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任繼愈丨我的追求

2023-12-18歷史

我生於山東平原縣,四歲以後,隨父母在魯南一帶生活讀書。九歲以後,在濟南省立第一模範小學讀書(聽說現在改稱實驗小學)。當時北洋政府提倡尊孔讀經,我讀【四書】是在上小學時讀完的。小學老師曹景黃先生給我打下閱讀古漢語的基礎,是我永遠懷念的第一位老師。

1928年上初中,1931年上高中,中學時期有幾位國文(現在稱語史)老師,任今才(斡忱)、劉伯敭、張希之先生都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或哲學系畢業的,在他們的影響下,我讀過梁啟超、胡適、馮友蘭幾位先生的著作,也讀過他們關於老子年代的爭論文章。

1934年考入北大哲學系。舊社會讀哲學很難找到合適的職業。那時年輕,不考慮那些,一心想尋找真理,追究人生的歸宿。入學時有十幾個人,畢業時只剩下三個人,我是其中的一個。

大學三年級,暑假期間發生了七七事變,北大南遷。文學院設在湖南衡山腳下。半年後又遷往雲南蒙自縣。由湖南到雲南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湘黔滇旅行團」。徒步旅行,走了兩個多月,行程一千三百多公裏。有機會看到農村敗落和農民貧困景象。靠了他們承載著這個又窮又大的國家。人生的歸宿,最後的真理,如何與當前廣大貧困的農民和敗落的農村發生關系,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問題,無法解決。我深信探究高深的學問,不能離開哺育我的這塊災難深重的中國土地。從此我帶著一種沈重的心情來探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不但細心閱讀了大量的原始著作,甚至還照著去做。那時我只看到中華民族文化積累豐厚,它有生命力,是活著的文化,不同於某些西方學者把中國文化積累看成考古的物件。我們的文化不但活著,還要發展,應對世界有所貢獻。但苦於找不到一個令人滿意的清理方法。前人、外國人和時賢的著作,我覺得都沒講清楚。

儒、釋、道三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它深刻而又廣泛地影響著中國社會各階層。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多年,我力圖把中國佛教思想納入中國哲學發展的主流,看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這個文集中關於佛教的文章也就是中國哲學史的一部份。道教對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下於佛教,今後還要用科學研究的成果向社會和學術界推薦。因為這一門學科的研究比佛教研究遲了數十年,見成效、被承認,還有待將來更多學者的努力,這個文集沒收這方面的文章。

學術研究要紮根於這塊土地上,要有補於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世間沒有純學術,這個文集雜而不純,但有一點可以說:我寫的,完全是我想通了的,沒說別人的話,我反對跟著湊熱鬧。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學著用歷史唯物主義來觀察社會和分析歷史現象。初步學到了這個方法,使我十分振奮。回頭來再剖析我中華民族的文化,就有了下手處,過去看不清楚的,現在看得比較清楚了。這個選集的文章都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觀察中國文化、說明中國哲學發展的習作。活到老,學到老,還要不斷學習,力求有較大的長進。

(原載【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後又收入【竹影集】,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