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55年毛主席推薦粟裕授元帥銜,粟裕堅辭,毛主席:必須是第一大將

2024-04-12歷史

粟裕,1907年於湖南會同出生,粟裕的父親早年家境殷實,不過後來秀才落榜,加之家道中落,債台高築。粟裕兄弟不得不自幼時其便幹一些體力勞動補貼家用。盡管家中生活困難,但粟裕的父親仍沒有放棄兩個孩子的學習。

粟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追隨革命的道路,參加了多次戰役,在軍中擔任多個職位。粟無論是軍隊指揮能力還是作戰能力均是出類拔萃、百裏挑一,毛主席對這位大將甚是珍惜,1955年,我軍舉行了軍隊首次授銜,授予粟裕元帥銜,不過粟裕卻堅決請辭了。

01求學生涯

粟裕幼年家中並不富裕,入不敷出是常有的事,因此,年幼的粟裕和哥哥粟沛不得不每日上山砍柴,下地勞作,幫家中分擔負擔。粟裕的父親出身殷實,一心科考,不過後來連連失利,便棄文從商,奈何飛來橫禍生意失敗,債台高築。

雖說家境貧寒,但科考失利得知學習重要性的父親沒有放棄兩個兒子學習的機會。即使入不敷出,仍堅持把粟家兄弟送到縣城第一高等小學讀書。

1924年,剛剛過完元旦的粟裕向家中提出想赴常德求學,但家庭生活拮據,粟裕的父親無法供養兩個兒子,一時猶豫不決。不過粟裕的哥哥主動提出會幫家裏分擔生活重任,不停地為弟弟說話,這才促成粟去常德學習。可以看出,粟裕謙遜的品格與家庭教育也有很大關系。

02參加革命

1927年,年僅二十歲的粟裕被選為會同縣農民協會籌委會主任。此時,湖南的農民運動已經發展的十分迅速,粟裕在村中經常為貧苦百姓發聲,帶頭討伐貪官汙吏,因此人們給粟裕起了個雅號——「粟大炮」。粟裕也是在同年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8月1日,著名的八一起義在江西南昌爆發,粟擔任總指揮部警衛隊班長。1929年至1923年,粟先後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參謀長。1934年,粟任閩浙贛軍區參謀長。

03戰場指揮

抗戰時期,粟裕先後組織指揮水陽鎮伏擊戰、車橋戰役、南坎戰役、討陳戰役、高郵戰役等多場著名戰役並大獲勝利,為我軍的最終勝利爭取了大量有利條件。

解放戰爭初期,粟裕提議改變野戰主力軍,轉為蘇中內線作戰抵抗蔣介石發動的全面內戰。粟裕帶領的華中野戰軍重創國民黨軍隊,是我軍在解放戰爭初期取得的重大勝利。

1947年,粟裕帶領華東野戰軍發起了多次戰役,剿滅了國民黨眾多軍隊。1948年粟裕任華東野戰軍總指揮,於九月十六日發起濟南戰役,八日之後勝利結束。

1948年11月6日,粟裕發起著名的淮海戰役。此次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隊四十四萬余人取得戰役勝利,這場三大戰役中的第二個戰役是殲敵數量最多的戰役,在整個解放戰爭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戰役勝利之後,毛主席評價:「此次會戰,粟裕是第一等功臣」。

04請辭授銜

指揮親歷多次重大戰役的粟裕十分受毛主席器重。在戰爭打響之前,粟裕都會十分嚴謹地做好各種備戰計劃,從各個方面分析敵軍的作戰習慣和作戰規劃,並且多次直言不諱地向上反映自己獨到的見解,提出的建議也多次被中央軍委和毛主席采納。

1955年,我軍舉行了第一次軍銜授予儀式。根據軍銜設定的規定,粟裕可以獲得元帥軍銜,毛主席也認為粟裕無論如何都應該獲得元帥軍銜。然而,粟在得知此事後,立即向上送出了書面的申請,辭去了元帥軍銜,認為獲得大將軍銜即可。

經歷過多次戰役洗禮的粟裕無疑是軍隊之中的大將。出色的作戰指揮才能領導戰役多次勝利,而且解放戰爭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粟裕在其中的貢獻不可忽視,這也是為什麽毛主席堅持要授予其元帥軍銜的主要原因。

由於粟裕的請辭態度誠懇,言語之間情感真摯,無不透露出粟裕謙遜低調的品格。毛主席也尊重了粟裕的這個請求,但是指出:可以授予大將軍銜,但是必須是第一大將!

其實這並不是粟裕第一次這樣做。早在1945年,為了統一作戰的需要,在鹽城成立華中局,當時要任命粟為蘇皖軍區總司令,不過粟兩次堅持,不要任總司令,擔任副司令即可。上面看粟如此執著,便答應了粟的請求。

粟裕對於授銜問題態度淡然。高層人士得知粟裕要被授予元帥軍銜時高興地跑過去跟粟裕道喜,粟裕卻不以為然,反而說:「把我評為大將,已經足夠高了,不用元帥軍銜,這我只會覺得高,不覺得低。」

粟裕戰場征戰二十余年,從來不搶攻,為人也是謙遜低調,從不張揚。劉伯承曾評價粟打仗有古代名將之風,他是中國的戰略家。葉劍英也曾說:百戰名將,有誰不知道華東的粟裕?即使有這樣高的評價,粟裕仍是不驕不躁,不忘初心,實屬可貴。

05總結

粟裕戎馬一生從未害怕退縮,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從不張揚,殲敵無數,也從不自大。多次在戰場之中負傷也從不輕言放棄。有著作戰指揮才能和軍隊指揮智慧,卻從不邀功,以「我這樣就不好走入群眾了」為理由請辭了元帥軍銜。

粟裕無疑是讓人民欽佩的。不僅是因為他出色的作戰才能和軍隊指揮才能,更是因為他虛懷若谷胸懷天下的高尚品格和無論發生什麽都不輕言放棄的堅定信念。

正所謂:「未出土時先有節,已到淩雲仍虛心」。謙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可沾沾自喜,驕傲自大,要時常反思自己,不忘初心,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虛懷若谷,才能在成就之上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