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賡曾3次入朝,戰後美軍直言:他根本就不是來打仗的,這是為何

2024-04-14歷史

韓戰時期,陳賡三次入朝,美軍卻在戰後說,這人根本不是來打仗的。

1950年韓戰爆發,作為主帥的彭德懷一馬當先進入北韓,組織誌願軍支援。而除了彭老總,還有不少知名將領也前往北韓協助北韓抗美。

這其中,陳賡的任務最為特殊,他一共入朝3次,但每一次的工作都不一樣,也不是為了上場指揮戰鬥。

那麽,陳賡這三次入朝,分別都做了什麽任務?為啥美軍會認為他根本不是來打仗的呢?

第一、二次入朝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誌願軍大量集結支援北韓。

此時的陳賡還在越南存取,聽聞此事,他在完成工作後馬上趕回了國內,將越南的事情進行匯報後,便決定請纓出征,他立刻趕到北韓前線檢視具體情況。

到了1951年年初,陳賡已經做好了準備,並與毛主席、彭老總見過面,商議了相關的問題,決定出發前往北韓。

此時北韓的誌願軍已經與美軍交鋒多次,雖然我軍成功壓制住了美軍,但自身的損失也相當大,因此彭老總已經多次提出需要支援。

陳賡此時已經完成了第三兵團的組建,董其武和楊成武的兵團也在組建中,隨時做好出發北韓的準備。

到了1951年的4月,陳賡正式被任命為了第三兵團的司令員兼政委,但就在這個緊要關頭,陳賡卻舊傷復發了。

別說上前線打仗,他的腿疼的都走不了路,根據檢查,是因為過度勞累左腳踝關節患上了創傷性關節炎。

沒辦法,陳賡只好留在國內養傷,直到這一年的8月份,陳賡才能正常走路,雖然尚未痊愈,但他不想耽誤時間,決定馬上出發前往北韓。

這就有了陳賡的第二次入朝。

如果說,陳賡第一次入朝是去探查前線戰況,對後續的出征有所準備的話,這一次就好像專門去平息彭老總怒火的。

這一次入朝後,陳賡先是到達了第三兵團的駐地,想要了解情況,卻得知第三軍團的180師在戰鬥中失利的情況。

陳賡詳細的了解了相關情況後,要求大家開個會,所有人都有些不好意思與他說,但陳賡要求大家把看法說出來。

但聽完了所有人,對與180師這一次失利的看法後,陳賡覺得沒有人說在關鍵上。

陳賡認為,在這場戰鬥裏,的確有很多客觀因素導致了180師的失利, 但沒能突圍成功,還是師長過於猶豫,決斷不力。

陳賡說完,在場的人都低下頭來,這場突圍戰確實打的不好,大家心中也不是滋味,因此說原因的時候,都有點避著。

陳賡語重心長的與大家溝通,要求大家做好這一次戰鬥的反思,別在出現這種問題。

不久之後,彭老總主持召開了軍長及以上幹部的會議,而作為當時代替陳賡的,第三兵團的主要管理者王近山,卻不在現場。

得知王近山是因為180師的事情,擔心彭德懷教訓自己,彭老總更加生氣了,錯誤已經犯下,就不應該逃避才對。

而王近山也知道,自己這次會議沒去,恐怕彭老總得更生氣,他不知怎麽面對彭老總的怒火,而此時陳賡卻給他出了個主意。

那麽陳賡這一次給王近山出了個什麽主意?彭老總後來又是否消氣了呢?

給彭老總熄火

陳賡三次入朝,卻被美國人說不是來打仗的,這是為何?

180師在戰場失利,王近山甚至不敢去參加會議,彭老總對此大為光火。

也正是在王近山頭疼的時候,陳賡給他出了個主意,才平復了彭老總的怒火。

那麽,陳賡給王近山出了個什麽主意?180師到底犯下了什麽錯誤?

180師作為第三兵團第60軍的一支師部,是第60軍軍長韋傑相當信任的隊伍,而且在平時的戰鬥中,180師表現的也相當好。

但在第五次戰役中,180師恰好被卡了個不上不下的情況。

原來,當時已經安排全軍向後轉移,韋傑的第60軍則負責掩護任務,當時定下的時間在23日晚上,但因為人太多,因此司令部要求部份隊伍22日就直接撤離。

這一下就擾亂了計劃,不少隊伍也隨著這條命令開始逐步撤離,但按道理說,這樣的撤離也不算大問題,但麻煩就麻煩在,60軍一直等到23號才撤離。

這個時候60軍的180師,與協防的63軍師部失去了聯系,等到180師撤退的時候,63軍已經走了,敵人此時已經攻了上來,180師瞬間陷入包圍。

此時如果當時的師長能夠下令全面突圍,那還有一線生機,但也是這個時候180師的師長有些猶豫, 打算堅守等待上級命令,這一等就等出了問題。

180師被全麪包圍,此時突圍已經晚了,但依然不算絕境。

可惜的是,在後來的突圍中,180師接到了命令被要求留下掩護傷員撤退,180師因此受到了更嚴重的打擊。

到了28日,180師好不容易到了預定地點,準備與前來支援的隊伍一起撤退,卻發現預定好的地點, 因為天氣緣故,支援沒遇到反倒是美軍先來了。

這下180師徹底沒了辦法,只能選擇砸毀了電台、燒毀密碼本,分散撤離,最終損失慘重。

這是我軍入朝之後最大的一次損失了,因此彭老總才如此大發雷霆,但韋傑還是為180師辯解了一句,認為這並非180師的過錯。

這也讓彭老總更為生氣,連番質問韋傑,的確180師其實有多次突圍的機會,但師長在不知友軍情報的情況下,多次猶豫最終錯事良機。

韋傑對此也沒話可說,眼見彭老總越來越生氣,在一旁的陳賡站起來說:「老總,該吃飯了。」

彭老總這才暫時按下怒火,安排吃飯。

另一邊的王近山還躲著彭老總在寫檢討,但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解決彭老總的怒火,陳賡瞧著他頭疼的樣子,給了他一個建議:直接到北京找毛主席請罪,同時把檢討給彭老總。

這樣一來,請罪的誠意到了,彭老總也礙於主席面子不好再說王近山。

王近山這才高興的松了口氣。

但1952年2月時,陳賡就因為工作原因回到了國內,第二次入朝就這樣結束了。

那麽,等到第三次入朝的時候,陳賡又做了哪些事情呢?

在地下建長城

陳賡三次入朝,卻被美軍說不是來打仗的,這是啥原因?

陳賡第一次入朝是為了了解前線情況,第二次入朝熄滅了彭老總怒火,但也沒能待多久就因為傷病復發回國。

那麽到了第三次入朝,陳賡又做了些什麽事情?第三次入朝又是何原因呢?

1952年2月,陳賡被毛主席點將建立「哈軍工」,因此不得不放下北韓的戰事,回到國內籌辦軍事工學院。

但沒過多久, 因為彭老總的身體情況不好 ,毛主席不得不安排陳賡再度返回北韓,接替彭德懷的工作。

這一次入朝的陳賡同樣沒待多久,因為他的主要工作還在國內,這一次只是讓彭老總有空回去看病。

但也是這短短幾個月的事件,陳賡就給美軍搞了一個大麻煩,在地下建立了「長城」。

原來,因為美軍的武器裝備比較高級,火力非常強,因此為了躲避美軍的火力,誌願軍戰士們營造防禦工事的時候,會在前線挖一個「貓耳洞」,來躲避地方的攻擊。

這樣的方式其實也是從抗日戰爭時期就已經存在的了,但沒想到到了抗美援朝,還能用得上。

陳賡對這樣的方式非常支持,他本來就是個鬼點子多的人,因此看到這樣的防禦方式,他決定給發揚光大一下。

單純的「貓耳洞」,只能保住幾個戰士,就算把多個「貓耳洞」連線起來,也難以做到全面防禦。

於是陳賡就要求大家直接挖地下坑道,因為鏟子、鑿子這樣的工具挖洞實在太慢了,陳賡就專門調配了打炮眼的工具,加快大家的打洞速度。

不過,之所以可以開展這麽大規模的挖地道行動,也是因為當時我們與美軍之間已經進入了對峙時期,想要防得住美軍的大炮,就得有更方便合理的防禦工事,因此才有了陳賡這個挖地道的要求。

這些地道裏不僅僅可以躲著人,將士們還在其中建立了「屯兵洞」,在這裏儲存物資、彈藥,還能讓人在這裏休息。

美軍對這樣的地道戰有些手足無措,多次轟炸不頂用後,甚至放過毒,挖過洞,但都因為時間匆忙最終毫無成果。

這樣的成果讓陳賡很是高興,這種營造防禦工事的經驗與方式也就逐漸推廣開來,並在會議上說:

「以坑道為依托,調動火力集中進攻,同時其他陣地進行小規模攻擊,對美軍進行分散。」

毛主席知道了這件事後,也很是贊同,認為這個方法減輕了防守的壓力。

這件事搞得美軍大為光火,他們覺得陳賡根本不是來戰場打仗的,是跑來在地下修長城的。

而我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修建的地道長度長達1290余公裏,可見這種方法帶來了多大的好處。

到了1952年的6月又再次回國,繼續籌辦哈軍工,前線的工作由情況好轉的彭老總再次接手,直到這場戰爭勝利。

雖然陳賡三次入朝,似乎都沒有直接參與戰鬥,但他以自己的智慧,為抗美援朝戰爭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也讓大家看到這個總是笑瞇瞇的大將軍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