈道彎彎曲曲的,支援坦克作戰得要初速大、彈道直直的加農炮,所以蘇聯就不生產了,改成在 ИС2 坦克底盤上裝 122 毫米加農炮,這就是 122 毫米自行火炮,能打 20 公裏還多呢。1951 年夏天北韓戰場戰線穩定後,坦克沒法發揮快速突擊和機動的本事了,只能讓火炮起作用。美國陸軍師編了 149 輛坦克,除了偶爾弄個小編隊短距離沖一沖,大多是讓個別坦克在前沿當固定發射炮使,因為坦克炮初速大,彈道直,彈丸出膛速度比出膛的聲音還快,往往是打中目標炸了才知道,對誌願軍前沿陣地的守兵威脅可大了。而 ИС 重型坦克上的 122 毫米加農炮射程遠,打敵軍前沿的固定坦克特別好使,逼得敵前沿的固定坦克只好轉移陣地。

據蘇軍坦克團的官兵說,二戰那會,這種ИС-2重型坦克要是碰上緊急情況,就得自己炸掉,可不能落到德軍手裏。不過蘇聯就只賣給咱中國 60 輛這種坦克,後來中國又在旅大有償接收了 18 輛。還有那 60 個師的 76.2 毫米自行火炮,是 1942 年在蘇軍中試用的輕型火炮,是在Т70 輕型坦克的履帶底盤上裝 76.2 毫米炮弄成的。按蘇軍的經驗,2 到 3 輛坦克打仗,就得有 1 輛自行火炮支援,這自行火炮的威力可比坦克炮大多了。德軍入侵蘇聯的時候用的Ⅲ型坦克(裝 37 毫米炮)、Ⅳ型坦克(裝 75 毫米炮),在Т4 坦克(裝 76.2 毫米炮)、КВ 重型坦克(裝 76.2 毫米炮)跟前那可差遠了,後來到了 1942 年,德軍把虎Ⅰ重型坦克(裝 88 毫米炮)弄到戰場上,就讓蘇Т34、КВ 坦克受到威脅啦。

1943 年,蘇軍給 Т34 坦克裝上 85 毫米炮,還以 КВ 重型坦克為底子弄出了裝 85 毫米炮的 ИС1 重型坦克。可跟德軍虎Ⅰ型坦克一比,還是不占上風。到了 1944 年,蘇聯弄出了裝 122 毫米加農炮的 ИС2 重型坦克,這下德國虎Ⅰ型坦克沒優勢啦。1942 年蘇聯試著做出 76 毫米自行火炮,火力比不上 Т34 的 85 毫米炮,就用 ИС2 重型坦克的底盤裝上 122 毫米加農炮,做出了 122 毫米自行火炮。同時呢,蘇聯還搞出了 85 毫米、100 毫米、152 毫米的自行火炮,用來幫著 Т34 和 ИС2 坦克打仗。而 76 毫米自行火炮就改成支援步兵作戰啦。

賣給咱中國的 60 個陸軍師的裝備裏,蘇方定的坦克自行火炮團配置是 Т34 坦克 24 輛、76 毫米自行火炮 16 門,可這 76 毫米炮很難給裝 85 毫米炮的 Т34 坦克打支援。當時咱中國這邊不懂現代技術兵種兵器在戰場上咋用,迷迷糊糊就接收了 960 門 76 毫米自行火炮。另外,賣給咱中國的 10 個坦克團裝備,每個團配置 Т34 坦克 30 輛、ИС2 重型坦克 6 輛、122 毫米自行火炮 4 門。本來按規定自行火炮該配 122 毫米加農炮,蘇聯卻為做試驗安上了 122 毫米榴彈炮,也是覺著咱中國人不清楚狀況。在陸軍接收的旅大基地蘇軍裝備裏,有 357 輛坦克自行火炮,這是中國接收的第三批,也是最後一批了。

詳細的型制數據沒找著,不過從相關材料推測,應該有 ИС2 重型坦克 18 輛、Т54 坦克 16 輛、Т34 坦克 224 輛、СУ100 自行火炮 99 門。咱中國用這些編成 1 個機械化師(包含 3 個機械化團、1 個坦克團、1 個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團、1 個榴彈炮團、1 個高射炮團,總共 7 個團),還用別的蘇軍裝備編成 1 個野戰高射炮師、1 個反坦克炮師、1 個加農炮兵旅(152 毫米加農榴彈炮、122 毫米加農炮各 2 個營)。北韓停戰以後,彭德懷反復強調盡量別再買蘇聯的武器,就進口些高效能的,像米格 17、米格 19 飛機,57 毫米、100 毫米高射炮,С75 地對空導彈啥的,坦克不再進口了,等咱自己能生產坦克了再擴充坦克部隊。當下部隊有的武器主要拿來訓練,訓練得趕在國產武器能大批生產之前,不能等能成批生產了才訓練。當時中國接收旅順基地的蘇軍裝備有一定政治因素,這個後面專門再講。最後還有軍用汽車。現代打仗離不了汽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透過租借法案給蘇聯送去各類車輛 46 萬多輛。赫魯曉夫在回憶錄裏講:「要是沒這些東西,咱們咋能從史太林格勒打到柏林去!」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全軍繳獲加上東北軍區從蘇聯買的汽車,一共兩萬四千多輛。1950 年 10 月誌願軍去打仗,總共才有汽車一千三百多輛(3 個汽車團七百多輛,4 個軍各一百多輛),頭一個星期就被敵機弄壞了二百一十七輛。從誌願軍 1950 年 10 月 19 日夜裏出國到 12 月底這七十二天裏,國內給誌願軍補了汽車一萬二千四百八十六輛,損失了六千六百四十六輛,送回國內修的有四百三十八台,受損率超過 60%。到 1953 年北韓停戰,總共給誌願軍汽車二萬一千七百二十八輛,其中損失了七千七百二十九台,上交修理八千四百三十六輛,剩下的還不到一半。韓戰剛開始,蘇聯答應在 1950 年 12 月 15 日之前給誌願軍三千輛汽車,可這解不了急。11 月 5 日,周恩來跟紮哈羅夫談的時候,催蘇聯一定得在 11 月裏把中國買的第一批汽車運過來。周恩來說:「現在汽車最要緊,坦克、大炮都能往後放。」11 月 17 日,周恩來又給史太林發電報說,因為敵機轟炸,「車不夠」,「糧食和冬天的衣服沒法及時運到,部隊正挨餓受凍」,而中國能緊急動員的車就二百輛。周恩來求史太林下令先借蘇軍教順基地的五百輛舊車。史太林當天就回了,馬上在滿洲裏站給中方交新車,11 月 20 日交一百四十輛,11 月 25 到 26 日交三百五十五輛。

打那以後,蘇聯的汽車一股腦兒地往北韓前線運,光是 1950 年就有 5000 輛,1951 年咱中方還說要買 12000 輛。反正到戰爭打完的時候,全軍總共有著各類汽車 71000 多輛,這裏頭有運輸車、指揮車,還有跟著 60 個步兵師、10 個坦克團裝備,以及炮兵、工兵、防化兵、防空軍、公安軍、海軍、空軍買蘇聯裝備時配給的特種車(像牽引、工程修理、加油、消防清洗、通訊、移動發電之類的專用車)。在中國自己能造汽車以前,軍車主要是從蘇聯買的。

1956 年 10 月,咱國家在蘇聯幫忙下弄成了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雖說生產能力能到每年產運輸車輛三萬台,可因為原材料不夠這類原因,達不到設計的規模,一年也就產 2000 到 3000 輛。整個 50 年代,特種軍用車輛還得靠從蘇聯進口。到 1958 年,全軍車輛有 92000 多輛,增加的那些基本也是從蘇聯買的。從 60 年代開始,中國自己動手開發研制各種軍用特種車輛,經過 25 年使勁兒,到 1985 年,全軍擁有的各種車輛國產的能占到 90%以上,結束了軍用車輛靠進口的日子。

蘇聯給誌願軍在北韓三八線那兒頂住美軍提供的武器裝備,那可是起了頭一份的大作用,讓咱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短時間裏就有了大飛躍。就像彭德懷講的,短短幾年就賽過舊中國幾十年的建設成果。當然嘍,蘇聯賣給咱中國的陸軍武器樣式是有點落後、陳舊,有的還是蘇軍淘汰不要的東西。可不管咋說,那也是經過戰爭檢驗的,咱不能光瞧著部份槍炮的情況,就否定蘇聯武器對誌願軍在北韓戰場上作戰力量發揮的主要的、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