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佛回寺·西山梵音空余響 霸府別都歷蒼茫

2024-01-24歷史

01 霸府別都

東魏北齊時的晉陽,曾是高家的霸府別都,從北魏爾朱榮時代起,便以此地遙控朝政。這裏,記錄著北齊的崛起,伴著北齊的帝王們出生成長離去,亦見證了北齊最後的抗爭。隨著高歡之孫高延宗在晉陽力挽狂瀾的最後那戰失之毫厘,北齊的國運也最終走向盡頭。

晉陽的西山,作為霸府晉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抵禦著當時西賊的進攻。在周與突厥來犯齊國時,這一片便有過諸多的故事。

蘭陵王的神道碑中,記載過孝昭帝離世時,蘭陵坐鎮龍山防範周兵的景象。蘭陵的兄長河間王孝琬慘死後亦曾被瘞諸西山。

西山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在晉陽以西,由北到南分布著蒙山,太山,龍山,天龍山。除了防禦之外,這些山更承載著皇家的信仰,成為了禮佛避暑的聖地。【北齊書】中,就提及過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

除了幾座現今知名的石窟外,這廣袤西山中還分布著許多規模不大的小石窟。佛回寺便是其中之一。而這處石窟,是戶外人士們徒步多選的路線,想來路程不算平坦。

並州的天氣呢,因地理因素影響,就如孩子的臉,總是說變就變。不過這一次的我們似乎很幸運,達到晉陽城的那日,又是晚間突來了烏雲暴雨。不過這場大雨更像是歡迎儀式,給我們帶來了炫美的夕陽光影,跨越古今城市的彩虹,還有照亮天際的閃電,而此後的幾日竟在大雨過後都是明媚的陽光。

佛回寺的行程,也因天氣的轉好得以成行。

02 古村殘寺

一早,五人匯聚於一車,前往了晉陽的西山,又與久未見面的南山兄匯合,開啟了今日的石窟尋跡。因為趕上了中元節,也是佛家的盂蘭盆節,當地的不少車一早便排在了進山的卡點,要檢查火燭後方能進山祭掃。

天空萬裏無雲,沿途不少馬兒在山上閑逛,讓人感慨千年後的並州之地,仍是戰力極高的。兩側的山巒陡峭,裸露的石壁上不乏煤炭的痕跡。

行駛中,還能途經一處崖壁附近的古村落——程家峪村。

其實關於佛回寺的記載,翻遍了縣誌,也只有「佛回寺在程家峪」一句。但從其年代來看,應該存在已久。或許在歷史上,佛回寺是屬於周邊其他寺廟石窟的,只是年久荒廢,聯系斬斷,才逐漸獨立了出來。

佛回寺,按現今的說法,原名為福慧寺,是因晉源當地的口音而被稱為佛回寺。其建造時間可能早於天龍寺。可以說,是西山一帶飽經風霜的老者了。

很快,開到最後一處可以停車的地方。因為後續的路程難以車行,大家紛紛下車,拿上登山用具,準備徒步走完這最後一段。

一下車子,見南山兄拿出把菜刀,著實驚了一下…這才聽說山上的路雜草亂枝多,心裏不禁嘀咕起這路有多難行,更擔憂起陽後久不運動的自己穿著漢服到底爬不爬得上去…

大約行了20分鐘,突然發現了路旁躺著的石質屋頂殘件。它似乎是什麽石壁上脫落下來的構建,因為其中一面有明顯鑿過的痕跡,另一面則殘存了廡殿頂的形制,看起來級別蠻高的。

不及探究它的來處,在同伴的催促下,我們繼續趕起了路。

越往前走,道路越發狹窄,也多了不少馬在前前後後開路。

直到,雜樹越發茂密起來,此時 菜刀應該發揮作用了,然而同伴只是試著砍了下前方不到拳頭粗細擋住路的樹枝,不想,這刀的質素不太好,樹上只留了一道淺痕,刀竟是直接就豁了口…開路工具瞬間報廢成了廢鐵…無法下, 大家尋了他路,順著腳下 潺潺流淌著的水道, 溯遊而上,再用手簡單撥開周圍的雜樹枝條,時鉆時爬地前進。

我和果果兩個人穿著漢服,便給裙子打了幾個結,系在腰上以便行進。不過可能因為我的裙子重了些,沒走幾步就松垮地垂下來,加上一直不愛用登山杖,今日我又拿了,只得將裙擺搭在手臂上,再一手拿著相機,一手拄著無處安放略顯礙事的登山杖。

疫情後身體比以前虛得多,從上山開始,我這種以前不怎麽出汗的人,竟然汗如雨下,走一會就感覺洗了把臉,眼睛被滾落的汗水浸得沙疼沙疼,完全睜不開,步履比以往也沈重了太多,著實狼狽的說。此刻再看到比我年長許多的夏姐從容上下,真是自愧不如。

穿過密林,爬上大石,跨過樹木,涉過淺灘,又登上殘破滿布青苔的樓梯,總算是到了佛回寺的遺址。

與其說是遺址,這裏更像是重修的窯洞。三處窯洞,門外堆著後世的石磨等殘件。內部的話,一個裏面堆滿了後世木料,墻被刷滿了水泥。一個似乎成了蓄水之地。只剩下一個留了些古意的。

步入洞中,洞內正壁處,幾尊露出了泥胚木架的佛像,東倒西歪。

兩側的墻壁上,尚存的壁畫不時讓我們驚喜,似乎還有疊加的痕跡在。

其中一壁,殘存的畫面上,紅衣的劊子手持刀而立,正與地上裸著上身被反手綁縛的犯人看著一個方向。

他們視線所及之處,是一座廡殿頂的建築,其內坐著一頭戴襆頭,身著官袍的人,或許是這裏的地方官。他的兩側侍立有文書和小童,他們身著袍服,裝扮偏明代。

他們所在的房屋上方,則是一騰雲的女子,寬袍大袖,紅色半臂,眉目如畫,雲髻朝天,不知是哪方仙家降臨此地?

不過我感覺這壁畫的故事說得就是這位仙家普渡眾生的故事,因為在這面墻上,她的形象出現了不只一處,並且頭上是帶光環的。

只可惜,其他的內容或剝落或被呢子覆蓋,個別人物形象和為標註人物名字所留的紅色格子中,均無法辨識全貌和文字了。

對面的墻上,損毀則更為嚴重一些,圖案無法辨識。唯有一株頑強的植物穿破了後世的材質,斜生在壁前,讓這裏多出幾份生機來。

03 佛回未回

簡單記錄了這處洞窟之地,我們繼續向上攀爬。站在寺外向山澗一望,這山還真有點溝壑縱橫的眩暈感。

向上不多遠,又是一頭大汗,終於在大家被沿路各種蘑菇吸引去註意力後不久,看到了隱秘在密林中的石窟。

先是一陣騷動和驚嘆,緊接著大家便安靜了下來,耳邊只有秋日的蟲鳴與風過的草木之聲,還有「哢哢哢」的快門聲。

這處大石傾倒於山間,三窟的佛頭均已殘損,多是斑駁的痕跡,但它就像是這密林深處的守護神,千年來,始終守在原地,即使原本的坐席都坍塌了…

翻看縣誌時,看到宋仁宗時期,太原發生過一場地震,不知道這處石窟是否也是因為那場地震才斷裂成如今這般樣子。

不忍破壞眼前的美景,大家靜靜拍了許久才走上最後的一個緩坡,走近這處大石。

中窟中的大佛,善跏趺坐端坐於窟中,身著袒右式袈裟,左手扶著衣角,置於膝上,右手施無畏印。

大佛兩側的細節值得留意,一是風化的獅子頭。

二是兩側的兩層的造像,整體設計應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的結構。

東側上層造像不知何時遺失了,亦不知其形,下方為弟子,交腳彌勒及菩薩像。

弟子身著袈裟,雙手合十胸前,面貌和發型都是胡人的樣子。交腳彌勒的樣子與洛陽龍門的無異,很可能是北魏晚期的產物。

外側的菩薩像頭戴桂冠,身有飄帶,雙手交叉於胸前,手中握著什麽。

西側上層為一交腳彌勒。下層則是弟子像,結跏趺坐的小佛與菩薩像。

大家分析著此處北魏造像的可能性,聽得我越發興奮起來。若是北魏末年到東魏初期的造像,不知會是爾朱家的手筆還是高家的?這處造像群的個頭偏大,細節也做得極好,其建造的背後,想來定是一位有錢的出資人在幫忙營建,考慮到西山的防禦之能,以及後期高歡的行宮所在,這位出資人的身份也定然不一般。諸多思考讓我更加欣喜於見到此佛。

和大家插空看著眼前的佛窟,東窟正中為一立佛,著袒右式袈裟,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自然下垂,頭部也已消失。

其東側,殘存的佛像與線條感分明的強壯的力士,背屏輪廓依稀可見。他們有的手中托物,有的雙手合十,有的也正施著無畏印。上方消失的小佛,似乎也是一個交腳彌勒。

西壁上共雕四人,有背屏者三人,應是菩薩像和佛像,一人合掌歸一,是弟子像。

西窟主佛的保存,較之其他兩窟,相對完好,但風化嚴重。

他著袒右式袈裟,一手自然下垂,一手因為殘損,只能根據推測暫時當作無畏印。

小小的知了殼,掛在蛛網上,就這樣在佛祖的肘部搖曳,而其內的蠶或許因這蔭庇逃離了蛛網的束縛。

主佛兩側的石壁,兩位脅侍菩薩在千年的光陰中磨滅了身形。

突然,一個響亮的歌聲傳來。不知何時,張老師找到了石窟後方的另一條路,正在那裏唱著秦腔,古老的曲調在這處山野中的佛窟前縈繞著,滿是隔世之味。

在大家的忽悠下,屏氣凝神,在靜謐的山林裏,我也跳起了舞~為這傾倒於山間的大石,為這守護著山中蕓蕓眾生的殘像,也為那遠去的時代。

影片:佛回寺

北朝時,或許因為生命的短促,幾度的滅佛,造成了彌勒信仰的盛行,法滅之文布滿石壁,人們在亂世裏渴求著未來之佛的降臨救世,渴求著那些經文在石上能與天地同壽。佛回寺的名字似乎便承載了這樣的期盼,期盼著佛祖能早日歸來…可最終佛未回魏,只是繼續在這裏,凝視著朝代更叠…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渴望永寧卻終未安寧的洛陽永寧寺塔,更想到了當初被爾朱遷於晉陽、死於晉陽的魏孝莊帝元子攸。北魏末年的元家之人,是多麽盼望佛回,來拯救這搖搖欲墜的江山呀…

佛回寺的三窟,雖無法確定是北魏末年還是東魏初年修造的,但它從那時起便守在了晉陽的西山,我想他一定見證了當初東魏的霸府與北齊別都的輝煌之景吧。

一曲終了,大家開始了分工,有的拿尺子測量著窟的高度,有的在山林裏放起了航拍,有的繼續記錄著龕中的細節~

在大佛前合過影,南山兄超牛的徒手接住了果果懸停在降落處降不下來的飛機。大家這才紛紛退到坡下,借助著各種草木,創作起來。不想上山時的晴空,在我們在此玩耍時竟起了雲,突然間太陽便躲到了雲層之中。一時間,大家再度匆忙上前,希望記錄下沒有太陽陰影的它的樣子。

不舍地離開,在此徘徊竟已過了兩個多小時,回首處,佛龕被身後的草木再次遮掩,繼續守著北朝的光陰,藏匿起來。

04 後記

上山容易下山難,不得已,我只得將裙子卸下來放進包裏,沒了裙子的束縛,腿腳輕快了許多,路也終於變得好走了些~

下山之路,見過了大佛的驚艷風景,周圍的景色變得黯然失色起來。回到車邊,啟程離去,不想出口竟被車桿攔著,師傅詫異著我們是什麽時候進去的,耗了一會才開啟了攔車桿。

看起來,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佛回寺的召喚讓我們這批有緣人一大早就進了山林,得見他的真身…回想一下,真的是一切都剛剛好,整整5個小時的徒步禮佛,點點滴滴,耐人尋味~

相關閱讀

晉陽歌·夢家國

北齊彭城太妃爾朱氏·帝王的女人

北齊朔州城·邊關故月胡笳聲

香坊石窟·雨染苔衣拂一身還滿

川莊石窟·稻谷香裏聞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