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張醫生和朋友們分享了糖尿病最醜陋的並行癥,糖尿病足,有的朋友就在留言區質疑張醫生:你憑什麽就把糖尿病足定義為最醜陋的並行癥,我還覺得是腦卒中呢!你看看腦卒中病人走路的樣子,難道不醜嗎?
說這話的朋友肯定是沒有看過糖尿病足朋友腳的樣子,張醫生為了不引起朋友們的不適,也沒有在自己的作品中為朋友們展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網上搜尋,肯定能讓您吃不下飯。這還只是看照片,您沒有聞過壞死的味道,張醫生稱那種味道為死亡的味道,讓人無法忍受。
還有它帶來的劇烈的疼痛,更讓患病的朋友痛不欲生,這種並行癥呈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還敢說它不是最醜陋的嗎?好了,這部份咱們就不去爭論了。之前張醫生和朋友們聊過這類疾病的預防。光預防其實還是不夠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一部份朋友已經發病了,要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可能是一次外傷,也可能是一次燙傷,還可能什麽都沒有,它就自己破了。
到這時候為止,我們的預防策略就再也無法發揮作用了,我們現在需要實實在在的治療策略。在進行足潰瘍治療之前,首先要評估潰瘍性質 ,潰瘍可以分為兩種,分別為神經性潰瘍和缺血性潰瘍。性質不同,治療策略肯定不同,針對不同的對手,我們的治療措施是有明顯區別的
神經性潰瘍常見於反復受壓部位,如跖骨頭足底面、胼胝中央,常伴有感覺缺失或異常,而局部血供良好。對於神經性潰瘍,主要是制動減壓,特別要註意患者的鞋襪是否合適。
與之相對應的是缺血性潰瘍,多見於足背外側、足趾尖部或足跟部,局部感覺正常,但皮膚溫度低、足背動脈和脛後動脈搏動明顯減弱或消失。對於缺血性潰瘍,則要重視解決下肢缺血。輕中度缺血的朋友可以實行內科治療;病變嚴重的可以接受介入治療或血管外科成形手術,待足部血供改善後,再進行潰瘍局部處理 。
在處理潰瘍的同時,其他治療措施也不能放松,包括合理地降糖、降壓、調脂和抗血小板治療,積極治療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病變。這些都是導致潰瘍的根本原因,治療疾病不針對根本原因入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治療過程中,可能需要使用抗菌藥物,在選擇抗生素控制感染之前,應進行潰瘍創面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這一點朋友們一想就會明白,我們對抗造成感染的細菌,一定要精準用藥,盡量使用窄譜的抗菌藥物,只有這樣,對身體的危害才是最小的。當然,在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未出來之前,可經驗性地選擇抗生素。
這裏需要提醒朋友們一點,抗生素的替換需要根據治療後的臨床效果判斷,若臨床效果明顯,即使藥敏試驗結果對該抗生素耐藥,也應該持續使用該抗生素,好吃不撂筷對吧;若臨床效果不明顯或者無效,且藥敏試驗結果對該抗生素耐藥,則根據藥敏試驗結果替換抗生素。其實臨床上,更換抗生素,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醫生們考慮的問題會很多。
聊到這裏,有一個問題不知道朋友們想過沒有,抗生素絕對不是那種有病治病,沒病防身的藥物,用藥時間長了,身體內的菌群會失調,反而對疾病的治療不利,而使用的時間太短,又怕疾病反復。到底該用多久呢?指南給出的意見是:對於未合並骨髓炎的足潰瘍感染,抗生素治療療程 1~2 周;合並骨髓炎的感染,抗生素治療療程至少4~6周。如同時合並嚴重缺血,抗生素使用時間還需要適當延長1~2 周 。但是,如果及時手術去除感染的骨組織,抗生素使用可以減少到2周。
由此可見,足潰瘍創面的處理,對於促進潰瘍愈合,是非常有益的,當您的醫生提出要清除壞死的部份時,不要質疑,趕快手術。在這裏,張醫生要稍微多說一句,給予適當的患足減壓,包括減壓鞋墊、糖尿病足鞋等治療措施,有助於避免足潰瘍加重和愈合後的足潰瘍復發。去除誘因非常關鍵。
還有一種物理治療對這類朋友非常有效,就是高壓氧治療,足潰瘍創面高壓氧治療,有助於改善創面的炎癥和微迴圈狀況。但需要提醒朋友們的是,這雖然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治療方式,但是,它並不是萬能的。
在合並下肢動脈疾病的缺血性足潰瘍患者,高壓氧治療並不能促進創面愈合,但能夠降低大截肢率;在未合並下肢動脈疾病的神經性潰瘍患者,高壓氧治療既不能加速創面愈合,也不能降低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大或小截肢。因此,對於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尤其是未合並下肢動脈疾病的神經性足潰瘍患者,應慎重選擇高壓氧治療。
最後,需要提醒朋友們的是,一旦出現以下情況,應該及時到糖尿病足病專科或請血管外科、骨科、創面外科等相關專科會診,包括皮膚顏色的急劇變化、局部疼痛加劇並有紅腫等炎癥表現、新發生的潰瘍、原有的淺表潰瘍惡化並累及軟組織或骨組織、播散性的蜂窩組織炎、全身感染征象、骨髓炎等。及時轉診或多學科協作診治有助於提高潰瘍愈合率,降低截肢率和減少醫療費用。
這個很好理解,任何疾病的早期給予幹預,都會取得不錯的療效,另外,人多力量大,不同專業的醫生在一起碰撞,總會想出一些新的辦法,也許對治療,就能產生突破也說不定。關於糖尿病足,咱們就聊到這吧。
這確實是一種非常討厭的並行癥,如果不及時幹預,後果可能是非常嚴重的,朋友們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我是張醫生,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