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古羅馬和古希臘歷史上,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獨立兵種——「戰象」

2023-12-15歷史

文/阿芷

前言

象曾是希臘羅馬軍隊當中的一個獨立兵種 ,但很少有人對其起源發展有專門研究。

19世紀的法國炮兵軍官可能是專門對戰象歷史進行梳理的第一人。

戰象這一兵種的歷史研究相對薄弱, 目前國內外關於戰象研究的專著皆為數不多,相關論文基本是國外學者的成果,國內對戰象的論述大多集中於其他問題的附帶討論中,專門研究戰象的文章稀少。

希臘羅馬戰象是一個冷門話題,國外學者對東方國家的戰象關註更勝希臘羅馬軍隊中的戰象,簡析希臘羅馬軍隊中的戰象作戰史,對古代希臘羅馬戰爭與軍事變革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希臘世界對戰象的認知和使用

盡管歐洲並不適宜戰象生存,希臘人卻很早就對戰象有認知,最早記錄戰象相關資訊的是公元前 6 世紀的斯凱勒克,他供職於大流士一世統治下的波斯帝國,曾經調查過印度河谷,後來米利都的赫卡泰奧斯根據他的材料把戰象當做了印度的象征之一。

克泰西阿斯則根據印度人的材料稱呼戰象為 「城寨淪陷者」

但希臘人在戰場上與戰象對抗 則要晚的多,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帶領著馬其頓人和哥連斯同盟的希臘人在前 331 年的高加米拉之戰中,第一次與波斯帝王大流士三世從印度河 流域征發的戰象部隊作戰。

大流士的戰象數量不多,約有十五頭,被部署於大流士的皇家中隊之前,和戰車一起處在全軍中央。

阿賴恩對於這次會戰的過程記載的十分詳細,卻沒有交代戰象在戰場上的作戰位置,毫無疑問戰象只有部份投入了戰鬥,因為帕曼紐在波斯大營裏俘獲了一些戰象。

如果阿賴恩記載的戰象數碼確鑿無誤的話,富勒的雙方軍隊部署圖顯然是錯誤的,他把 15頭戰象全部放在了中央皇家騎兵前。

也許是因為數量太少,大流士沒有將戰象全部派上戰場,亞歷山大憑借自己高超的戰術頭腦和傑出的指揮技巧迅速取得勝利,並沒有感受到戰象的威力。

然而戰象畢竟是四足巨獸,它的威懾力在前326 年發生在印度的海達斯佩斯之戰中顯露無遺。

印度王波魯斯集中200 多頭戰象和士兵駐守河岸以阻止亞歷山大渡河, 亞歷山大手下平時訓練有素的馬匹看到戰象的外形,聽到戰象的吼聲、在遠離戰象的地方都會嚇得跳到河裏去。

在戰役過程中戰象橫沖直撞,馬其頓的步兵完全無法保持方陣陣型,值得慶幸的是印度的騎兵完全不是亞歷山大富有經驗的騎兵的對手,只能漸漸被擠壓至戰象周圍。

戰象的踐踏不分敵我,對印度軍隊殺傷更甚,馬其頓騎兵在遠處投射標槍用「象追我退,象疲我打」的戰術配合步 兵 徹底擊潰了印度軍隊。

戰象給馬其頓與希臘士兵們帶來了巨大心理沖擊,根據普魯塔克記載這場戰鬥使馬其頓軍隊的銳氣受挫,士兵們在聽到深入印度還有8萬騎兵,20萬步兵,8000戰車和6000戰象時,便堅決反對渡過恒河。

亞歷山大在前 326 年被迫從印度撤軍時帶走了200 頭戰象,這是希臘人將戰象引入軍隊的開 端。

羅馬人對戰象的反制和利用

如果說希臘人在戰場上接觸到戰象之後,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迅速將戰象編入自身軍隊體系中加以利用的話,羅馬人對戰象的態度顯得十分曖昧。

他們更多在戰場上針對戰象做出特殊戰術布置,進行反制,而非加之訓練利用,戰象進入 羅馬軍隊服役的時間很晚,而且也較快結束了羅馬的軍隊體系。

透過史料記載,我們能夠發現羅馬人反制戰象的手段一直較有成效,不同戰爭中的反制方法主要如下 :

3.1皮洛士戰爭

前282年他林敦對羅馬宣戰之後,因陸軍不敵 羅馬而向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求助,隨後皮洛士 率軍進入意大利。

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曾參與伊浦蘇斯之戰,準備了一支精兵 : 20000 名步兵, 3000 名騎兵,2000弓箭手、500 名投石者和 20 頭戰象,但渡海前往亞平寧半島的時候遇到風暴,損失了部份部隊。

在赫拉克里亞他與羅馬人舉行的第一次會戰非常激烈,雙方互有攻防反復7次。

皮洛士的戰象在關鍵時刻嚇退了羅馬騎兵的馬,他趁機指揮色舒利騎兵進行追擊,獲得了勝利,羅馬人損失不小。

但羅馬並沒有因失利失去作戰信心,想出兩種反制手段。

(1) 挑選有利戰場,制造反戰象戰車;

(2) 利用大象的天性弱點,使用火和豬的組合。

3.2第一次布匿戰爭

在這次戰爭中,迦太基戰象參與多次戰鬥。

主要的戰役有3次,羅馬2勝1負,這3場戰役中羅馬反制戰象采取的方法各不相同,戰役結局也因此不同。

( 1) 針對敵人排兵布陣的失誤,主動出擊壓迫。

(2) 依托堅固工事,靠遠端武器攻擊。

3.3第二次布匿戰爭

主動進攻的漢尼拔曾將 40 頭大象用作騎兵屏障,但因為翻越阿爾卑斯山的緣故,他的戰象很快損失殆盡,直到211年的卡普亞之役,他才重新有機會指揮戰象,但羅馬此時已避免與他正面交鋒, 戰象並沒有什麽突出戰果。

在最終戰役紮馬會戰當中,羅馬名將大西庇阿深知戰象威力,為了應付漢尼拔的戰象,對手下部隊做出特別部署,使漢尼拔的戰象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指揮官審時度勢的特殊針對性布置則是羅馬人應對戰象的最後法寶。

大西庇阿將第二線的中隊布置在第一 線的空隙之後,第三線則重復如此布置,在軍團間 留出一條寬闊的大道。

散兵和輕步兵布置在第一 線中隊的間隔中專門對抗戰象,如果擋不住戰象 就從預留的空隙向後退卻,引走它們,沖入戰陣中的戰象因此被步兵和投射部隊從側面圍攻。

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後,羅馬開始將戰象編入自己的部隊當中,戰象部隊曾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中立下赫赫功勞,在決定戰爭勝負的西諾賽法拉戰役中。

雖然羅馬軍隊的左翼先被擊退,由於腓力五世的馬其頓軍隊左翼在爬山,無法組成方陣,羅馬指揮官弗拉米尼烏斯當機立斷。

集中所有戰象沖擊馬其頓左翼,戰象展示了對步兵壓倒性的優勢,馬其頓左翼完全混亂,失去威脅的羅馬右翼增援左翼,攻擊馬其頓右翼側背。

馬其頓軍隊因此全面潰退,羅馬獲得了戰役勝利,並最終勝利結束了戰爭。

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的皮德納會戰則是羅馬戰象絕唱,戰爭結束後,羅馬再也沒有在任何一場戰鬥中大規模使用戰象。

戰象的戰術價值及廢棄原因

自亞歷山大東征以後,戰象隨即進入希臘人的軍隊體系,整個希臘化時代的諸希臘化國家都設定了戰象部隊。

成年大象一般有1.8~2m 高, 體重3~7噸不等,奔跑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20公裏。

因此戰象所具備的最突出的戰術優勢有以下兩點 :

第一,克制重裝步兵。

由於戰象擁有龐大的體型,厚實的皮膚,比人更快的速度,視覺上就能 起到威脅敵人的作用。

當大象向重裝步兵發起沖 鋒時,如果沒有進行針對性部署和其他部隊的協助,則無法阻遏大象的行動。

重裝步兵向來是希臘羅馬軍隊的主力,因此只要大象毫無幹擾的沖入重裝步兵陣中,則必然帶來重裝步兵的混亂,甚至較大傷亡,給己方制造勝機。

第二,對抗敵方優勢騎兵。

騎兵由於其具備的高機動性具有相當大的戰術價值,偵察、騷擾、 對敵方側翼和後方的包抄等任務都需要它來完 成。

然而並不是任何國家或地方總督都有能力組織一支戰鬥力強勁的騎兵,像印度騎兵就完全不 是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的對手。

騎手所禦的馬非 常害怕戰象,也忍受不了戰象的氣味,在敵人擁有優勢騎兵時,在部隊中編入大象可相應的彌補騎 兵質素和數量的差距。

戰象的戰術缺陷則相當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

其一,具有過多生物學弱點。

其二,訓練和後勤供給有較大困難。

其三,可執行戰術單調無變化。

戰象之所以會很快結束羅馬的軍隊體系,實質上是因為羅馬軍事體系比馬其頓方陣體系的漏洞更少,軍團步兵相對於馬 其頓方陣步兵的靈活度更高。

對不同地形的適應力更強,生存能力更優秀,無需增加戰象補充護衛力量。

在帕提亞帝國崛起以後,面對具備戰象的帕提亞軍隊,羅馬軍團幾乎從不吃虧即是明證。

結語

希臘人相較於羅馬人能夠更多的運用戰象 ,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歐洲地區本身不適宜大象生 產,沒有地方可提供戰象,而亞歷山大東征之後希臘人曾經一度控制巴克泰利亞、兩河流域,可以從印度源源不斷的獲得禦手和戰象。

其主動接納並積極使用戰象是在基本不改動自身軍事戰術體系的情況下,對方陣體系的補充加強,彼此對敵都是簡單地以象制象。

因此在希臘人的各勢力同時使用馬其頓軍事體系時,戰役中具有戰象優勢的一方實際作戰時都能依靠戰象取得局部優勢。

羅馬人面臨的情況是由於地處地中海北岸的中部歐洲,諸希臘化王國和迦太基幾乎壟斷了戰象這一戰略資源,自己先天沒有發展戰象部隊的條件。

在此基礎上,軍團戰術體系獨樹一幟,在指揮官無失誤的情況下,針對戰象相應的反制措施均行之有效。

羅馬人既不需要以象制象,也無需利用戰象彌補自身軍事體系的弱點。

戰象成為一 種可有可無的戰術力量,經過馬其頓戰爭的實戰檢驗之後,被羅馬人自然放棄。

戰象在希臘人軍隊當中的不可或缺和在羅馬軍隊當中短暫的服役也間接反映了兩種軍事體系的優劣,正如戰象被淘汰出羅馬軍隊一樣。

日後兩種軍事體系決定性的碰撞之後,馬其頓方陣體系也被羅馬軍團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