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9年新中國選定國歌,梁思成提出一條建議,毛主席聽後拍案贊成

2024-04-27歷史

1949年4月24日淩晨,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進行了三十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迎來勝利。

9月21日,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的前奏。

但政協會議還沒結束,關於 國歌、國旗、國徽的座談會 就開始了。 時間緊迫,距離新中國成立只剩下了五天時間,在國歌的選擇上,已經沒有時間再創作新的詞曲了,因此只能從原有的詞曲中進行選擇。

這時,畫家 徐悲鴻 提議用抗戰歌曲 【義勇軍進行曲】 作為代國歌,但很快就遭到了一些同誌的否定,認為歌詞已過時,但其他人也提不出什麽好的方案,因此一時間氣氛有些冷場。

關鍵時刻, 梁思成 提了一句建議, 毛主席 聽後,立即拍案贊成,將 【義勇軍進行曲】 定為了代國歌。那麽梁思成究竟提出了怎樣的建議? 【義勇軍進行曲】 又是如何成為中國國歌的呢?

艱難的篩選

1949年9月25日,政協會議召開第五天,毛主席、周總理在中南海和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建築師、藝術家們坐在一起, 召開座談會,共同商討國旗、國徽以及國歌的設計方案 ,作為一代建築大師的梁思成也受邀在列。

梁思成是清末著名改革家 梁啟超 之子,名門之後,同樣也是一位 建築學大師 。他一生致力於中國古建築研究,有 【中國建築史】 【東亞城市建設與改造】 等多部作品,被譽為 「中國近代建築之父」

其實早在7月份,渡江戰役剛剛打完的第二月,中國人民政協籌備委員會便釋出了 【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 ,向海內外人民公開征集國旗、國徽和國歌方案,短短一兩個月,就征集到了國旗方案2992個,國徽方案1012個,國歌歌詞694篇、歌曲632首。

為了評選這些方案,中央成立了 「國旗、國徽圖案評選委員會」 「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 ,希望能從群眾的作品中尋找到最合適的國旗、國徽和國歌。

然而,這些征集來的方案良莠不齊,評委會成員看過之後均感不太理想。

比如國旗方案,在審閱了眾多國旗設計方案之後,政協籌備委員會給出了這樣三條評選標準 :一是要體現中國的歷史、民族、地理等特征,二是要突出中國的國體 ,即中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要在國旗設計上突出這個政權特征。 最後,設計圖案還要盡量簡約 ,不要太多的色彩和花樣,讓國旗看起來更莊嚴。

但是同時符合這三個標準方案的少之又少。 經過層層篩選,評選委員會從征集到的國旗方案裏面選出了38個符合要求的,在會議上進行最後的討論。 最終,一位不知名財務員設計的方案從千軍萬馬中勝出,成為了國旗設計底稿。

在梁思成領導的清華大學營建系師生群策群力下,營建系師生在紅底五星旗底稿的設計基礎上用座標方法確定了五星的大小、位置,然後又用同樣的方法確定了國旗比例,夜以繼日的工作了幾天以後,正式的國旗圖案就此誕生。

而相對於國旗圖案的篩選順利,國徽和國歌方案篩選難度無疑困難了許多。

征集到的國歌,大多是新創詞曲,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在審閱了所有征集上來的稿件以後, 認為沒有一個方案可以滿足要求。 可這時候新中國誕生已經迫在眉睫,沒有時間可以耽誤了,再來一輪征集明顯不現實。

這意味著,要麽他們從目前的投稿作品裏選一個合適的,要麽從原有的成熟詞曲裏選擇一個。

從中國近代史開始到新中國成立,中國曾經存在過許多個版本的國歌。 清末新政預備立憲時期,中國誕生了第一首正式的法定國歌 【鞏金甌】 ,但頒布僅六天就爆發了武昌起義,旋即清朝滅亡。

之後中華民國成立,在臨時政府時期、北洋時期、蔣介石政府時期都曾有過國歌,整個民國時期一共有五首法定國歌,分別為 【中華民國國歌】 【中華雄踞天地間】 【卿雲歌】 【三民主義歌】 【青天白日滿地紅】

但如今新中國成立,再搬用之前政府的國歌顯然不可能,新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主政的是人民政權,自然不能用代表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國歌。而普通的民俗歌曲也不合適, 因此在原有歌曲中的選擇範圍十分狹隘。

為穩妥起見,中央決定暫時選用代國歌,等有合適的再進行更換,可代國歌的篩選和國歌沒有任何區別,一樣充滿著困難,因此眾人一時都拿不出什麽好的意見。

一字不改

正當座談會氣氛有些冷場時,畫家徐悲鴻表示: 「既然新曲子裏沒有合適的,那我們可以從抗戰歌曲裏選用!」

所有人都擡起頭看他,徐悲鴻的話倒是給了他們啟發,抗戰歌曲裏多充斥著家國情懷,抗爭精神,用來作國歌或許真的合適。然而抗戰時期的歌曲有 【黃河大合唱】 【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 等等很多首,究竟要選用哪一首呢?

徐悲鴻提議道: 「我看<義勇軍進行曲>就很合適!」

此言一出,立即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義勇軍進行曲>在抗戰時期也被國民黨軍隊時常傳唱,會不會影響不好?」

而更多人則是以 【義勇軍進行曲】 中,那句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為由,對徐悲鴻的提議進行反對。他們認為,如今人民解放軍已經將國民黨反動派徹底擊敗,中國早已轉危為安, 「最危險的時候」 已經不合時宜,因此不適合作國歌。

但歷史學家郭沫若、周總理和梁思成等人都表示贊成,周總理稱: 「<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歌曲豪邁雄壯,有革命氣概,並且節奏鮮明適合演奏,用來作為代國歌是很合適的。」

對此,毛主席表示: 「沒有國民黨唱過的歌共產黨就不能用的道理,【義勇軍進行曲】可以作為代國歌。」不過對於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一句,與會成員們卻還是有著爭議,遲遲無法將代國歌確定下來。

對此,郭沫若等人表示贊成 【義勇軍進行曲】 作為代國歌,不過需要把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那一句改動,替換成積極性的語句, 而著名學者張奚若與梁思成兩人則是堅決要求原歌詞一字不改,保留「最危險的時候」。

梁思成對毛主席說: 「雖然全國已經基本解放,中華民族即將迎來新生,但‘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產物,為了保持歌詞完整性,不應該將其刪去。因此,我建議將歌詞保留,曲詞都不修改。」

之後,梁思成舉了法國的國歌 【馬賽曲】 為例。 【馬賽曲】 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的革命歌曲,創作於1792年,清朝的乾隆年間。歌曲反映了當時的法國人民爭取民主、反對暴政,進行革命抗爭的精神。

1795年, 【馬賽曲】 被選為法國國歌,不過法國革命失敗後, 【馬賽曲】 因此蒙塵大半個世紀。後來,1879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時 【馬賽曲】 又被選為法國國歌,但為了讓法國人民記住大革命,歌曲內容絲毫未動,一直沿用至今。

【義勇軍進行曲】 ,是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下寫成的。當年, 「九一八事變」 後,在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下,東三省被拱手讓於日寇之手,東三省淪陷。不甘做亡國奴的東北軍民自發成立了抗日隊伍,組成抗聯,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

劇作家田漢看著祖國大好河山淪陷,中華民族已經到了將要亡國滅種的危險時刻,頓感悲痛。於是1934年時,他創作了一部名為 【風雲兒女】 的抗戰作品,並在作品梗概的最後一頁寫下了 【義勇軍進行曲】 的歌詞。

不幸的是,歌詞還未找人譜曲,田漢就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劇作家夏衍拿到劇本後,看到最後的 【義勇軍進行曲】 歌詞,便找到聶耳,希望聶耳能為歌詞譜曲。

聶耳看到歌詞後,看到歌詞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愛國情懷和不屈精神,立即被歌詞所觸動,之後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曲譜初稿,又在躲避國民黨反動派追捕的顛沛流離中將曲譜定稿,這才有了 【義勇軍進行曲】 的誕生。

因此,去掉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就等同於淡忘了 「九一八」 的歷史,這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的。

聽了梁思成的建議,周總理十分贊成,正如他後來對國歌歌詞問題的回答: 「保留‘最危險的時候’就是為了使後人銘記歷史,居安思危,做到以史為鑒,警鐘長鳴,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鬥!」

因此,在梁思成向毛主席提出這一建議後,其他與會成員紛紛附議贊成梁思成的看法。 於是,毛主席當場拍板,贊成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國歌,並且一字不改,將「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予以保留。

用生命設計的國徽

在梁思成的建議下,關於決定使用 【義勇軍進行曲】 作為代國歌的決議,很快就在政協會議上確定下來。

55年後,2004年的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透過憲法修正案,正式規定 【義勇軍進行曲】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久經考驗之後, 「代國歌」 終於 「轉正」

而相對於國旗和國歌確定時發生的小波折,國徽確定過程可謂是嘔心瀝血、步履維艱, 因此最終定稿的國徽樣式,幾乎是文藝工作者用生命設計出來的。

政協會議結束後,國旗、國歌、國名等都確定了下來,唯獨沒有國徽。 看到這裏,人們不禁疑惑不已,國旗、國歌等等都是整整齊齊,為何唯獨少了國徽呢?

原來,雖然新中國成立之前向社會征集了大量國徽的設計方案,但是群眾們多數對國徽有一個 誤解 ,那就是以為國徽是類似於掛在胸口的紀念章,是帶有國家標記的小掛件。而實際上,國徽多數是用在黨政機關和外交使館的門頭上的 「牌匾」 ,是國家權威與法制的象征。

因此,征集上來的稿件設計方案雖多,卻沒有一個能用的。

為了能夠盡快設計出來合適的國徽,全國政協只好同時邀請清華大學營建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兩家單位進行設計,以保證在建國一周年紀念慶典上能夠將國徽公布出來。

作為清華大學營建系的帶頭人,梁思成剛剛帶領著師生們加班加點地設計好國旗的方案,就又迎來了新的任務。

政協對國徽的設計要求和國旗大同小異,除了中國特征、政權特征這兩個必備要素之外,就是國徽一定要莊嚴富麗。而在政協的要求基礎上,梁思成在主持清華營建系組會的時候, 又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具體要求。

首先 是保證國徽不能像圖畫,要有徽章的樣子, 其次 ,國徽不能像是商標,一定要莊重,不能設計得太輕率,因此不應該采用太熱鬧庸俗的樣式。 最後 ,除了國徽紙面上的樣式以外,還要考慮國徽設計好之後的制作問題,盡量選擇簡約化的色彩組合,不要用太多種色彩,人為增加制作難度。

在這樣的要求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和師生們日夜不停地工作在設計一線,每日在一堆國徽圖案的圍繞下度過。 由於高強度的工作,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人身體狀況也在不斷惡化,幾乎輪流生病。

有時候,梁思成甚至虛弱到話都說不了幾句,而即便如此,躺在病榻上的他還不忘國徽設計工作,枕邊到處都是國徽的設計方案。 這些方案,每一個都流淌著國徽設計小組人員的心血,同時也在透支著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人的生命力。

1950年6月20日,國徽審查小組會議召開,會議上,由梁思成負責的清華大學營建系國徽設計方案贏得了大部份人贊成,成為了最終的國徽設計方案。三天後,在毛主席主持的政協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國徽方案被正式表決透過。

至此,國徽的設計過程徹底完成。而梁思成和林徽因也為此耗盡了半身的氣力。但夫婦兩人並未停下休息,而是馬不停蹄地 開始了對北京城的城市設計工作。 為此,梁思成邀請了另一位建築學大師陳占祥,在不損毀北京城內眾多古建築的同時,將北京設計成一個新的現代化都市。

然而,兩人耗費無數精力設計的 「梁陳方案」 未被采用,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一座座歷史古建築倒在了推土機的轟鳴中。目睹這一切卻無能為力的梁思成夫婦,在心力交瘁與極度悲痛中雙雙病倒。

之後,每當人們經過北京,看到那些有著深遠歷史地名的地點時,都會想起數十年前拆掉的那一圈 明代古城墻 ,讓人們對城市建設規劃以及文物保護產生無盡的 思考與反思

如今,當人們站在天安門廣場參觀升旗時,看著那鮮艷的五星紅旗和莊嚴富麗的國徽,聽著耳邊奏起的國歌,不知是否會想起當年為設計國旗、國徽和選用國歌而嘔心瀝血的文藝工作者們呢?

如果當年選用國歌時沒有梁思成等人對歌詞的堅決捍衛,可能今天的我們就無法聽到國歌裏那句 「最危險的時候」 了。 因此,每當聽到「最危險的時候」,我們在銘記「九一八」歷史的同時,也要記住梁思成等人的名字,居安思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