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皖南事變,三個縱隊司令僅傅秋濤成功突圍,晚年坦言:青幫幫了忙

2024-01-14歷史

1941年1月6日,新四軍9000多人在奉命北移途中遭到國民黨8萬多人突然襲擊。經過7天7夜的激戰,最終只有約2000人成功突圍,大部份人犧牲或被俘,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中遭到淪陷性打擊,高級指揮員中:軍長葉挺在下山談判時遭敵人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在突圍途中身負重傷,為不拖累部隊舉槍自盡;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遭叛徒殺害。

參加北移的隊伍被編為三個縱隊,第二縱隊司令周桂生在突圍中壯烈犧牲,第三縱隊司令張正坤被俘後慘遭敵人殺害。僅第一縱隊司令傅秋濤成功突圍,他也是成功突圍的最高級別的軍事指揮員。

傅秋濤何以能成功突圍?其實他突圍過程堪稱驚心動魄,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一下傅秋濤在「皖南事變」中突圍的驚險故事。

周恩來和新四軍幹部,左3為傅秋濤

「皖南事變」爆發並非偶然

眾所周知,抗戰全面爆發後,國共開啟了第二次合作,盡管期間常有摩擦發生,但雙方並未撕破臉皮,國民黨為何要突然對新四軍下此狠手?盡管「皖南事變」是歷史課本中的一個高頻詞語,但對於其發生的復雜背景,一些讀者了解得並不深刻,這裏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

其一,從國際背景來看。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組成了軍事同盟,企圖瓜分世界,已經嚴重影響到美、英的利益。美國逐漸放棄了此前的「中立」政策,開始對華實施援助,到1940年底對華貸款達1.7億美元。在此之前,蘇聯為了解除日本對其遠東地區的威脅,也大力援助國民政府,他們並不希望看到國共出現分裂。

其二,從國內局勢來看。日軍占領廣州、武漢以後,自身消耗了大量兵力和資源,由於戰線拉長,已經無力在正面戰場發動大規模進攻。日本調整了政策,對國民政府以「誘降」為主,企圖拉攏老蔣。日本特務機構還策劃了誘降老蔣的「桐工作」,雙方曾安排人員多次在香港秘密會談。

其三,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不斷壯大。到1940年底八路軍和新四軍已經發展到50萬人,還建立了大批抗日根據地,控制地區人口達到5000萬人。這讓國民黨內的頑固派異常驚慌,聲稱:「共黨三年來擴大到五十萬,再一兩年定不止一百萬,那時還有國民黨的活路?」

各路國際力量都試圖拉攏老蔣,使其野心膨脹,中共力量的壯大,則讓其驚恐不安。為了維護獨裁統治,國民黨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早在1939年10月就停發了新四軍的軍費,又於1940年10月停發了八路軍的軍費。

軍事上,國民黨頑固派在華中、西北等地大肆搞摩擦,不過都沒占到便宜,隨後便把中心轉移到了華東。當時新四軍力量遠遠弱於國民黨第三戰區,而活動範圍卻又是靠近京滬杭等地區的戰略要地,因此被視為眼中釘。

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曾多次挑起與新四軍江北部隊的沖突,雙方先後爆發過郭村戰鬥、黃橋決戰、曹甸戰役,韓德勤部損失慘重。

軍事上失利,老蔣只能在政治上玩弄陰謀。在國共解決爭端的談判中,國民黨提出所謂的【中央提示案】。要求取消邊區,將八路軍、新四軍現有的50萬人縮編至10萬人,並開往黃河以北的魯北、晉北、冀北一帶的狹窄地區。

新四軍戰士風貌

國民黨內的頑固派何應欽、白崇禧又以參謀總長、副參謀總長的名義向十八集團軍發出「皓電」,對八路軍、新四軍大肆汙蔑,並限令一個月內全部開到規定地區。

為了穩定全國一致抗日的大局,毛主席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兩面」政策,即:一面要爭取好轉避免內戰;一面要準備應付投降應付內戰。對老蔣要「軟硬兼施」,在皖南方面讓步,令新四軍北移,在華中則堅決打退敵人的進攻。

新四軍轉移的三條路線

根據中央這一政策,新四軍軍長葉挺曾多次與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等人溝通協商,確定北移路線,當時新四軍有三條路線可以選擇。

第一條是東進路線。即由雲嶺向東,進入蘇南地區然後北渡長江與江北新四軍會合。這是皖南軍部與蘇南第1、2支隊常往來路線,路程短、沿途有兵站、有群眾基礎還有蘇南部隊接應,是北移的最佳路線。

起初,國民黨也答應新四軍走這條路線。新四軍軍部曾派出1700多人的先遣隊經此地北渡,但隨即國民黨又擔心北渡的部隊與江北新四軍會合壯大力量,對韓德勤部更加不利,因而拒絕新四軍武裝人員再經此北渡。

第二條是直接北渡線路,這也是國民黨要求的路線。即從雲嶺向北,在銅陵、繁昌一帶渡江,經皖北北上。不過這條路線要經過桂系李品仙控制的地盤,他與新四軍關系向來不好,而且沿江還有日軍封鎖。

新四軍偵察到,李品仙其實早已做好了進攻的準備,並且將新四軍北移路線散播出去,導致日軍也加強了江面巡邏。新四軍如果走這條路線,很可能遭到桂系和日軍的夾擊,危險性較高。

第三條是「南下」路線。即由雲嶺南下茂林,繞道三溪,轉至天目山腳下,避開國民黨第52師和108師駐地,經蘇南北渡。這一帶是國民黨第三戰區的腹地,一旦被發現敵人勢必集中兵力圍堵。但只要出其不意,趁敵人未合圍之前,突破三溪鎮,是可以安全透過的。

經過綜合考慮,新四軍最終選擇了南下路線。出發前,新四軍編成3個縱隊,分左、中、右三路出發,軍部及直屬隊隨第二縱隊行動。其中第一縱隊3000余人,以傅秋濤為司令員,走在最前面,負責為大部隊開辟通道。

1941年1月4日,第一縱隊從土塘一帶出發,當天晚上突然天降大雨,道路泥濘、河水猛漲。部隊從章家渡過河時,浮橋被沖斷了,大家只能在刺骨的河水中淌水而過。為了烘幹衣服,進行休整,軍部不得不下令原地休息一天。

在新四軍轉移後,國軍發現電台聯系不到新四軍軍部,便派出查線排去查線,進而發現了新四軍轉移的情況。由於預定的兩條線上都未發現新四軍,國軍判斷新四軍走的是南線,便調集部隊向該方向搜尋。

6日,第一縱順利透過裘嶺,正下山時,偵察員回來報告:前方的榔橋河已被國軍第52師占領。同時2縱隊的偵察班、3縱隊的特務團先後與國軍搜尋部隊遭遇,並行生交火。而新四軍軍部也收到情報,退路已經被國軍完全截斷。此時,國民黨蓄謀已久的皖南事變爆發。

6日下午,新四軍軍部在潘家祠堂召開了一次會議,決定三路縱隊會攻星潭。這裏是丕嶺出口咽喉,也是通往三溪的必經之路,只有拿下該地,新四軍才能殺出重圍。

一縱隊6日和7日晚上接連攻下裘嶺、榔橋河四周的山頭,向南推進了幾十裏路。但後續部隊遭到敵軍攻擊,被截成兩段。先頭部隊距離星潭只有一水之隔,在沒有接到攻擊星潭的命令之前,他們只能與敵人對峙。

在此危急時刻,軍部卻突然命令部隊往回打。原來第三縱隊遭到敵人強力阻擊,無法接近星潭,第二縱隊在攻打星潭時久攻不下,損失較大。

此時葉挺和項英出現了分歧,葉挺認為應該不惜代價拿下星潭,那是新四軍唯一的出路。但項英認為這些部隊都是三年遊擊中培養出來的精華不能輕易犧牲掉。他們在百戶坑召開會議決定改變突圍方向。

第一縱隊接到命令後只能往回沖,打了一段路後卻未能聯系到軍部和其他縱隊,反而陷入了敵人的重圍之中。

此時第一縱開會研究對策,副政委江渭清等人認為應該停止回撤,集結兵力繼續向東打,趁敵人立足未穩,沖突包圍。但從軍部剛調來擔任副司令的趙淩波卻說:「其他部隊都未沖出重圍,我們應該回去救援,否則要犯大錯誤的。」

趙淩波的話說得很重,縱隊司令傅秋濤只能聽取他的意見,繼續往回打。不過,8日敵軍大批增援部隊趕到,把第一縱隊包圍在榔橋河地區。而趙淩波卻趁機開溜,當了叛徒。這時大家才幡然醒悟,他是要把大家往火坑裏帶。

恰好這一天,縱隊的電台在戰鬥中損毀,與軍部失去了聯系,大家只能自行尋找出路。

連青幫也來幫忙

傅秋濤決定從裘嶺以南的三節水地區突圍,這裏有一個峽谷,有一條公路從峽谷中穿過。因為地勢險要,敵人很可能麻痹大意,不會派太多兵力把守。所謂兵行險著,在絕境之中生存靠的是膽魄,敢於嘗試敵人料想不到的辦法。事實也證明,傅秋濤的選擇是對的。

江渭清提出,自己帶一連人作為先鋒開啟一個缺口,縱隊部和老一團跟進突出,新一團在後面負責掩護。江渭清帶著一個連的戰士沖過了公路,順利突入對面山中,老一團團長熊應堂等幹部也帶著部份士兵沖了出來。但很快敵人就封堵了缺口,傅秋濤等人卻被封鎖在包圍圈裏。

傅秋濤組織特務營和4連等部隊進行第二次突擊,據傅秋濤當時的警衛連長孔誠回憶,該連武器精良。一排全是花機關、二排全是選射掣新駁殼槍、三排全是三八大蓋,連裏還有3挺歪把子。這樣的裝備在國軍中也非常少見,部隊利用火力優勢再次撕開一個口子。

傅秋濤等人殺出重圍與江渭清匯合,兩批人加起來只有300多人。傅秋濤命令號兵回去聯系,但始終未能找到突圍出來的。此時敵人卻追了上來,傅秋濤只能帶著部隊繼續轉移。後來才知道,新一團團長張铚秀帶領100多人從西北方向突圍,經過一個多月的艱難轉戰,才回到部隊。

傅秋濤帶領收集起來的300多人,進入涇縣、寧國、宣城三縣交界的山區——老虎坪。他在紅軍長征以後與敵人打過三年遊擊,經驗非常豐富,在叢林之中與敵人周旋是他的長處。在老虎坪,傅秋濤與敵人周旋了20多天,但糧彈即將耗盡,敵人「清剿」的力量不斷增強。

傅秋濤深知,目標太大難以隱蔽,並且隊伍中的傷病員不斷增多,也會影響行動。傅秋濤決定讓隊伍化整為零,分散突圍。在突圍前,他們必須就地安置傷病員。 為了不拖累部隊,傅秋濤甚至把自己剛滿一歲的女兒也送給了當地老鄉,愛人陳斐然也被留下來照顧傷員。

大家分成三部份,由一名營長帶領大部份戰士先行出發。江渭清帶領50多名骨幹繼續突圍。傅秋濤自己帶領10多人組成短槍隊,去偵察向蘇南轉移的路線。傅秋濤要求大家盡量保持聯系,如實在無法突圍就獨立打遊擊,接應其他突圍出來的人。

當時正值春節,路上走親拜年的人比較多,傅秋濤帶著10來人靈活應對。時而偽裝成商販,時而偽裝成前來「清繳」的國軍52師士兵,晝伏夜出。走了三天,途中遇到敵人能打就打,打不了就躲。由於沿途得到老百姓的幫助,他們順利繞過敵軍的哨卡,來到宣城境內的一處小山溝。

一縱隊戰士

這裏是國軍第52師最後一道防線,由於臨近邊界,檢查也異常嚴格。大家正坐在地上休息,思考著如何穿過封鎖線。營教導員汪克明擡手看了一下時間,旁邊兩個陌生人便上來搭話。

當時氣氛非常緊張,戰士們已經暗暗摸向腰間的手槍。汪克明是老偵察員出身,黑白兩道都非常熟悉,他對上了對方的暗語,得知對方是當地青洪幫大頭目陳玉庚的徒弟,而陳玉庚正是傅秋濤的熟人。

早在1938年6月,傅秋濤帶領老一團在南京桑園鋪一帶殲滅了一夥土匪,抓了許多俘虜。不久後,附近的青洪幫頭子陳玉庚跑來求見。原來,被俘人員中有一人是陳玉庚的三弟。

陳玉庚送來兩挺機槍、兩支駁殼槍、兩匹馬,這算是一筆重禮。當時中央的政策是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鑒於陳玉庚的三弟並非罪大惡極之人,為了團結陳玉庚,傅秋濤便將其三弟教育後釋放了。此後,陳玉庚便與傅秋濤交上了朋友。

得知傅秋濤身份後,這兩個青洪幫門徒主動擔任精靈,帶著傅秋濤等人越過了52師最後一道封鎖線。不巧的是,當大家在一個村子裏休息時,碰上了國民黨地方保安團,戰士們邊打邊退來到南漪湖邊。

湖邊停著兩只船,但船主以為傅秋濤等人是國民黨的便衣,說什麽也不願擺渡。眼看敵軍快要追上來了,情急之下一名戰士舉槍對著船夫,強令開船。船到了湖中心,傅秋濤趕忙向船夫道歉,並表明自己的身份。

老船夫笑著說:「你們要不說是新四軍,我已經打算把船沈在湖中心,讓你們全部去餵魚了……」為了安全起見,船夫把一條船停在湖心,先劃另一條船靠岸確認安全後再返回接他們。最終在當地老百姓的幫助下,傅秋濤等人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於2月10日安全抵達新四軍16旅駐地。

傅秋濤的愛人陳斐然最終也順利回到部隊,解放後他們才透過當地組織找回自己的女兒。1955年,傅秋濤被授予上將軍銜,陳斐然也被授予上校軍銜,是為數不多的開國女將領之一。

多年以後,傅秋濤向家人回憶突圍往事,坦言:「一縱之所以能突圍敵軍的重重包圍,絕處逢生,最重要的是群眾對新四軍非常擁護和支持,在關鍵時刻,連青幫也願意來幫助我們。」

傅秋濤和愛人以及成功突圍的戰士

尾聲:

總結一下傅秋濤能順利突圍的重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堅定的信念。在陷入重圍之後,以傅秋濤為首的指揮機構並沒有慌亂,而是冷靜分析,認為突圍才是唯一出路,突圍必能取得成功。信心是成功突圍的前提,事實上在紅軍長征以後,傅秋濤經過3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的考驗。他們與中央失去聯系,獨立地與敵人周旋,不僅錘煉出卓越的指揮才能,更培養了鋼鐵一般的意誌。

2、自由靈活的指揮。在突圍過程中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就是電台損毀,第一縱隊與軍部失去了聯系。一般而言,遇到這種情況孤立無援是異常危險的。但事實上,當時軍部的情況也異常混亂,難以給予一縱隊及時而又正確的指導。失去聯系,反而給了傅秋濤更大的指揮空間,使其能結合實際情況作出正確安排。從選擇突圍方向,到後來的化整為零,都是一縱獨立作出的正確選擇。

3、抗日統一戰線。傅秋濤等人能成功突圍是與老百姓的幫助密不可分的,在敵人不斷搜捕的情況下,一餐飯或者帶一次路都能讓部隊走出困境。即便是名聲不好的青洪幫都出來幫忙。這些現象並非偶爾,而是部隊一直貫徹中央提出全民族統一抗戰路線的結果。戰士們平時嚴格紀律,向老百姓宣傳抗戰,註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在關鍵時刻獲得了他們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