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9年,開國少將回鄉發火,老母親討飯為生,當地幹部卻吃成胖子

2024-06-07歷史

1959年,開國少將回鄉發火,母親討飯為生,當地幹部卻吃成胖子。

這名少將就是尤太忠,新中國成立後,尤太忠很少有時間返鄉,1959年,尤太忠帶著200塊來到河南老家。

村裏正在鬧饑荒,尤太忠的母親只能外出要飯,可當地幹部為了迎接尤太忠,卻準備了一大桌山珍海味,幹部們更是吃得油光滿面。

尤太忠當即大怒:

你們怎麽吃得下去!

饑荒之際,幹部們的飲食來源成謎。尤太忠面臨抉擇,究竟該如何妥善處置這些幹部,既保公平又顯智慧。

首次踏上故鄉的土地,心中湧起無盡的感慨。熟悉的景色映入眼簾,仿佛時光倒流,帶我回到了那個純真的年代。每一步都踏在回憶上,情感深沈而溫暖。

尤太忠將軍的一生並不容易,尤其是童年時期,1918年,尤太忠出生在河南信陽光山縣。

位於縣城一隅的小村落,尤太忠一家艱辛度日,以給地主勞作換取微薄收入。1928年,父親不幸病逝,尤太忠失去重要支柱,僅剩母親與姐姐相依為命,共同支撐起這個破碎的家。

1930年,尤太忠的姐姐嫁去做童養媳,12歲的尤太忠則來到當地富豪家做工,肚子是填不飽的,很多時候還會遭到監工毆打。

尤太忠忍無可忍,揍完地主便外出逃命,碰巧紅軍遊擊隊路過光山縣,尤太忠一聽部隊有吃有住,還能打擊地主豪強,他沒有絲毫猶豫,立馬報名參軍。

1931年,尤太忠進入紅軍部隊,自此跟隨紅軍南征北戰。

尤太忠身材魁梧,做事又牢靠,不管是後方執勤還是上戰場,他總是跑得最快的,百團大戰、神頭嶺伏擊戰、淮海戰役裏,都能看到尤太忠的身影。

時間一長,尤太忠在軍中的任職也慢慢升了上去,從教導員到連長,再到團長,到了1947年,尤太忠已經穩坐16旅旅長之位。

剛當上旅長,尤太忠就打了一場漂亮仗,鄧公率部要挺進大別山,尤太忠則需要為大部隊創造時機。

他所在的16旅兵力只有幾千人,可面對的敵人卻有3個師的兵力,尤太忠抱著必死決心,硬是擋住了數萬敵軍。

戰後,尤太忠將軍在河南信陽附近短暫休憩,該地毗鄰光山縣。得知此訊息,鄧公心懷關懷,特批尤將軍一日之假,並慷慨贈予十塊銀元,允其回鄉探親,以慰思鄉之情。

尤太忠投身軍教,已逾十載未曾返鄉探望慈母。今攜十枚大洋連夜歸家,只見母親銀發滿頭,歲月已在其臉上刻下深深痕跡。

尤太忠即刻鄭重地跪下,誓言新中國一旦成立,必將刻不容緩地策馬歸來,為國家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尤太忠將軍再次肩負起了新的使命,盡管原先的計劃已然有所調整,但他始終勇往直前。

他被任命為第二野戰軍34師師長,1950年,上級將尤太忠派往南京軍事學院,接受系統化學習。

還沒等尤太忠深造結束,韓戰便接連打響,1951年,尤太忠接到緊急命令,他趕往北韓參加上甘嶺戰役,這一耽擱,又是兩年時間。

1952年年底,上甘嶺戰役接近尾聲,尤太忠得以回國返鄉。

這是建國後尤太忠第一次回鄉,他先趕到家裏看望了老母親,隨後來到家鄉的磚橋鄉小學,尤太忠給學校帶來了兩份大禮:

代表和平的花籃和信鴿。

在歡迎會上,尤太忠挨個對校領導敬酒,還給學生們講起了抗美援朝的故事,以此鼓勵孩子們保家衛國。

韓戰還沒有結束,留給尤太忠探親的時間並不多,簡單照看完老母親後,尤太忠又連夜趕回部隊。

這一別,就是7年時間。

1959年,尤太忠將軍已榮任27軍軍長,並榮獲少將軍銜之殊榮。在部隊的特殊批準下,尤太忠將軍懷揣著深厚的思鄉之情,開始籌劃第二次返鄉之旅。

軍長回鄉的訊息傳至光山縣,百姓們歡欣鼓舞。尤太忠滿心期待而歸,卻見討飯的母親身影瘦削,而當地幹部卻體態豐盈,此景令其倍感震驚。

尤太忠軍長的母親,本是尊貴之軀,卻淪落到乞討度日,此情此景,實在令人扼腕。對於這批失職的幹部,尤軍長必將嚴加懲處,以儆效尤。

二、家鄉,那片我曾經深愛的土地,如今卻飽受災荒的摧殘。田野間,昔日金黃的麥穗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荒蕪與淒涼。村民們面帶愁容,艱難度日,期盼著災荒早日過去,家園重現生機。

1959年冬天,尤太忠還在軍事學院深造,突然一則噩耗傳來,老母親重病在床,無力醫治,她希望見尤太忠最後一面。

尤太忠趕緊向上級請假,獲批後他帶上200多塊錢趕回光山縣。

尤太忠離鄉參軍時,不過才13歲,如今41歲回鄉,已經是大名鼎鼎的軍長。

在老百姓的歡呼中,尤太忠趕回家中,他沿著草房裏裏外外找了好幾遍,都沒有看到母親的身影。

經過向鄰居的打聽,尤太忠得知了一個令人心酸的訊息——他的母親正獨自在村頭艱難地乞討著生活。

尤太忠十分愧疚,將整個村子都翻了一遍,終於在小路邊找到了年邁的老母親。

只見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太太,手拿一個破舊飯碗,正挨家挨戶討要食物,走不到幾步路,老太太還要停下來咳嗽。

如此淒慘的老太,竟然就是尤太忠的母親。

尤太忠難掩激動之情,毅然決然地走向母親,屈膝下跪,雙手恭敬地獻上二百余元,懇請母親收下,並立刻請來村中名醫,全力救治母親之疾。

經過尤太忠的細心安排,母親終於品嘗到了熱乎乎的飯菜,那份暖意不僅溫暖了她的胃,更深深溫暖了她的心。

尤太忠準備安頓好母親再回校深造,就在他照料母親時,他收到了村幹部的邀請,內容是軍長回鄉,村裏幹部要為他接風洗塵。

尤太忠的母親淪落到以討飯為生,村裏沒有任何幹部出面資助,這本就讓尤太忠窩了一肚子火,如今還要邀請他赴宴,尤太忠更加生氣。

他強忍著脾氣,跟著村幹部來到大隊,一落座,尤太忠簡直氣得吹胡子瞪眼。

桌上的飯菜有魚有肉,十分豐盛,而圍在桌邊的幹部們,個個都是肥頭大耳,全都吃出了大肚子,他們還滿臉帶笑,對尤太忠說著恭維的話,催促尤太忠趕緊動筷子。

尤太忠是一口飯都吃不下去,他筷子一摔,指著一眾幹部怒罵:

你們真的還能繼續品嘗美食嗎?面對眼前的一切,你們是否仍能保持食欲,盡享這美味佳肴?在這充滿誘惑的時刻,你們的味蕾是否還能感受到食物帶來的愉悅?

眼看尤太忠發飆,一眾幹部嚇得不敢出聲,尤太忠沒有當面處置他們,而是選擇回家冷靜。

尤太忠如此生氣並不是只是為了母親,1959年,連年大旱導致農田顆粒無收,許多農民都只能坐吃山空,時間一久,村裏縣裏都鬧起了災荒。

尤太忠的家鄉剛好是農業大省,沒有收成,老百姓們就沒有收入,日子過得緊巴巴,別說普通老百姓,就連毛主席在年夜飯上,都舍不得吃一口帶肉餡的蔥花餅。

尤太忠的母親上了年紀,本來就幹不動農活,在饑荒年代下,她只能外出討飯。

全國糧食產量都不高,整個光山縣糧食年產量只有20多億斤,大鍋飯都夠不上吃,村裏幹部們卻在胡吃海喝,這是公然浪費國家糧食。

尤太忠不僅要處置這群國家蛀蟲,更為重要的,還是解決糧食緊缺問題。

尤太忠返回部隊前,將情況上報到了縣裏,經過縣領導調查,這群村幹部的確存在濫用糧食的行為,表面上是為了迎接尤太忠大擺酒席,實際上卻是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地方蛀蟲被清理後,剩下的就是糧食緊缺難題。

尤太忠與上級許世友商議,提議從地方上暫時調配部份糧食,優先支援那些糧食匱乏的縣城,以解燃眉之急。此舉旨在確保各地區的基本糧食供應,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聽起來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為確保糧食調配的及時性與有效性,需由省裏先行審批,再逐層傳達至縣級,然而這一流程耗時頗長,民眾難以承受如此漫長的等待。

另外,如果為了光山縣去呼叫其他地區的糧食,那麽其他地區的糧倉也會隨之變得緊缺,糧食不但得不到充足,反而還會加大緊張程度。

尤太忠辛苦耕耘半天,終得千余斤糧食,數量看似可觀,但均分到村民手中,卻如杯水難解車薪之渴,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眼看縣城缺糧越來越嚴重,許世友將軍大腿一拍,他盯上了部隊軍糧,只要將一部份軍糧挪給百姓,問題就能解決。

呼叫軍糧危險性高,稍不註意就會惹出大亂子,許世友千挑萬選,最終決定派尤太忠去執行任務。

尤太忠該如何呼叫軍糧補充民用?私自調撥軍糧,尤太忠又會有何下場?

三 少將回鄉

目睹百姓生計艱難,尤太忠心中充滿憤慨與焦慮。他毅然決定撤換失職幹部,並緊急調配糧食,確保百姓溫飽無憂。

國內糧食供應日趨緊張,唯軍糧尚可排程,然此等舉措必須暗中行事,以防暴露。一旦被察覺,後果堪憂,極其嚴重。

臨行前,許世友親自找到尤太忠,為他敬了一杯酒壯膽。

緊接著,尤太忠來到家鄉附近的軍屬農場,他擺明自己軍長的身份,命令廠長裝上3大卡車糧食,蓋上偽裝網即刻出發。

廠長自然不敢違抗,3大車軍糧被火速裝車,並朝著縣城運去。

1959年,國家糧食匱乏,軍糧供應亦顯緊張。尤太忠將軍在關鍵時刻不得不挪用軍糧以解燃眉之急,然而此舉一旦追責,他將難以推卸責任。

有部下勸尤太忠收手,尤太忠卻斬釘截鐵道:

大不了就是回家放牛,只要能讓老百姓吃得起飯,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尤太忠的催促下,糧食很快便抵達縣城,分發糧食時,尤太忠還特意叮囑,優先分給貧民,幹部家屬最後分發,不要過問糧食來源,也不要打聽是誰在派發。

這批軍糧就這樣被分發出去,在困苦年代,無異於是救命糧。

調派完糧食後,尤太忠沒有隱瞞,經過層層通報,老百姓缺糧一事被毛主席所熟知,隨後全國動員解決糧荒,至於偷調軍糧的尤太忠,不僅沒有受到處罰,反而還升任為廣州軍區司令員。

1978年,情況好轉,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尤太忠為父老鄉親們送上了一份大禮:

一座57米高的天線塔立在了光山縣裏,另一座電視轉播台也拔地而起。

在尤太忠的資助下,光山縣成了河南信陽第一個可以看電視的縣城。

尤太忠深知家鄉貧困已久,他想幫助村民致富,不僅要發展水泥廠,他還想在家鄉建立一座煙廠,這樣一來,不管是農民工還是廠裏的工人,都能靠制作卷煙盈利。

尤太忠隨即將煙廠報告上交審批,歷時1年時間,1984年,光山煙廠橫空出世。

1987年,隨著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尤太忠的故鄉光山縣亦迎來了繁榮與進步。為了培育新一代國家的棟梁之材,光山縣決定設立幼兒所,悉心呵護與澆灌這些未來的花朵。

得知訊息後,尤太忠毫不猶豫地取出他辛苦積攢的300元作為資助。盡管這筆錢看似微不足道,卻是他平時一點一滴省吃儉用攢下的,飽含著他對受助者的深情厚意。

1988年,尤太忠獲悉軍區有架退役戰機,而幼兒所恰缺軍事教材。他隨即向上級送出報告,經特批,這架戰機被轉贈至幼兒所,為孩子們帶來一份獨特的軍事教育體驗。

同年,尤太忠被授予上將軍銜,整個光山縣出過兩位上將,一是萬海峰上將,另一個就是尤太忠將軍。

1992年,尤太忠心系家鄉發展,深知致富之道在於交通便利。他洞察到光山縣雖經濟穩健,卻亟待一條暢通的鐵路助力騰飛,於是積極謀劃,力求為家鄉鋪設發展之路。

尤太忠聯合萬海峰上將,兩人將村民的聯名書信上交,經過層層審批,鐵路修建終於被提上日程。

1995年,一列火車駛入光山,自此,這座縣城的75萬人民皆得以乘坐火車,盡享交通便利之福祉,開啟了新的生活篇章。

只可惜,常年勞累讓尤太忠將軍深受疾病困擾,1998年,尤太忠將軍與世長辭,享年80歲。

先烈雖已逝去,他為光山縣留下了鐵路卻還在發展,時至今日,京九鐵路有8個站點途徑信陽,這些站點都是革命老區,孕育了一代代革命烈士,也為當地百姓創造了不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