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胡希恕六經體系辨證思路

2023-12-12養生

轉自 羅浩中醫

不學傷寒,難以成大家,縱觀古往今來的中醫大家,多是傷寒大家。

張仲景在序中說: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已。這只不過是仲景的謙虛之辭,其實傷寒論建立的六經辨證體系,可以涵蓋所有疾病,這個理論體系搭建好,運用得當,可以指導大多數疾病的治療。

六經辨證體系,不只是外感疾病的辯證體系,而是所有疾病的辯證體系。六經辨證體系,將人體病位分為表、裏和半表半裏三個層次,將病性分為陰和陽。病位加病性就得出明確的診斷,六經病如下:

表陽為太陽病,表陰為少陰病

裏陽為陽明病,裏陰為太陰病

半表半裏陽證為少陽,半表半裏陰證為厥陰病

【醫宗金鑒】說: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裏間。 意思就是說,世間疾病千千萬,但疾病反應的部位要麽在表,要麽在裏,要麽在半表半裏,而疾病反應出來的病性,要麽是陽證,要麽是陰證。

所以,我們要深入地去學習【傷寒論】,搭建起六經辨證體系,掌握六經辨證的思維體系,才能真正將六經辨證體系運用於臨床。

第一、什麽是六經體系?

什麽是六經病?

胡希恕老師認為,六經病是六大類症候群。疾病發生時,正邪相爭,在人體表、裏或半表半裏三個病位表現出來的癥狀,當身體機能充盛時表現為陽性證,身體機能沈衰時則表現為陰性證。

表部、裏部和半表半裏部,分別有陰陽兩種病性,就有了六經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少陰病,太陰病和厥陰病。

1.表證:是指由皮膚、肌肉、筋骨等所組成的機體外的軀殼,包括太陽病和少陰病。

太陽病 :病位在表,病性屬陽,是機體正氣充足,感受寒邪後,抗邪於體表,表現為一派收縮寒凝的癥狀,聚集大量的津液在體表,欲汗出而不汗出的一種病理狀態。

太陽病以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為主要癥狀,代表方是麻黃湯和桂枝湯。

舉例來說,一個身體強壯的年輕人,感受風寒邪氣後,就容易出現這種太陽病,正氣充足,正邪交爭在表,出現惡寒,怕冷,頭項強痛,發高燒,脈浮等太陽證。

少陰病 :病位在表,病性屬陰。人體陽氣不足,風寒邪氣侵犯人體的時候,無力抗邪,疾病就容易表現為在表的陰證,除了表證,還可能會出現陽虛的癥候,少陰病恢復比較慢,也有一定的危險性。

少陰病常有怕冷,鼻塞,流鼻涕,肌肉關節疼痛等表部癥狀,同時伴有脈沈細弱,平素怕冷,手腳冰涼等陽虛癥狀,代表方劑是麻黃附子甘草湯和桂枝加附子湯。

舉例來說,一個身體比較虛弱,陽氣不足的老年人,如果感受風寒邪氣,就特別容易出現在表的陰證少陰病。由於身體陽氣不足,所以除了怕冷,流鼻涕,打噴嚏,頭身疼痛以外,還可能會出現低燒,少陰病的發燒一般是低燒,而且患者的脈是沈細無力的,和太陽病的脈浮緊不一樣。

2.裏證: 病位在裏的疾病,一般是指食道、胃、小腸、大腸所組成的消化管道,包括陽明和太陰。

陽明病 :病位在裏,病性屬於陽、實、熱證。機體素為陽實熱體質,感受外邪,邪從熱化,或與體內有形實邪相結,傷津耗液,反應在以胃腸消化系統為主的裏部,表現為大便難、發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出、脈大有力、口渴、煩躁等。主要包括陽明經證和陽明腑實證, 代表方主要包括四大類:白虎湯類方,承氣湯類方、梔子豉湯類方和芩連柏類方。

舉例來說,像張飛這樣的強壯體質,平時陽實熱重,體質壯實,面紅,急躁易怒,容易上火,平時容易生什麽病?一般得病就容易出現從陽化熱,出現發熱不怕冷,口渴,煩躁,多汗,心煩,脈大有力等陽明熱證。

太陰病 :病位在裏,病性屬於陰、虛、寒證。機體素為陽虛體質,尤其是脾陽虛弱,感受外邪後,邪從寒化,出現脾陽不足,寒濕內蘊的癥狀,癥狀表現在以胃腸消化系統為主的裏部,比如大便溏或稀、腹脹滿、腹部冷痛、口不渴或者渴喜熱飲等惡寒癥狀,這個就是太陰病。

舉例來說,像林黛玉體質,平素體弱陽虛,嬌弱無力,生病時就不像張飛一樣,一派熱證,常表現出的是一派陽虛寒濕的癥狀,比如大便溏或者稀,胃口不好,肚子冷痛,手腳冰涼等,這個就是太陰病。

這類患者一般平時比較怕冷,手腳冰涼,大便不成形,舌質淡胖苔白,脈也比較沈弱無力。 太陰病代表方是四逆湯

3.半表半裏:病位在半表半裏,一般是指表之內,裏之外,即胸腹兩大腔間,為諸多臟器所在之地,如果病邪集中反應於此體部,就稱為半表半裏,包括少陽病和厥陰病。

少陽病: 病位在半表半裏,病性為陽性,人體正氣相對不足,生病後,病邪所反應的部位,不以皮膚、肌肉和筋骨為主的表部,也不在以胃腸系統為主的裏部,而是反應在胸腹腔兩大腔間,表現為胸悶,心煩,口苦,默默不欲飲食,目眩等癥狀時,就是半表半裏陽證,就是少陽病, 代表方是小柴胡湯。

舉例來說,一名女性,正在例假期間,身體相對氣血不足,感冒了,出現了口苦,胸悶,一陣冷一陣熱,心煩急躁,不愛吃飯,睡眠不好等癥狀,伴有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這些癥狀不歸為在機表的表證,也不屬於消化系統的裏證,歸屬於半表半裏證,這些癥狀體現出一派陽性癥狀,沒有虛寒證,歸為少陽病

厥陰病 :病位在半表半裏,病性是陰性的。人體素來陽氣不足,生病時病邪所反應的部位不在表,也不在裏部,而集中在胸腹兩大腔間,癥狀表現寒熱錯雜,有胸悶及頭面耳鼻等孔竅熱證,比如口苦,咽幹,目眩,耳鳴等,同時可以見到大便溏或稀,下利,手腳冰涼等惡寒證,則屬於厥陰病。

厥陰病為陰證,卻可以見到一些熱癥,是因為厥陰病為半表半裏,邪無出路,常容易郁久而化熱的緣故。 厥陰病的代表方是柴胡桂枝乾薑湯。

以上就是六經病的簡單介紹,六經病是人體六大類症候群,人體所有疾病都可以歸為這個六大類症候群,只不過病位和病性不同而已。同一個疾病,可以同時表現在一個、兩個,甚至多個經病,也就是合病和並病的問題。

第二、如何運用六經體系看病?

胡希恕老師認為:六經辨證的核心是辨方證,方證是辨證的尖端。那麽,如何辨方證呢?

大家記住一句話:先辨六經,再辨方證,方從法出,法隨證立。

1.先辨六經

任何疾病,患者機體的反應,病位不出表、裏和半表半裏,病性則不出陰陽、寒熱和虛實,疾病類別也就只有三陰和三陽六大類,也就是六經病。所以,臨床來了一位患者,我們第一步就是要辨別疾病的六經歸屬,這個疾病到底有六經病中的哪經病?屬於單經病還是有多經合病並病?

那麽,難點就來了,臨床中如何辨六經?

六經病的辨別,我們參考馬家駒老師的方法,可以分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詳細而準確的采集四診資訊,四診資訊的采集是有針對性的,盡量圍繞六經病的診斷標準來開展,具體的診斷標準,後續文章會分享給大家。

第二步:辨病位:透過采集的四診資訊,歸納分析疾病的病位,是在表,在裏,還是半表半裏。

第三步:辨病性:透過采集的四診資訊,運用八綱理論來分析疾病的病性,是陽證還是陰證。這裏特別強調,透過分析疾病的寒熱虛實,就可以辨別出病性。

第四步:病位和病性確定了,六經就可以確定了。比如,患者疾病的病位在半表半裏,病性是陽性,六經歸屬就是少陽。

需要特別註意的是,六經辨證體系,就是先辨六經,再辨方證的過程,六經如何辨別? 最關鍵的就是辨別病位和病性。 這裏需要註意的是, 辨別六經病的病位,是指病邪所反應的病位,不是指病變所在的病位。

打個比方,病變在裏,但是病邪集中反應在表位,我們亦將其歸為表證。比如,一個肝炎的患者,如果出現發熱,惡寒,身疼痛,無汗,脈浮緊等癥狀,我們仍將其歸為表證,為太陽病。

2.再辨方證

(1)根據六經選擇相應治法

記住這句話:方從法出,法隨證立。六經病治法不同,具體如下:

太陽病:在表宜發汗, 不可以用吐法和下法。

少陰病:在表宜發汗,但需溫陽扶正 以發汗,比如加附子等溫陽藥物,不可吐下。

陽明病: 在裏陽實熱證宜清法、下法和吐法,熱沒有和有形實邪相結則用清法,熱結於裏,與有形實邪相結宜下法,病位在上,胸中實邪就用吐法。

太陰病:虛寒在裏,應當用溫補之法 。不可以汗吐下。

少陽病:病在半表半裏,屬陽證,宜和解清裏 ,不可汗吐下法。

厥陰病:病在半表半裏,屬陰證,宜在和解藥中加入溫陽藥, 不可汗吐下。

(2)根據治法來選擇相應的方證

六經辨出來了,治法也隨著出來,根據六經的治法,選擇合適的方證,就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胡希恕老師說,辨方證是我們六經辨證的尖端。

那麽,如何才能選擇最佳的方證?做好以下三點,對提高辨方證的能力特別重要。

1)讀透傷寒論

熟讀傷寒論398條,113方,我們不一定要都會背,但是對重點條文一定要熟讀,並且理解透。尤其是傷寒論的113方證的條文,必須反復研讀和思考,歸納總結,理解透徹。

2)搭建起六經辨證論治的體系

除了前面我們要辨證準確,辨清楚六經,用對治則治法,還需要對每條經中,所包含的方證進行歸納分類,便於我們臨床選擇方證時使用。

比如,陽明病,主要方證分四大類,包括白虎湯類方,承氣湯類方,梔子類別方和芩連柏類方,白虎湯類方適合於陽明熱證,沒有和大腸有形糟粕的結合時使用;承氣湯類方,則適合於陽明之熱和腸道糟粕結合的陽明腑實證……

這樣進行歸納以後,當病人辨證為陽明熱證時,就可以根據四診資料,從以上四大類方證去選擇,這樣思維就很清晰,辨方證的難度就大大減輕了。

3)臨床思維反復訓練

認真對對每一位患者,每一個病人來診,都按照六經八綱辨證的思維進行望聞問切,辨出六經,選擇治法,最終辨出合適的方證。如此,反復訓練臨床思維,將大大提高臨床辨方證分準確率,提高臨床療效。

以上,就是我們臨床中常用的六經辨證體系。簡單來說,就是先辨六經,再辨方證的過程,辨方證是我們臨床辨證的尖端。

今天先探討基本的方法,以後我們結合病例,再談談具體如何辨六經和辨方證。希望廣大同道們一起努力,探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