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小孩爬上龍椅,皇帝問他:天子好當嗎?小孩靠四字保命,終登皇位

2024-07-20歷史

皇帝是掌握國家權力的最高統治者,但誰能成為皇帝卻往往出人意料。有一位皇帝在年幼的時候,機緣巧合地爬上了皇帝的寶座,當時他只是一個無知的孩子,沒有任何野心和企圖。然而這個小小的舉動竟引發了一段戲劇性的對話,皇帝問他"天子好當嗎?"孩子機智地以四個字保住了性命。最終這個孩子居然真的登上了皇位,成為了一代明君,給國家帶來長治久安的盛世。一個孩子是如何憑借機緣爬上權力巔峰?他究竟說了什麽才能獲得皇帝的憐愛保全性命?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命運線索?讓我們一探這個離奇傳奇的故事。

龍椅風波:命運的開端

宋太祖趙匡胤開國有功,一統天下,但他畢竟出身草莽,作為新朝開國君主,難免忌憚旁人對他皇位的覬覦。他敏銳地意識到龍椅象征著皇權,除了他這個執掌天下的天子,無人可坐。

一日,年幼的趙恒逃課遊蕩進了太廟,看到正中的龍椅華美莊嚴,孩子心性好奇,沒曾設想許多,便趴在龍椅上小憩起來。正在這時,趙匡胤行至太廟,看到這等景象,大驚失色,立即厲聲質問道:"你是誰家的孩子,膽敢爬上龍椅?知不知這是死罪?"

年幼的趙恒嚇得魂飛魄散,卻也機警地回答道:"臣是太宗皇帝的幼子,叨陪伯父皇上遊戲時不小心陷入睡眠,若有錯愆,伏望雷厲風行的懲罰。"聽到是自己的侄兒,趙匡胤才略微釋然,但仍然嗔目而視,追問道:"你知不知坐上龍椅是何等大罪?就連太宗也無權坐上這把椅子。天子可知好作否啊?"

孩提時候的趙恒哪裏領會君王之重,他只覺皇帝的怒色甚是可怖,萬分害怕,當下唯有順從天命的旨意,以四字予以回答:"由天命耳!"這句看似平凡無奇的回答竟然令趙匡胤怦然心動,大喜過望,寬懷大笑,拖孫子下龍椅,也就此揭過這一幕了。

趙恒這一番言行雖顯孩童天真無知,但也正是這股天真稚拙的本色,消弭了趙匡胤心頭的疑忌。"由天命耳"四字,一語擊中趙匡胤虔誠皇權來自上天的信念,動了他的心弦。趙匡胤本是膽識過人的開國君主,卻也對這滿懷稚氣的侄兒生出莫名的喜愛之情。這一次的龍椅風波,成為趙恒人生命運轉折的開端。

意外際遇:命運的轉折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之初,深知皇權世襲的重要性,因而一直未能確定皇儲人選。趙光義當朝已有八阿哥,繼承權的競爭難以預料。元佐、元僖作為嫡長子,理應占據優勢,但天意弄人,竟然接連出了變故。

大兒子趙元佐天資聰穎,博學多聞,本是儲位最有力的人選。不料他從孩提年代就心高氣傲,待人諂上逆下,為人嫉恨。及長,嗜酒成疾,酗酒之余更是口無遮攔,詆毀諸王,指斥宦官,激怒了趙光義。於是皇帝遂將他囚禁在宮中,從此疏遠門路。趙元佐由此憤怒失常,幾乎發狂,終日裏顛狂大叫,竟然一蹶不振,徹底斷送了儲位之望。

繼而趙光義的殿下又落在次子趙元僖身上。元僖為人謹慎有度,循規蹈矩,勤於治學,學識過人,被趙光義視為心腹。但天有不測風雲,元僖年紀尚輕,就患了一場重疾,幾宵良辰,竟然撒手人寰,前程突止。趙光義痛惜萬分,傷心之余也不得不尋別的儲君人選了。

就在這時,有僧人至趙光義宮中,言談神秘,說是明了未來可知,願看相為趙光義八子揭曉前程去路。虔通道教的趙光義聞之大喜,隨即讓自己的兒子們一一見這僧人。

對前七子相面已盡,僧人卻未見最後一子,當下便要離去。趙光義驚怪,以為有失迎送之禮。這位僧人卻神秘地告訴趙光義:"元侃姓名最吉,其命最好,不必見他本人,就連他寢殿前的侍從相貌也都是貴人模樣。"趙光義一聽,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日龍椅之事。元侃正是幼名趙恒之號,當下便有了立儲的意向。

如此這般,命運的際遇讓趙恒得以躋身儲君的人選,也讓宋朝大統的基業得以沿革承傳。趙光義不愧為明主,雖被世人質疑立儲手腕,但他畢竟一語成讖,後世的宋真宗趙恒治理有方,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英明君主。

宮變迷雲:命運的關鍵

趙恒被趙光義指定為太子後,母後李氏卻心存疑慮。李太後雖出身寒微,卻極為精明能幹,擔心趙恒繼承大統後,會被宦官權貴所左右而動搖朝綱。她暗中喚來德高望重的宰相呂端,商議推舉一代明主登基的大計。

呂端為宰相,視野開闊,他清楚地認識到宋朝立國不久,儲位之爭可能會醞釀混亂,因此極力贊同李氏的想法。二人於是秘密籌謀,尋找可靠的助手,為未來的宮變布局人手。

這一年宋真宗十八歲,正逢及笄之齡。太祖趙匡胤駕崩後,宮中便為太子趙恒欽定了婚配,終於在這年隆重迎娶了王氏為妃。婚期定於農歷八月初八,趙恒正乘興高采烈,和王妃擁吻親昵時,卻被宮人通報母後召見。

趙恒大喜過望,以為母後是為他準備什麽驚喜禮物,殊不知卻陷入了李太後和呂端暗中布下的圈套。見過母後後,趙恒疑慮重重,因為母後向他透露了一個驚天動地的秘密:趙光義生前雖指定了他為儲君,但原本的意向是想讓他輔佐哥哥元佐登基為君,而非親自繼位。

這番話猶如晴天霹靂,狠狠地擊潰了趙恒的心理防線。他雖然頭腦聰明,但終究還是孩子氣,一時間手足無措,不知所措。而此時宮變的風雲已經漸漸升起,叛亂的號角即將吹響。

正當趙恒疑慮重重之際,一位來自道教全真教的高僧突然出現在他面前,勸告他順應天命,靜候時機。這位高僧聲名在外,修行有年,據說早就預言到宋朝將迎來一位明君執掌天下。趙恒雖年紀尚幼,卻也深知全真教高僧的神通廣大,因而傾聽了高僧的勸誡,並決心等待時機。

就在這時,宮變爆發了!李太後和呂端聯手叛亂,聲言要廢黜幼主,另選儲君。軍隊被他們操控,蜂擁而至,將趙恒包圍在深宮之中...

仁德治國:盛世嶄露

宮變平定後,趙恒親政登基,是為宋真宗。一方面,他咨詢賢良方正之士,改革政令,力圖修明治平;另一方面,他亦精研經史,循道佛理,以求仁德治國,開墾一代盛世。

真宗即位之初,便著力革新舊制。他首先推行廉政,嚴懲貪汙,裁撤冗員,簡化機構。同時又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減輕農民賦稅負擔。這些措施極大地解決了積重難返的社會矛盾,使人民安居樂業,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針對前朝宦官竊國淩駕文武的種種弊端,真宗還重整朝綱,用忠貞方正之士理朝政,愛惜人才,納賢用能,從而使整個朝局井然有序,政通人和。他在位期間,廣納賢臣,如王曾、王安石、範仲淹等,俱是名門巨卿,見識高明,為國作出卓越貢獻。

除此之外,真宗還頗為崇文重教,振興聲譽。他首開仕宦子弟免費就讀的國子監,藏書樓中則收集了叢書鈔本,成為世界第一大藏書樓。真宗自己更是才思敏捷,精通詞賦,留有不少名篇。其中詩作【行路難】反映了平民疾苦的生活,寫盡百姓路難行的艱苦處境,反映出真宗為民作風的明主風範。

不僅如此,真宗還大力扶植佛道兩教,使之在宋朝百家爭鳴,與儒家三足鼎立。他深受佛理熏陶,曾著有【宋朝佛法至論】一作,理論宏富,見解獨到,為後世留下巨大的精神財富。道教方面,真宗亦不遺余力,敕建全真萬壽宮,親自主持醮祭大典,全面推崇丹道文化。

歸根結底,真宗在位期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是當之無愧的一代仁君。他修明治平,敦睦萬方,使國力空前強大,為宋朝開啟了一段盛世昌期。他開拓進取的治理方略與寬和謙遜的為人風範,贏得了眾多士人文人的贊譽與欽佩。正如謝萬紀所言:"聖朝垂裕,罔非躬親"。真宗政績彪炳,為宋朝留下了值得驕傲的文治盛世。

法駕親征:劍及華夷

真宗不僅在內政建樹卓著,在外交軍事上亦有傲人戰績。他一方面以誠信待人,廣納華夷,使邊陲四境盡歸於化;另一方面又親自督師出征,征討罪逆,建立了宋朝的雄主風範。

真宗即位之初,北方大遼一直是心頭沈重的頑疾。大遼屢次趁機南侵,擾亂邊境,嚴重威脅到宋朝的國家安全。為息邊患,消弭困擾,真宗朝議決定出師北征,親自督師督戰。

真宗親征時年已六十有五,本非武將之才,但他身先士卒,穿釘馬靴,身披戰袍,駐蹕塞外,親臨軍前,實在令人折服。戰陣初開,真宗更是身先士卒力戰大遼軍隊,他手持長戟,沖鋒陷陣,殊為英勇。戰事起伏波折,奪取勝利殊非易事,雙方你來我往,難分勝負。

就在這時,真宗文武全才的本色盡顯無遺。他不僅親自統帥大軍,馳騁沙場,而且運籌帷幄,制定作戰方略,指揮有如神助。在他的臨機決策和英勇氣概下,宋軍終於大破遼軍,艱難取勝。真宗自己更是身經百戰,立下赫赫戰功,可謂紙上談兵不如親征沙場一回。

戰功赫赫之後,真宗為了彰顯宋朝的尊嚴和榮耀,遂將戰利品統統裝上了車駟,載回京城。他親自召朝野文武大臣,在太廟前接風洗塵,隆重觀摩戰利品。這無疑是宋朝赫赫軍威的張揚,也是對朝臣百姓的威懾。從此宋朝的國威遍及邊陲,邊境歸服無虞,一時之間軍威揚揚,譽滿華夷。

不止如此,真宗在位期間還親征高麗、西夏、大理等地,無一不是聲勢浩大,掃清了宋室的夷狄之患。每一次出征,他都親臨沙場,指揮若定,出奇制勝,將宋朝的國威推向頂峰。由此可見,宋真宗實乃文治武功,雙全之主,是當之無愧的一代雄主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