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面食兒的故事:說說各地的面食

2023-12-14美食

作為一個北方人,平時吃得較多的是面食,前些年因為生計的原因到處奔波,基本上各地的面食都嘗過,各具特色吧。

有的與名氣相比言過其實,而在一些小門小店卻是能吃出不少的驚喜。

我是山西人,說到山西,現在首先想到的是刀削面,巧的是,目前全國各地90%以上的刀削面館都是我們運城永濟人開的,也成為我們運城永濟一個重要的標牌與經濟支柱。

其實我在家鄉永濟從小到20歲外出謀生,從未吃過這種面食,第一次吃還是在遙遠的烏魯木齊,不似現在到處都可以吃到,味道也比以前改進了許多,逐漸形成了永濟特色的獨特口味。

刀削面主要在於削面與臊子,面在削的功夫上,臊子在調味的不同,現在許多的飯店早已采用了機器削面,方便了許多,也快了許多,但缺了那麽點味道。

大同的刀削面聽說以前名聲要大得多,和運城地區的風味也不大相同,只是沒有像運城這樣靠著鄉裏人在外打拼出了名氣。

大同的刀削面更高端一些,配料更豐富,同時也有更多的鹵品供選擇,而運城地區配菜以各種冷配涼菜為主,家鄉的調料與米醋都是獨特配制的,因此味道相當清爽獨特。

其實在運城永濟地區一直有一種面食,謂之扯面,手工搟制成條狀,最後再用手扯成細條,湯料大多是清湯調制,放些油炸的幹蔥花與蝦米,味道也挺不錯的,可能外地人接受度不高,在外開飯店的鄉人並沒有推廣開來,不如刀削面更受人歡迎。

還有永濟的牛肉餃子,因為調料獨特,味道美味,當年也名聲在外,可惜因一些其他的原因最終被東北地區的餃子遮去了光芒。

在新疆打工的那些年,接觸最多的是拌面,蘭州牛肉面,拌面不多講,是新疆特色,回族與維族做法略有不同,但少不了牛羊肉,配以洋蔥、芹菜、胡蘿蔔等時令鮮菜,加上番茄醬炒制而成的配菜,和面是極為重要的,寒帶地區的面粉生長期長,味道本就純正,和面時可加些雞蛋,用力揉至略帶勁力,制成條狀放油浸制,用時將面盤於小臂,再換雙手拉長煮熟,粗細隨意,菜色隨意,大快朵頤就可。

正宗的蘭州牛肉面我還真是在新疆吃的,97年左右我到烏魯木齊的時候,在烏市北京路甘肅大廈下面一間簡陋的平房內,一個從甘肅過來的年輕人開了一間蘭州牛肉面館,當時的價格也就3元一碗,湯味純正,一清二白三紅四綠,很快就俘獲了眾多食客的味蕾,短短幾年間,就做成了在烏市數一數二的連鎖店,遍地開花,在新疆冰冷的早晨,吃上一碗熱騰滕的牛肉面,全身都是暖的,當然,價格也4元、6元一直上漲,它便是大名鼎鼎的蘇氏牛肉面,可以說我作為一名食客見證了它從無名到輝煌的全過程。

後來我無意間在北京也發現了它的連鎖店,專門去吃過,已吃不出當年的那種味道了,也許和心境有關吧。

新疆回民還有一種酸湯揪面片也值得一提,面搟成扁條,用手揪成片狀入鍋,湯裏加入各種菜丁及番茄醬,酸鹹可口,很開胃。

我本人偏好於麻辣口味,因而對四川地區的面條情有獨鐘,擔擔面與重慶小面都吃過,不過都不是在川渝地區吃的,實話講,小面現在在各個地方都吃過,感覺一般,也許是不太正宗吧。

擔擔面我相當喜歡,不僅僅是味道,還與一段經歷有關。前些年的時候去鄭州出差,在常住的酒店不遠的小巷子新開了一家四川面館,店面極小,遠遠就能聞到麻辣的香味,當時是第一次吃擔擔面,麻辣肉醬、配以簡單的小榨菜及少量青菜,攪拌均勻,真的是麻辣濃香,味道鮮美,配上店裏各種麻辣鹵味,雞爪、丸子,鹵蛋等吃得人痛快淋漓。

印象很深的是,我去的那天剛好是開業才兩三天,由於味道極好,小小的店列根本坐不下多少人,門外常常擠滿了等食的客人,老板忙得腳不點地,過了兩天,再吃的時候,價格已漲了兩塊,但依然是供不應求。

快離開鄭州的那天,晚上我去得晚了些,面館人不太多,我與老板聊天,他告訴我他壓根沒想到會這麽受歡迎,打算重新找個大點兒的地方了。

再去鄭州的時候,老板果然換了地兒,我找了好久才重新尋見,味道如初,後來再去,店面再度擴大,並開了分店,當然價格也水漲船高,生意依然火爆,老板亦從容了許多。

可見,做餐飲,味道永遠都是第一位的。

河南的羊肉燴面是必須介紹的,我在洛陽辦事的時候常吃,好像叫遊記的連鎖店,寬面加濃白的羊湯,海帶絲粉條加幾片羊肉,唇齒留香,其味無窮。

老家與陜西隔黃河而居,過了大名鼎鼎的風陵渡口就入了陜西界,因此對陜西面食也接觸較多,油波面,臊子面,牛羊肉泡饃等等。

油波面與臊子面在外面常能吃到,各地味道略有差異而已,羊肉泡饃值得一提,我們老家也有羊肉泡饃,與西安的大相徑庭。

西安的羊肉用的饃多為死面的,盡量用手掰成不規則的形狀為好,否則不易入味煮熟,湯用牛骨熬制而成,配以黃花,粉絲等,上面幾片羊肉覆蓋一層羊油,湯味濃烈,有的外地人可能不太適應,現在好多館子做了改進,口味上更柔和了些。

老家運城永濟也喜歡吃羊肉泡,但饃(餅)是發面的,湯顯得清淡,裏面多用老家的紅薯粉條,也加些血塊豆腐,風味上不似西安羊肉泡來的濃烈。

常年住在北京地區,北京炸醬面如雷貫耳,吃過,失望,配不上其名,肉醬少許,配以各色菜碼,看起來高大上,吃起來味道毫無特色,同樣的還有在武漢頗有盛名的熱幹面,從色香兩點上就入不了眼,加上黏糊糊的芝麻醬,吃完我和全紅嬋采訪吃完面後感想時的表情一樣,我認為這是兩個難負其盛名的面食,可能和個人喜好及口味有關吧。

江浙滬地區的面條和北方面條相比,更加精致,湯雖清洌,但味道醇厚,面條也講究筋道,配以南方特有的筍、雪菜、榨菜等時鮮青菜,看似清湯寡水,吃起來卻別有一番風味。

第一次去義烏吃的大排面印象深刻。在杭州,早餐店內吃的小拌面也讓人懷念,煮熟的面條,碗裏少許醬油簡單拌些小蔥榨菜丁,淋些熱豬油,香氣撲鼻。小巷子內常能吃到各種風味的面條,湯鮮味美,不似北方面條的濃油赤醬與熱辣,但精巧中透著鮮美,令人回味。

在蘇州一些小鎮上也吃過他們特色的面條,名字忘了,味道還行。

面食比較流行的地區主要在北方中原一帶,以山西,河南,陜西為主,其中以山西為最,面食種類繁多,在太原一帶可以很全地吃到,各具風味,令人流連。

現在隨著人員流動及南北方的大融合,飲食更加趨向於多元化,家鄉的味道似乎都可以嘗到,它不但滿足了我們的味蕾,更多地承載了我們的濃濃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