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200年前嘗試使用銀鹽介質記錄歷史發展的瞬間,經歷了菲林時代、前數位相機時代、後數碼單反時代,現微單時代到方興未艾的移動影像時代。如佳能的「感動常在」,尼康的「影像從心」,富士的「為世界綻放更多笑容「,蔡司的」挑戰想象力的極限「,萊卡的「主宰時刻」,哈蘇的「記錄歷史的瞬間「,我們會發現,兩個世紀來,人類不斷精進光學技術和記錄技術的根本出發點,是記錄屬於每個人,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那獨一無二的瞬間。
從這個角度出發,攝影是一件文武相濟的活動,它需要我們有發現生活中美麗綻放的瞬間的思維能力,也要有理解器材和合理運用器材的能力。攝影,絕不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單向思維。器材的基礎能力,決定了能否拍得到的大前提,而思維、創意、情感和互動,是一張照片能否永恒的核心原因。
今天這場vivo影像技術溝通會,除了繼續傳達5月13日X100 Ultra釋出會上那些尖端科技和效能指標之外,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清晰闡述了在這樣一個人工智能時代,行業為什麽為手機這麽一個智能終端選擇影像這條賽道。
就像所有的相機大廠,在解決了其產品基本效能,開發出一些特色之後,總得尋找一些精神上的突破。所以愛攝者們津津樂道於感動常在和影像從心。做到感動常在,除了器材本身,還需要拍攝者用心尋找生活中的那感染人的點點滴滴,並且讓器材的能力最大化,這是影像記錄工作中最難的部份:理解器材,運用器材,把精神和器材交融在一起。
我見過很多法師用佳能多年,很難再轉變為其他體系,那是因為他們哪怕閉著眼睛,也能知道什麽場景,什麽人物下,用佳能系統拍攝出怎樣的作品;在什麽樣的光線氛圍下,用佳能相機揚長避短的產出作品;這種已經融在攝影師血液裏的東西,就是我說的文武相濟,相機是攝影師的武器,而意識與預判,是攝影師的靈魂。
其實,只有從前數位相機時代(例如富士S602,佳能G3)過來,一路陪伴數碼單反和數碼微單前進演化的攝影玩家,才能比較容易理解我講的攝影,是一件文武相濟的事的意義。這些使用者普遍不會太糾結器材的參數,而是更專註於理解器材,熟悉器材和進入拍攝狀態。這並不是說硬件技術的進步意義不大,而是攝影使用者本身是否能用一個較低的使用門檻去理解和套用這些新技術。
甚至於,這些技術內幕深刻,但是使用門檻很低的影像器材,對於拍攝物件也是很容易的溝透過程,這種過程其實很關鍵。這就跟我們評價車的好壞,除了從動力,內飾,智能化,經濟性等硬指標評價外,還得聽取使用者們的評價:是否好開,適應力是否好,是否能滿足使用者日常的場景。
每個行業都有行銷過度的傾向,相對手機行業來說,傳統光學品牌的行銷傳播還是比較本分的,起碼不會發明一堆不知所雲,仔細扒皮之後經不起科學推敲的行銷名詞。解構廠家的行銷名詞,需要理解背後的技術內幕和自洽邏輯。邏輯自洽很重要,不能今年提個概念,明年覺得不好又推翻了重來。任何偉大的產品,都是聚沙成塔的過程,影像行業這種特別註重家學傳承的更是如此。沒有百年前阿貝在光學色散上的研究成果,哪有蔡司在全行業各種鏡片的色散控制能力呢?科學是不斷演進的,從理論根基到套用場景,都是在不斷前進演化的,浮於表面的「字研科技「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它邏輯不夠完整,不能帶來長期價值。
戰略規劃的完整性和產品設計的自洽能力,是消費電子產品長期發展的底層邏輯。過去有句話叫:」都是供應商的技術,你OEM裝什麽孫子呢?「 正所謂,你看到的這片天就井口這麽大,可能你的認知也就這麽多。在手機這個行業,排名靠前的幾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完整的技術邏輯框架,而供應商們,需要遵循品牌的技術框架,去正確理解套用場景和真正的使用者需求。
無論是芯片公司、影像傳感器公司、螢幕公司甚至充電頭公司,其實離消費者和行業使用者非常遠,作為元器件和核心技術供應商,大家不了解市場到底需要什麽。我們過去做一級市場投資的時候,經常搞不清楚技術和產品的區別。技術,很多時候基於學術理論開發;產品,則是將技術中比較有用的部份場景化,為生產生活服務。同時精通技術和產品是很難的,供應商們多半精通技術,卻對產品缺乏理解;而OEM們多半精通產品和服務,對技術是漫漫求索,不斷積累。可以說誰也離不開誰。就像影像演算法這個行當,始於Arcsoft,但現在遠不止Arcsoft。
對於vivo來說,BlueImage藍圖想不成為壽命只有幾年的行銷名詞,就必須統一技術+產品的思維框架。技術方面,vivo定下了「自研+共研」的戰略方針。這是個很務實的方向,也是符合新質生產力結合全球供應鏈,引進來,走出去的大方向。蔡司用自己在光學領域的標準和技術,為vivo迅速解決產品基礎效能問題;vivo利用這些成熟的標準和技術,迅速完善自研技術體系,專註在場景和體驗的突破。
所以BlueImage藍圖由:六大拍攝場景自研演算法矩陣+定期更新的V系列影像協處理芯片+聯合定義研發的傳感器組成。在藍圖之下,是蔡司和vivo構建的強悍的鏡頭小型化的光學最佳化體系。
其實,我們去看整個日本的相機產業,都是從模仿歐洲相機大廠起家的,Nikon I仿造的就是Leitz Leica,這並不妨礙尼康很快成為光學大廠,並擁有強有力的Nikkor鏡頭群。學習,仿制,超越,可以說,我們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走向高級供應鏈強國的征程,也是這麽過來的。學習和仿制不丟人,向蔡司這樣的從深空望遠鏡到眼鏡鏡片全產業覆蓋的光學巨頭學習更是一種難得的機會。
但是,這種學習,絕不能停留於行銷表面,也就是狹義上的」聯合行銷「。所以我們看到從X70 Pro+開始,vivo給消費者和手機行業科普了什麽叫做:ALC和ALD鍍膜,什麽是蔡司T*認證,什麽是阿貝數,什麽是移動影像領域真正的抗眩光和低色散,什麽是APO鏡頭,什麽是FCD100螢石級玻璃鏡片。這些通行於全球的光學指標,專業使用者一看就懂,一讀就知道產品的效能深淺,這要比提出一個什麽單反級虛化,單反級對焦,單反級人像,單反級微距之類的似是而非的東西要有用的多。Talk is Cheap,就算秀參數,也得秀相機使用者們認可的那類參數。
可以說,BlueImage藍圖,本質上是基於傳統光學廠牌技術邏輯,但又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的移動影像技術品牌。它既有紮實的光學技術基礎,也有新的人工智能場景落地。
所以我一直說,光學廠牌和手機廠,如果不是只搞點網絡行銷恰爛飯,想做點對使用者有意義的事情,那一定是互相成就的。光學廠牌給手機品牌對於產品評價標準和基礎效能的賦能,手機品牌幫光學廠牌在移動影像領域做戰略轉型。
那麽,把手機做的像相機,到底有什麽意義?這也是很多數碼愛好者們長期思考不得其解的問題。當一個人研究參數的時間大大超過他拍攝的時間之後,就會情感枯竭,他找不到這世界上值得記錄的瞬間了,這是一種悲哀。
幾乎所有的相機廠商,無論何種類別的Slogan,核心其實就2個字:情緒。記錄影像,往往是心底裏爆發出的那一瞬間的靈感和情緒,這是最美好的事情。哪怕是一張韋伯望遠鏡拍攝的創世之柱,也不是一張冷冰冰的演算法成像,同樣傾註了天文學家們的感情,對宇宙創生的好奇,對人類渺小的感嘆。
移動影像行業,過去花了太多的精力去扯皮 一顆傳感器的大小,卻忽略了我們花了這麽多的研發資源,卷影像能力的原因。願意花幾百萬去打一個野榜,也不願意花點心思和消費者溝通,我們為什麽要把一部份影像旗艦機做的像個相機,甚至比相機更易用,更容易出圖。
我把這種現象,叫做技術的偏見和情感的枯竭。
影像技術發展史,技術的傲慢和偏見永遠不是主流,攝影師和創作者更關心那令人激動的瞬間,這將使得讀者們無論何時回味,都會把思緒拉到那個時刻中,這才是影像記錄的奧義。
這段時間,我們也聽到一些聲音,說為什麽vivo搞了這麽多花裏胡哨的場景,甚至也把其中一項模式也叫做人文攝影。這種觀點,是對移動影像技術相對傳統相機場景的誤解。從操作面板上,相機的場景是技術場景,僅提供拍攝參數控制功能,例如AV,TV,P,B門等。而移動影像產品,可以從技術與效能上對標相機,但是在使用方式上必須超越相機,做到簡單易用,一學就會。所以vivo目前提供:人像、舞台、懸日、微距、高像素、人文街拍等多種場景,把復雜的參數調整和技術動作,匯成場景按鈕,讓使用者專註於服化道設計、取景和與拍攝物件的溝通。
人性化,大眾化的專業影像系統,這是vivo嚴密的自洽主張。專業影像系統,意味著vivo要聯合蔡司,聯發科、高通等企業,解決效能問題。而人性化,大眾化,則將技術化為場景的無形,使用者只需要關註情感,情緒和環境設計,最後取景,按快門即可。
就像這張懸日下逆光的人像照片,無論是相機還是手機,都會存在曝光和HDR的技術難題,這對使用者來說基本是無解的。解決這樣的問題,只能靠手機廠透過光學最佳化結合演算法解決。而使用者側並不需要vivo做了哪些事情,只需要知道在這種場景直接拍就好了,直出圖片不會出現過曝或者HDR失衡的問題,直接可用。
一流的廠家做標準,二流的廠家做技術,三流的廠家做組裝。成為標準級品牌,是任何一個工業強國頭部廠商的夢想。定義移動影像Ultra標準,並不能靠BOM表,況且就算拿到所有的元器件,也做不到X100 Ultra這樣的水平。vivo為Ultra這類影像創作工具樹立的標準,是一流的光學基礎,一流的演算法能力和一流的場景落地能力,當然還有極低的使用門檻。一把好的武器,是趁手的武器,也就是低門檻武器。一個充滿技術傲慢和偏見,無法建立群眾基礎和場景生態的產品,並不是好產品,在影像行業尤其如此。
我不希望大家把這場技術溝通會的成果,僅僅看成牛X參數的宣講會,而是能意識到移動影像技術,正在以一個低使用門檻,高創作空間的革命態勢席卷消費電子行業。這種高技術低門檻的創作工具,才是普羅大眾記錄生活,記錄感動常在的利器,這也是vivo影像戰略長遠發展的內在邏輯。
記錄美好瞬間,靠的還是人的意識和感情,vivo想做的,只不過是那把鋒利的武器,誰用都可以。這大約就是這幾年來vivo不斷給我們影像體驗驚喜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