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十六國北朝隋唐時期規模最大的獨立墓園 北城村墓地釋出考古成果|考古中國

2023-12-22歷史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圖據文物陜西

12月21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專案重要進展工作會,介紹了多個遺址發掘、研究情況,其中包括陜西西鹹新區北城村墓地。

M135出土紀年磚(大統十五年)

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北城村墓地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十六國至隋唐時期規模最大的獨立墓園,墓地布局清晰、規劃有序,延續時間長,生動再現了十六國至隋唐時期遷徙到關中地區的少數民族與漢文化逐漸融合的過程。

發掘墓葬285座

出土罕見土雕仿木建築造型

北城村墓地所處區域位於洪瀆原中心區(北周時稱石安原),南距漢哀帝義陵8.2公裏,東南距漢長安城21公裏。所在區域北朝隋唐時期高等級墓葬有集中分布,如西南1.8公裏的唐上官昭容氏墓,東南約4.5公裏的北周靜陵等。

北城村墓地自2021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至今已發掘圍溝1處,圍溝內墓葬285座。

圍溝平面呈曲尺形,除位於現有市政道路之下,東北側早年已被破壞外,東南、北及西側保存完好。圍溝開口於二層下,呈口大底小的梯形,開口部最寬2.4米,底寬1.1米。

圍溝內墓葬規劃有序,排列整齊。墓道均為東向。東北部38座十六國墓葬呈四列分布,墓葬形制均為長斜坡墓道洞室墓。墓道均有二或三級台階。已發掘的22座墓葬除一座為單室外余均為前後室,六座墓的墓室還有側室。10座墓為單人或二人的仰身直肢葬,1座有3人,1座為4人。出土有陶人物俑、陶騎馬俑、陶牛車、陶九盤連枝燈、陶竈等器物。在M452墓室內發現有土雕仿木建築造型,為十六國墓葬中所罕見。

在十六國墓的南側及西側,等距離布置五列101座北魏至西魏墓葬。其中,15座墓的墓室有不規則的側室用以放置屍骨,12座墓葬墓室內有明顯的南北橫向生土棺床,1座有縱向棺床,3座為不規則形棺床。墓室內屍骨擺放均較為淩亂,推測應是遷葬而來。墓葬幾乎不見隨葬品,僅個別墓葬出土陶罐、陶模型榻等。其中M325出土有北魏「太和十三年」紀年墓誌磚,M135出土有西魏「大統十五年」紀年墓誌磚。

出土紀年磚及銅錢

北周及隋唐時期的墓葬主要分布圍溝內西側,呈4列116座墓有序排列,在東北部圍溝內側邊緣及十六國墓葬與北魏墓葬分布空白區也分布有30座。墓葬形制有斜坡墓道洞室墓和豎穴墓道洞室墓兩種。發現人骨的墓葬中,單人葬有36座,葬2人的39座,3人及3人以上17座,合葬墓均表現出遷葬的特點。45座墓室內有生土棺床,其中橫向26座,單側9座,雙側及不規則的10座。出土隨葬品較少,以陶壺、陶盞及銅錢為主,也有一些銅帶鉤、環及鐵器等。

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

體現所葬人群的文化發展趨勢

目前,北城村墓地同時開展了多學科綜合研究,對出土人骨進行了體質人類學、古病理學、碳氮同位素、鍶同位素、古DNA學、人骨埋藏環境、測年等相關科技分析,以期獲取更多的數據。這對於進一步判斷墓地的性質,解讀墓地內涵等提供更多的參考和依據。

綜合現有考古發現與學術認識,北城村墓地是一處具有完整兆溝、兆溝內墓葬規劃布局有序的大型部族墓地,其圍溝內墓葬分布有序,排列整齊,特別是東北部東西向呈四排分布的38座十六國墓葬,是近年來關中地區十六國墓葬最集中的一次發現。

該墓地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十六國北朝隋唐時期規模最大的一處獨立墓園,在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該墓地的墓葬在朝向、間距、深度甚至隨葬品的種類與數量等方面都有明顯的相似性,表明了該墓地埋葬人群結構的單純,是研究當時社會基層組織執行模式的全新材料。

M3

更為重要的是,該墓地各時段墓葬均為東向,與同區域已發掘的十六國北朝隋唐墓葬南向的特征判然有別,且從十六國初年到唐貞觀年間三百余年的時間內保持沿用,具有強烈的獨特性與穩定性。而墓地內墓葬形制及隨葬品則逐漸產生變化,反映出該墓地所葬人群在喪葬習俗上既保持了本民族的傳統,又不斷學習吸收中原漢文化的趨勢,反映了十六國北朝時期遷徙到關中地區的少數民族逐漸中文化的行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