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如何緩解髖部骨折術後的氣虛血瘀,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是否可行?

2023-12-08養生

中醫在治療和預防骨關節疾病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前16世紀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骨折的相關描述,中醫骨傷科學作為中醫學的重要分支,有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關於【內經】中就有記載,腎主骨生髓、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氣傷痛、形傷腫等各種學說,以上學說奠定了中醫骨傷科學的理論基礎 。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總結了關於補骨髓、長肌肉、堅筋骨等的藥物,作為了中醫骨傷科學藥物治療學的基礎。

而骨折三期辨證是中醫學中骨折內治法的基本指導原則,是中醫骨傷科學內治法的理論核心,將傷後到骨折愈合的過程分為三期 ,用來指導臨床辨證用藥,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三期辨證理論來源於中醫氣血經絡辨證體系,自隋唐以來不斷發展,現已歸納編入骨傷科教材中,指導著中醫骨傷科學的臨床 。隨著國內人口壽命的延長,中國提前進入老年社會,此外,醫療技術的發展及各種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善,老年骨科大手術呈逐年攀升趨勢。

骨科大手術一般是指全髖、膝關節置換術和髖部骨折手術,主要運用於老年人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粗隆間骨折以及終末期的髖、膝關節骨關節炎 。但是傳統骨折三期辨證是在保守治療的基礎上提出的,對骨折術後缺乏系統闡述。

現代骨科手術快速發展, 使得其在骨折的治療中占有比例越來越大,其辨證用藥對傳統三期辨證體系提出了挑戰

經手術幹預後的骨折愈合過程和傳統意義上的「三期」有著明顯的差別,術前雖腫脹減輕,但又遭手術的創傷,術後復又腫脹,是為舊瘀已去,新瘀又生 ,可以視為「三期」愈合過程早期和中期的重復。骨折術後的癥候學特征與辨證特點,與傳統三期辨證有這明顯差別。

主要的神經血管雖然在手術中會予以保護,有大量小血管不可避免被損傷而導致出血。中醫學認為「氣能攝血」,「血能載氣」,血液的耗傷 ,導致氣的流失,氣的功能受到損傷,致血液固攝失職,最後致氣血受損。

中醫學關於氣虛血瘀理論的概述

【素問·調經論】雲:「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氣盛則血行滑疾 ,氣虛則無力推動血液執行,而致血流遲緩,執行澀滯,脈絡瘀痹,形成瘀血...」,因此心氣的盛衰被視為起主導作用。

早在【靈樞·經脈】指出:「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讀醫隨筆·承制生化論】雲:「氣虛不足以推血,則血必有瘀。」 尤其強調氣虛致瘀,在其【醫林改錯·論抽風不是風】中雲:「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

提出氣虛血瘀的理論。 因此疾病的發生多由於氣血失調所致,【丹溪心法·能合脈色可以萬全】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

在外則表現為局部瘀斑或刺痛,面色淡白或晄白,在內則為神疲乏力、失眠多夢、納呆、少氣懶言、舌暗淡,苔白、脈弦細等癥狀 。因此,在治療上要遵從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要氣血兼顧,在「氣能生血」,「血能載氣」理論指導下辨證施治,達到血氣平糊的狀態。

中醫學關於老年骨科大手術後病因病機的認識

骨科大手術後仍屬中醫「骨折病」範疇,導師認為經過手術治療後骨折的愈合與傳統的「三期」有著明顯的差別,術前腫脹減輕 ,經手術創傷,術後復又腫脹,是為舊瘀已去,新瘀又生,可視為骨折三期愈合的早期與中期的重復。

骨折術後的癥候特征和辨證特點不同於傳統三期辨證,主要的神經血管雖然術中會予以保護,大量小血管不可避免的破壞導致出血 ,一方面耗氣傷血,致氣血受損,術後表現為臉色淡白無華或萎黃,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為氣血兩虛之證。

針灸治療

有發現電針取肌肉運動點,可以透過刺激肌泵產生規律地收縮運動改善下肢血液迴圈,加速深靜脈血液回流,表明采用下肢肌肉電刺激療法後 ,股靜脈最大血液流速增加200%,平均血液流速和血流量增加60%,可有效改善術後下肢血流速度緩慢。

取雙側太沖、足三裏、血海和期門等穴聯合補陽還五湯能明顯改善氣虛血瘀證患者血液「濃、黏、凝、聚」的狀態 。取雙側髀關、血海、合陽、跗陽用經皮電刺激療法治療氣虛血瘀型髖膝關節置換術後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狀態,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中藥治療

中藥當歸、紅花、赤芍、桃仁、黃芪、甘草、丹參、白芍、三七等中藥。對骨科大手術後氣虛血瘀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透過提取牛膝的化學成分,甾酮類、多糖化合物、皂苷等有效成份,發現能降低血液黏度和紅細胞聚集,從而發揮抗血栓的作用。

透過臨床觀察發現燈盞花素具有類似於低分子肝素抗凝的作用。 透過探討龍血竭抗凝治療的分子機制,發現龍血竭比低分子肝素使用更方便 。發現水蛭素高、中、低劑量組均能明顯溶解體外血栓、纖維蛋白平板和全血凝塊。

能顯著延長家兔血漿復鈣時間、凝血酶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總結水蛭素有較強的抗血栓和抗凝血作用 。透過總結動物和臨床觀察,證實蚓激酶有良好的纖溶、抗凝、溶栓和改善血流變等藥理作用。透過發現土鱉活性肽能明顯改善血瘀型大鼠的血流變學指標。

紅花黃色素是從中藥紅花中萃取出的紅花黃素和酮類化合物的混合物 ,是紅花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凝、抗氧化等多種藥理作用。

余昕將60例全膝關節置換術後患者分為A、B、C三組。A組給予低分子肝素鈉5000IU皮下註射 ;B組給予紅花黃素150mg+250ml生理鹽水靜滴同時加低分子肝素鈉5000IU皮下註射;C組給予紅花黃素150mg+250ml生理鹽水靜滴同時加低分子肝素鈉2500IU皮下註射。

透過比較術後1、3、14天D-二聚體、凝血酶原時間和部份凝血活酶時間、C-反應蛋白、血清白介素-6值、VAS評分、血小板和血紅蛋白的含量 ,得出紅花黃素聯合低劑量低分子肝素鈉能有效改善患者術後高凝狀態,減少術後出血量。

在中醫藥臨床中套用甚廣,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等病癥 。方劑中含有三七的大量古方也被歷代醫家所推崇和廣泛使用。

血塞通是一種從三七上提取出來的三七總皂苷,是三七生物活性最好的有效成份。三七總皂苷具有化瘀活血、消腫定痛之功效 。將52例髖部骨折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給予低分子肝素鈣註射液治療。

中藥復方

發現丹參、紅花經過科學配方制成復方制劑,有活血化瘀、通脈疏絡的功效,能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抗血小板聚集,用中藥丹紅註射液治療髖部周圍骨折術後患者 ,能有效防治患者術後血栓的發生。

中藥參脈參附註射液能明顯降低老年髖膝關節置換術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歸脾湯首見於【濟生方】主要用於心脾氣血兩虛之證。透過發現歸脾湯能有效改善老年髖部骨折術後貧血癥狀。

中醫骨傷科學對老年骨科大手術的認識

中醫骨折三期辨證是中醫學中骨折內治法的基本指導原則, 是中醫骨傷內治法的理論核心,把傷後骨折愈合過程分為三個期

早期筋傷骨斷,腫痛明顯,辨證當屬氣滯血瘀,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到中期血腫的吸收,疼痛減輕,瘀雖去新未生,治療上宜接骨續筋、舒筋活絡為主 ;後期骨折已基本愈合,但氣血虧虛,筋骨萎軟,治療宜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為主。

祖國醫學的氣血、經絡辨證體系視為三期辨證理論的來源,指導著臨床的辨證和用藥,在中醫學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傳統骨折三期辨證是在保守治療的基礎上提出的,對骨折術後缺乏系統闡述。

隨著手術技術、植入材料的快速發展,手術在骨折治療上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其辨證用藥對傳統三期辨證體系提出了挑戰 。目前國內的中,仍然沿用傳統三期辨證,對骨折不同時期均有不同程度的。

但針對老年骨科大手術後的癥候學觀察、證型特征、證治規律沒有明確的 。對這一類疾病的指導缺乏具體性和針對性,對其他類別的手術辨證分型也沒有明確。

因此,有必要對老年骨科大手術後中醫的證治規律進行, 為中醫藥治療老年骨科大手術後提供理論支撐,進一步完善補充中醫骨傷的三期辨證理論體系

現代醫學對老年骨科大手術的認識

隨著人口老年化和人口壽命的延長,中國65歲人口將突破4億,占全國人口總數27.9%,預計到2050年,全球髖部骨折患者將達到450萬 。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及保險制度的完善,老年骨科大手術在骨科手術中占比越來大。

雖然圍繞老年骨科大手術制定了圍手術期的各種指南,但術後的並行癥仍不容忽視,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和術後的貧血,一直是困擾臨床的問題 ,術前老年患者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貧血,術中由於血管的變異,對局部組織不當的切割及隨意的牽拉均有可能對血管造成損傷。

有證明,在全髖關節置換中,平均失血量可達800ml左右,大量的血液遺失,機體血容量的不足,加劇術後貧血的發生,使手術創口反復滲液,不利於傷口的愈合 ,延緩患者的康復時間。血流緩慢、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液高凝狀態是造成血栓的主要原因。

老年患者平素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衰退和器質性病變,常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術中血管壁的損傷,必然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誘發機體內、外凝血功能的啟動 ;術後傷口的疼痛,不敢過早的下地活動。

中醫學對老年患者病因病機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 人體衰老的原因是「耗其真,傷其神」。五臟六腑需要脾胃所化生的精微物質滋養,奉養此生

真氣,又名「正氣」,乃人生之至寶,是推動五臟六腑一切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為生命的原動力,真氣充沛,百病不侵,真氣耗傷,百病叢生 。祖國醫學認為,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能載氣。

【素問.調經論】「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最早認識到氣和血的密切關系,氣血相互為用,氣旺則血充,血盛則氣旺 。【壽世保元】曰:「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有一息之不運,血有一息之不行」,進一步說明了氣對血的推動作用。

這些都說明了氣和血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丹溪翁【各致余論】中談到:「人至六十、七十以後,精血俱耗」故多感氣短乏力、懶言多臥、頭暈自汗等癥 。【靈樞.天年】記載:「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

【養老奉親書】中亦記載:「五臟氣弱,脾胃虛薄」,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一系列衰老的原因,都因臟腑功能衰退所致 。所以老年人平素多會表現氣血虧虛方面的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