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90年李先念去醫院看望徐向前,徐帥瞪大雙眼,道出平生最大遺憾

2024-04-14歷史

「我從一個普通的鄉下教員,在黨的教誨下,成為指揮千軍萬馬的元帥,此生足矣;可是,我這一生,還有一個巨大的遺憾……」。

1990年6月29 日,位於北海公園西側的解放軍305醫院,臥病在床的徐向前元帥瞪大了雙眼,緊握著老戰友的手,深情地看著對方,說了這麽一句話。

徐向前此生最大的遺憾是什麽?

這一切,還要從西路軍西征說起。

1936年10月,中國革命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沒有能消滅紅軍,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的會寧地區會師。

會寧城西門開進一隊紅軍,走在前面的將領騎著高頭大馬,穿著打了很多修補程式的灰色軍裝,腰間系著一根裂縫的舊牛皮帶,很久沒有刮的胡子上布滿塵土。

然而,他英姿勃發,劍眉飛揚,兩眼炯炯有神。

他,就是徐向前。

徐向前,山西人,1901年出生在五台縣永安村一戶農家。徐向前的父親是清末秀才,也希望兒子長大有出息,成為棟梁之材,光耀門楣。盡管家境貧寒,徐向前也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得以從師範畢業。

這時候,父親為他找關系,走後門,希望兒子能到「衙門」去,弄個一官半職。可是徐向前卻沒有聽父親的安排,而是回家當了小學教員。

素來嫉惡如仇的他,看不慣那個世道,對做官不感興趣。回鄉後的徐向前,一邊教書,一邊閱讀進步書籍,產生了救國救民、改變世界的想法。

而民國建立之後的歷史告訴徐向前,要想改變世界,沒有槍桿子是不行的。報國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從軍。

1924年1月,山西陽曲縣小學,完成了一天教學工作的徐向前邁著疲憊的步伐到宿舍去,走出校門之後,看到一群人圍著一張公告在看。

徐向前上前一看,當即意氣風發。原來這是張招生啟事,國民政府要在廣州辦軍官學校,在上海招生了。

徐向前跟幾個同學一商量,大家都有這個想法。因此,他沒有告訴父親商量,就偷偷辭職,在1924年3月和同學們一起來到上海考區,參加了在那裏舉行的初試。

其實當時的徐向前也並非誌在必得,心裏一點譜也沒有,心咚咚直跳。因為招生考試的科目很多,徐向前歷史、語文、政治不錯,但數學不行。幸虧徐向前的歷史、語文和政治成績太好了,總分名列前茅,因此順利透過。

其實由於當時整體文化水平低,黃埔軍校錄取率很高,不像科舉和高考那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錄取率考試非常順利,當時報名的1200余人,有470人榜上有名,錄取率高於30%,比起八十年代不到10%的高考錄取率,已經很高了。

但是錄取是一回事,能不能成才,卻是另一回事。作為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深知這一點,他要一個個「面試」,看看這裏面誰是能「為我所用」的真正的將帥之才,誰是庸才。

蔣介石一個一個談話,結果物色了很多人才,如胡宗南、賀衷寒、杜聿明、陳明仁等。但是他也看走了眼,與很多將帥之才失之交臂,把腸子都悔青。

比如林彪,他覺得此人年紀輕輕,不茍言笑,城府太深,深不可測,難以駕馭,而沒有將他留在身邊。

蔣介石也錯過了徐向前,認為對方太土,有點木訥,一點機靈氣也沒有。回答問題的時候,蔣介石問一句,徐向前答一句,顯得漫不經心。最後,徐向前也沒有說一句「感謝校長栽培」的客氣話。

因此,蔣介石認為,徐向前是「朽木不可雕」,難以成才。歷史跟他開了一個大玩笑,看起來貌不驚人,像個鄉巴佬的徐向前,卻讓蔣介石吃盡了苦頭。

事實證明,徐向前是一員驍將,具有壓倒一切的氣勢。

李先念曾經說過這麽一句話:「向前具有驚人的軍事膽略,從不知曉恐懼為何物。越是面臨大仗、硬仗、惡仗,他越是鬥誌昂揚,銳不可當。」

紅四方面軍能打硬仗、惡仗,在當時有目共睹,這和主帥徐向前的指揮風格是分不開的。

如果你認為徐向前僅僅是一員悍將,那就錯了。

徐向前善於帶兵,長於雕琢,總是能在不長的時間內,將素質參差不齊的地方部隊打造成所向無敵的勁旅。

他到鄂豫皖的時候,紅軍基本上都是農民組成的,連出操都不知道怎麽走,更不用說軍事素養了。但是,僅僅用來兩年左右的時間,紅四方面軍就讓人刮目相看。

1933年11月起,蔣介石調動20萬精兵,配備精良武器,還有飛機、大炮助戰,兵分六路「圍剿」川陜蘇區,打個10個月,硬是沒有占到一點便宜。

徐向前不光是會打運動戰,指揮攻堅也是好樣的。1948年進行的臨汾戰役,徐帥的才華表現得淋漓盡致。

臨汾西面是汾河,東、南、北三面是開闊地。其城墻高達15米,頂段寬度達10米,底部的寬度達到30米,全都是石頭構成。別說機槍,就是迫擊炮,也奈何不了它。

除此之外,其東面還築有外城,同樣堅固無比。城的外面,還有寬1余米、深5米左右的護城河作為屏障。

作為晉南軍事重鎮,歷史上還沒有人攻破過這座古老的城市(太平軍攻破一次,那時城中只有百余人,幾乎等於未設防)。

五代十國時,北漢和契丹共同攻打後周軍把守的臨汾(晉州),打了兩年都沒有拿下。

1948年,閻錫山為守住臨汾,派出精兵2.5萬,還儲存大量糧食和彈藥。他甚至下令在臨汾城周圍7公裏內埋下大量地雷,架設電網,修築碉堡無數。閻老西口出狂言,要守上十年,讓解放軍血流成河。

一句話,臨汾的攻打難度,不低於東北野戰軍攻打長春。長春戰役打了五個月,還是以極其慘烈的圍困戰迫使城中守軍投降。而臨汾戰役只打了不到兩個半月就見勝負,被解放軍控制。

這是解放戰爭中一場教科書式的攻城戰,成為範例。

偉人對臨汾戰役的經驗給予了高度評價,建議向其他部隊推廣:「徐向前同誌指揮之臨汾作戰……我軍九個旅(七萬人)都取得攻堅經驗,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大勝利。」

看到昔日的鄉巴佬成為戰神,蔣介石後悔不叠。

但是,戰神也有走麥城的時候,所向無敵的徐向前也曾經全軍覆沒,一個人討飯回到延安。

這一切,還要從紅四西征說起。

當時地紅四方面軍為何要西征?原來,中央紅軍到達陜北之後,當地資源匱乏,全軍上下溫飽難以維系,處境非常艱難,連過冬衣服都沒有。

「我大部盡吃野菜和幹皮(樹皮),現表現嚴重饑狀態……」(見王震、陳伯鈞給中央的電報)。為了擺脫困境,中央甚至秘密跟國民黨談判,希望能將紅軍改編,奔赴前線抗日,以獲得補給。

1936年6月,李宗仁、白崇禧向蔣介石發難,發動了「兩廣事變」,蔣介石後院起火,收尾不能相顧,便讓陳立夫跟中國共產黨代表潘漢年談判,商討如何改編紅軍。

可是兩廣事變在9月解決,潘漢年在上海滄州飯店和國民黨代表陳立夫會談,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紅軍保留三千人規模,師長以上幹部出洋考察(【毛澤東年譜】)。這等於讓中國共產黨解除武裝,被黨中央斷然拒絕。

和談破裂,黨中央在同年10月份提出「寧夏戰役」作戰計劃,目標是紅軍向西北進軍,打通國際通道,在中蘇邊境地區建立根據地。

和談無果,底氣十足的蔣介石也原形畢露,由朱紹良指揮胡宗南、王均、關麟征、毛炳文等部,共計30萬人向紅軍大舉進攻。

除此之外,東北軍王以哲部及寧夏馬鴻逵、馬鴻賓部也蠢蠢欲動,協同「中央軍」企圖圍殲紅軍。

在10月下旬進行的「海打戰役」中,因紅4軍、紅31軍未能進入指定作戰區域,紅2方面軍遭遇重挫,「海打戰役」宣告失敗。它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幾十萬國民黨大軍進至靖遠至海原一線,寧夏省城的道路被打通。

更糟糕的是,紅軍主力被迫向東轉移,和河西部隊的聯系從此中斷。這也意味著,「寧夏戰役」作戰計劃的流產。

蔣介石取得「通渭會戰」勝利後,得意忘形,加大了對河東紅軍的圍攻,中央紅軍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在此情況下,打通國際通道的目標也顯得更加迫切。

1936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電令已經渡過黃河的紅軍組成"西路軍",完成打通國際通道的任務。西路軍的總指揮,正是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人徐向前,政委是30歲的陳昌浩。西路軍的副總指揮是31歲的王樹聲,參謀長是34歲的李特。

幾個人中,以徐向前年齡最長(35歲),作戰經驗最豐富。

下轄的三個軍,全部來自紅四方面軍。

除了紅五軍軍長董振堂來自中央紅軍,其他領導人如紅九軍軍長孫玉清,紅三十軍軍長程世才都是紅四的將領。

文章開頭說到的李先念,這時候是紅三十軍的政委,他比徐向前小了8歲。徐向前30歲那年,擔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時候,22歲的李先念是33團的團長。

西路軍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只有2.18萬人,其中戰鬥人員只有六成,其余是機關、醫院、傷病員和勤雜人員。

即便如此,那六成1.3萬的戰鬥人員,也只有槍支8000多支,人手還不到一桿槍。

更可怕的是,平均每支槍只有子彈15發。

反觀對手河西走廊的馬家軍,光是正規軍就有3萬余人,民團武裝10多萬人。

還有一點,西北地區的祁連山、天山,四季積雪,萬物絕跡,人上去之後生存都是問題,根本不適合打遊擊。剩下的都是大草原,一馬平川,是騎兵的天下。西路軍只有200多名騎兵,根本無法與彪悍的馬家軍騎兵抗衡。

而且,當地的群眾對中國共產黨我軍並不了解,馬家軍對紅軍進行妖魔化宣傳,不少民眾受到蒙蔽,對紅軍懷有敵意。

這就註定了紅軍的西征之途充滿兇險。

最初,馬家軍為了保存實力,並沒有打算跟紅軍死磕。他們提出,只要紅軍是過境,不停下,他們可以槍口向上。

馬步青給馬步芳的電報中寫的明白:如紅軍不停留,可以不打;如果停留,就打!

可是,1936年11月上旬紅軍占領永昌之後,徐向前卻不得不下令停止前進,建立根據地。

這一來,跟馬家軍的惡戰便不可避免。

徐向前為何要改變戰略,停下腳步?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11月19日,他接到了中央軍委的命令:「 你方須在甘州以東建立根據地,切不可把處理置於甘州之西,更不能有到新疆去的打算。」

中央為何改變戰略?主要是考慮路途遙遠,氣候無常,希望來年春天再去新疆。這時候,徐向前心情沈重,因為河西走廊地形並不復雜,不像鄂豫皖那樣山高林深,這樣的地形也無法「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反而會被馬家軍騎兵一口口吃掉。

紅軍缺乏彈藥,少有騎兵,無法跟馬家軍抗衡。

徐向前認為,應該向中央陳述情況,說明只能西進,不能停留,更不能建立根據地。而一旦停留,馬家軍就會拼死作戰。

當年蔣介石派孫殿英到西北去的時候,出現了「四馬拒孫」,西北四馬聯合打擊孫殿英的局面,這就是先例。

大概是在紅一紅四會師的時候做錯了事,這時候陳昌浩極力想表現自己,所以主張無條件服從中央,陳昌浩卻不贊成那樣做,說徐向前「右傾」,還打算對徐開展「鬥爭」,因其他人反對才作罷。

11月25日,徐向前擔心的事終於發生,馬步芳調兵遣將,將永昌團團包圍,西北"剿共"軍第1路總指揮朱紹良還派出飛機助戰,一場血戰爆發了。

敵強我弱,戰鬥非常慘烈,紅軍損失慘重。徐向前再次提出突圍出去,到新疆去。

這時候,西安事變爆發,馬步芳等站到了蔣介石一邊,討伐張楊。如果西路軍到新疆去,張楊擔心馬家軍會向他們進攻。因此中央致電西路軍,留在原地,牽制馬家軍。

而馬步芳等人則為了向蔣介石表忠心,集中兵力猛攻永昌。永昌一戰,歷時兩個月,減員將近7000人。

接下來,是臨高之戰、倪家營之戰,一場比一場慘烈。幾場戰鬥下來,西路軍幾乎全軍覆沒,只剩下3000多人。

3月14日,西路軍召開「紅石窩會議」,會議決定,陳昌浩和徐向前離隊,去延安匯報情況。李先念和程世才等組成左支隊,到左邊的大山打遊擊。傷病員和女戰士千余人組成中支隊,就地跟敵人周旋。朱良才、王樹聲組成的右支隊,到右邊大山打遊擊。

徐向前聽了,哭著大喊道:「我不回去,大家風雨同舟,生死與共,要死死在一起,我這時候離開,算什麽?」(徐向前回憶錄)

陳昌浩說:「徐向前同誌,這是組織決定,我們留下目標太大,反而會連累大家;就這樣吧,什麽也別說了。」

就這樣,西路軍幸存將士揮手作別,走上不同的道路。

陳昌浩和徐向前在半路分手,徐向前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延安;陳昌浩則回到湖北老家,然後再到延安。

3月23日,李卓然、李先念支隊在轉移到青海巡堡以北地區時,和延安取得了聯系。王樹聲和朱良才跟隊伍失散,長途跋涉,沿街乞討幾個月,最後回到延安。

西路軍吃的苦,五天五夜都說不完。而那些被俘的西路軍將士就更慘了,被俘的紅軍官兵,不是被剖腹挖心,就是被就地活埋。女戰士則被輪番淩辱,成為馬家軍官兵的玩物,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馬家軍就是獸兵,他們兇殘野蠻,沒有哪支軍隊跟他們那樣殘暴。

徐向前的遺憾,就是在解放戰爭後期,沒有能親內建兵進軍西北,消滅馬家軍,為戰友復仇。

1949年7月,解放軍進軍大西北,馬家軍的末日到了。可是這時候,徐向前卻因病不能出征。他在指揮解放山西的戰鬥中就生病了,躺在擔架上硬撐著才堅持到最後,解放山西後,徐向前便病倒了。

因此,他在生命走到最後的時候,還對李先念說,自己此生的最大憾事,就是沒有能親手剿滅馬家軍,為犧牲地西路軍戰友報仇。

西路軍將士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不該被後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