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打仗牛在哪裏?三大用兵特點,造就了彪炳軍史的一代戰神

2024-04-27歷史

在我軍歷史上,「開國第一大將」粟裕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傑出軍事家,他在戰場上創造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戰例,立下了名垂後世的赫赫戰功,因此在民間被譽為「戰神」。

對於粟裕會打仗這件事,不少開國將帥都表示由衷地贊嘆。

比如享有「軍神」美譽的劉伯承元帥就曾對粟裕冠之以「我軍最優秀的將領」這一極高評價(參見張震上將的【粟裕紀念文集】)。

在軍事上向來「自視甚高」的另一位開國元帥林彪也在1947年華東野戰軍取得萊蕪大捷後,發出「粟裕盡打神仙仗」這句耐人尋味的感嘆。

那麽,粟裕領軍打仗到底牛在哪裏?歷來有不少軍史愛好者、研究者對此做出詳盡的闡述、熱烈的討論,小編不揣冒昧,也在此略抒拙見。

總的來說,粟裕用兵有三大特點,造就了這位彪炳軍史的一代戰神。

一、粟裕用兵氣魄極大

氣魄大,就是有膽識,敢打大仗、硬仗、惡仗,敢打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仗!這正是粟裕作為軍事家最讓人嘆服的地方。

毛主席作為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提倡「不打無把握之仗」,而林彪一般在「有了七成把握」的情況下才打。

可是粟裕在「最多只有五成把握」(出自淮海戰役後林彪在與劉亞樓討論時所做的評價)的情況下,卻毅然決然指揮華東野戰軍打響了豫東戰役。

尤為令人稱道的是粟裕在淮海戰役發起之前所展現出來的大氣魄。

淮海戰役本身就是由粟裕率先提出來,並擔任主要指揮員的。

要知道,此役與平津戰役、遼沈戰役有所不同,因此它是國共雙方真正意義上的大決戰中的決戰,無論哪一方都輸不起。打輸了,有可能淪為千古罪人;打贏了,那就是千古佳話。

身為方面軍將領的粟裕,如果沒有超人的膽識、非凡的氣魄,豈敢率先提出在淮海地區與國民黨精銳決戰,而且是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與敵決戰,甚至堅持要把這次戰役往大裏打呢!

我軍打這場決戰的難度有多大?論兵力,敵軍80萬,我軍60萬;論武器裝備,敵我雙變異數距更大;論地利,大平原地區對敵方機動極為有利,我方根本占不到便宜;論後勤補給,敵方有飛機、汽車運輸,我方只能依靠老百姓的獨輪車……

總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我軍在戰前都不占優勢。然而在粟裕的積極請戰並實際指揮下,我軍居然把這場原本沒有足夠把握的仗打贏了,取得了幹凈利落殲敵55萬之眾的傳奇戰績。雖然說淮海戰役決非一人之功,而是中央正確決策、全軍戮力同心的結果,但粟裕可謂居功至偉,這樣的大手筆著實令人敬佩。

二、粟裕用兵善出奇招

毫不誇張地說,用兵之「奇」是粟裕軍事指揮藝術上最大的魅力,也是他最讓敵人覺得可怕的地方。

由於粟裕領導的軍隊長期處於孤軍作戰、遠離中央的狀態,處境一直比較困難,經常必須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打仗。

在這樣的情況下,粟裕作為指揮員別無選擇,只能想盡辦法出奇招、險招,否則就無法生存,更遑論發展了。

比如1935年初粟裕作為紅十軍團參謀長,率一支前鋒部隊返回贛東北蘇區途中,只派出兩個班的兵力吸收敵人的註意力,再利用夜暗虛實難辨的好機會,帶領大部隊巧妙地沖出了敵人的封鎖線。

再如1948年6月的豫東戰役,粟裕率華野攻克開封後,采取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奇招——主動撤出開封,隨後率大軍以「猛虎出洞」之勢直搗睢杞地區,閃擊區壽年兵團,再戰黃百韜兵團,以「避實就虛」的奇招為豫東戰役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三、粟裕用兵精於計算

不少軍迷們都知道,粟裕每次打仗,特別是打大仗之前,通常會對作戰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計算,有時會連續幾天幾夜反復計算,為的就是把每一種有可能出現的情況都心中有數、手中有招。

可以說,他在軍事指揮上既是一位大開大闔的戰略家,也是一位錙銖必較的「精算師」。

最有說服力的戰例莫過於由陳毅領導、粟裕指揮的黃橋戰役,堪稱是「廟算無遺策」。

在發起這次戰役之中,有很多難題需要粟裕計算清楚。

比如,我軍僅有5000多個戰鬥人員,如何對抗韓德勤手下的26個團、30000多兵力?

比如,如何讓李明陽、陳太運這兩股態度曖昧的勢力不敢動彈?

比如,如何讓附近據點的日軍只是觀望而不敢參戰?

比如,先打韓德勤手下的哪一股部隊,才能對我軍造成最好的局面?

比如, 如何以極其有限的兵力,對韓德勤的主力實施迂回甚至包圍?

比如,以多少兵力黃橋,又以多少兵力機動作戰?

再如,我方與敵方各條戰線的指揮員分別具備什麽樣的能力?敵方攻防時有可能采取哪些戰術手段?我方需要將彈藥消耗和人員傷亡控制在什麽樣的水平?全殲敵方最強的翁達旅大致需要多長時間?守衛黃橋的部隊可堅持多久?是否有余力參與後續對敵人的殲滅戰……

當然,上述所列舉的「數學題」可能不到粟裕所考慮的問題的百分之一,這絕不僅僅涉及到粗線條的戰略戰術,還需要運用到大量的數碼推演,可以說是極其復雜的戰爭數學。

正是由於粟裕在戰前的精確計算和對戰術的準確把握,使得我軍在黃橋戰役中創造了殲敵11000多人,達到我方參戰部隊2倍的驚人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