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活過100歲的大軍區司令員,目前僅有兩位,他們分別是誰?

2024-07-23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軍用堅槍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

自此,西方列強開始了他們的瓜分中國之旅,百年屈辱由此展開。

在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際,以毛主席為首的共產黨員順應時代的洪流,與西方列強,與日本,與反動派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這才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了如今繁榮富強的新中國。

作為國家與民族的英雄,他們以堅韌不拔的意誌和犧牲奉獻的精神,經歷了國家復興的各個階段。

可惜歲月不饒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在時光的流逝中永眠,能活過100歲的大軍區司令員,史上更是僅有兩位。

開國福將

這第一位活過100歲的大軍區司令員,就是曾思玉中將。

他是江西信豐人,1911年出生的他,自小受盡了地主的盤剝,因此他更能理解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救天下的道理。

1927年,年僅16歲的他就參加了革命,憑借著一腔熱血,他的革命工作做得極為出色,終於在1931年正式入黨,並跟隨隊伍走過了萬裏長征。

當時,曾思玉在隊伍中擔任通訊主任,由於腳步矯健快捷,他幾次三番地在戰局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受隊友和領導們的欣賞。

然而,曾思玉的才能卻遠遠不僅發揮在通訊工作中,他是出名的智勇雙全、心誌堅定,在戰場上完成了無數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935年,為打破蔣介石準備幾路包抄,圍剿中央紅軍於烏江西北的川黔邊境地區的陰謀,1月我軍準備強渡烏江。

彼時由於水流又寬又深又急促,隊伍一時間被困在了岸邊,而對面就是緊追不舍的敵軍。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曾思玉主動站了出來,提出可以用竹筏渡河,而從小在江西河邊長大的他最拿手的就是編竹筏了。

領導大喜過望,可隨即又面露憂慮,戰局如此緊促,編制竹筏的時間夠嗎?

但此時已經是背水一戰,領導也只好讓他放手去幹,不要有心理負擔。

與此同時,對面的敵軍也發現了曾思玉等人的動作,為了擾亂行程,他們不停地用機槍對曾思玉等人進行掃射,那真是子彈嗖嗖地往他們頭頂過。

不少戰士都不幸死於子彈之下,可曾思玉卻自始至終安然無恙,按他自己的話說,他福大命大,敵人的子彈一顆都打不到他。

他還鼓勵同伴們:

「為了革命,除非被打死,否則我們的手就不能停!」

在漫天的子彈中,曾思玉帶領著同伴們,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夜之間造出了60多個竹筏,幫助隊伍成功渡河。

對於曾思玉等人的貢獻,毛主席贊不絕口:

「就地取材,以筏架橋,再沒有比我們的同誌,更了不起的戰士了!」

在曾思玉漫長的戰鬥生涯中,這只不過是其中平常的一件。

1937年開始在抗日戰場上,他同樣憑借著機敏和堅定的信念,創造了更多的奇跡。

1943年,為反擊日軍不斷對中國共產黨在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進行的大「掃蕩」,曾思玉奉命於八公橋率軍攻打偽軍孫良辰部。

當時,孫良辰率領兩萬余眾,抓住我軍主力全面出動攻打日寇、後方空虛的機會占領了我軍根據地的濮陽縣地區,對整個根據地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奪回濮陽縣刻不容緩,但我軍當時抽不出太多兵力,再加上敵軍駐紮的圍砦易守難攻,因此,這是一個極為艱巨的任務。

領導們經過再三思考之後,認定只有曾思玉這樣智勇雙全的將領,才能夠擔此重任。

曾思玉沒有退縮,當即便帶著部下火速出發,到達圍砦後,他根據敵軍的戰力部署,制定出了特殊的作戰計劃——避實擊虛,騎兵偷襲。

當夜大風呼嘯,黃沙漫天,曾思玉親內建領著一支隊伍,冒險從懸崖峭壁出發,好就此潛入敵後方。

由於缺少工具,曾思玉只能用雙手攀附著陡峭的崖壁,半個身體都在懸空狀態,眼前又是漆黑一片,稍不註意就會墜落,摔得粉身碎骨。

縱使是久經沙場的士兵們,如今也不禁心驚膽戰,曾思玉卻是毫無懼色,手下動作不停,最終一行人都順利地透過這段驚險的路程。

剛潛入敵軍後方,曾思玉就動作敏捷地出手,神不知鬼不覺地幹掉了敵軍的防守人員,並趁機發出訊號,頓時,八路軍傾巢而出,敵軍完全不知道怎麽回事,只能慌亂應戰。

敵軍的火力裝備相當充足,反應過來之後,整個敵營瞬間都籠罩在了炮火之中,曾思玉抄起槍支,頂著攻擊沖在了第一線,槍槍都正中敵軍,很快就打倒了一大片。

我軍頓時士氣大振,在他的帶領下,攻擊越發地勇猛,敵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後只能乖乖地被我軍俘虜。

此戰我軍死傷極少,用最少的代價奪回了失地,並俘虜了大量敵軍,曾思玉也因此受到了諸多贊譽。

他絕非一位單純崇尚武力的悍將,而是精通謀略,同時又勇猛過人,信念堅定,為革命舍生忘死,所以才能總是用最小的傷亡換取全面的勝利。

憑借著這種種功績,1949年建國後,曾思玉被授勛為中將,大軍區司令員,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大。

而是更加盡職盡責地投身到國家的事業之中,兢兢業業,毫不懈怠,直到1983年才退休。

神槍上將

第二位活過100歲的大軍區司令員,就是上將向守誌。

向守誌出生於1917年,中國最動亂的時候,因此他早早地就樹立了革命精神。

1934年,17歲的向守誌加入了紅軍,由於身手矯健,很受領導們的看重,領導本打算讓他直接擔任排長,但他覺得自己年紀小,無法服眾,自願從戰士做起。

事實證明,領導們的眼光極為精準,他的作戰天賦堪稱頂尖。

1938年3月,當時已經憑借戰功升任368旅7團2營營長的向守誌,奉命埋伏在山西潞城附近的神頭嶺,阻擊增援黎城的日軍。

這場埋伏事關黎城的安危,全營上下都嚴陣以待,向守誌更是時刻關註著路況。

當看到日軍的車隊時,他毫不猶豫,率先向他們開啟了第一槍,兩方隨即展開了激烈的槍戰。

向守誌不顧漫天的炮火,身先士卒,扛著機槍沖到了最前面,對著鬼子就是一通掃射,戰士們生怕他會被擊中,連忙要把他拉回來。

他卻死活不肯,作為營長,他早就做好了率先犧牲的準備。

隨後,他扯著嗓子大吼一聲:

「兄弟們,今天我們機槍連一顆子彈都不許留,一顆子彈都不許浪費!」

在他的感染下,我軍的士氣越發地高漲,戰士們高喊著:

「為死去的兄弟報仇,讓神頭嶺成為鬼子的傷心嶺」。

隨即奮不顧身地扛起機槍,向鬼子們掃射,最終把鬼子們打得落花流水,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據統計,此次戰爭中,我軍共擊斃了日軍一千五百余人,繳獲了大量的軍運物資,向守誌這悍不畏死的名聲也徹底打了出去,山西的日軍對他聞風喪膽。

當時擔任山西太行分區司令的秦基偉得到訊息後,激動的直拍桌:

「向守誌就是我的一把利劍啊,有了他,我還怕誰!」

向守誌也因此被贊為「秦基偉的機槍手」,深受秦基偉看重,在之後的抗美援朝戰爭中配合默契,大放異彩。

1950年12月,抗美援朝戰場上,秦基偉奉命帶領44師鎮守上甘嶺,向守誌則被他派往了西方山進行防禦。

西方山雖非主要陣地,但美軍很可能從此處發起偷襲,毛主席和彭老總都認為西方山與上甘嶺同樣重要,必須守得如鐵桶一般。

這個重要的任務,秦基偉只信任向守誌,向守誌也沒有讓他失望,剛到西方山就親身上陣,率領戰士們突擊鑄城,工具不夠,他們就用自制鋼釬、鐵錘乃至炸彈的碎片進行施工。

向守誌作為領導,並沒有貪圖安逸,而是和士兵們同吃同住同牢,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與此同時,美軍也沒有閑著,久攻上甘嶺不下,他們便把目光投到了西方山,對準陣地進行全面的火力覆蓋,飛機日夜輪番轟炸,最多時發射量達到了驚人的1.6萬枚。

面對漫天的炮火,向守誌不為所動,始終貫徹著毛主席的作戰方針,無論敵人怎麽挑釁,都防禦不出。

然而,當美軍松懈之際,他就會突然發動小股進攻,打完就跑,美軍猝不及防,死傷頗多,共計300余人。

等美軍反應過來想要反攻之際,隊伍早已返回防禦工事,他們只能幹瞪眼,憋了一肚子的氣。

這不時的襲擾,讓美軍防不勝防,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上甘嶺受到的壓力,斬斷了美軍深入腹地的野望,為抗美援朝戰爭最後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戰時,向守誌身先士卒,勇往直前,總是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士氣,指揮戰鬥時。

他卻是相當沈穩,從不輕舉妄動,零散作戰、積小勝為大勝的作戰風格,完美地契合了毛主席的作戰方針,因此才能夠打贏多場重要戰役。

由於在抗戰時期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出色表現,向守誌在1955年的授勛儀式中被授以上將頭銜,此後他一直奮戰在為國效力的第一線,直至1990年退休。

長壽英雄

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在職時,他們在其位、謀其職,為國家的新生,從槍林彈雨裏闖過來了。

然而,或許是革命精神的深刻骨裏。

兩位革命英雄退休以後,都時時刻刻地關註國家,為人民奉獻。

1988年,中國長江流域發生大規模的洪災,彼時曾老聽說之後心痛不已,不顧自己八十高齡,快車趕到了大連的書畫義賣募捐現場。

一連站了兩個多小時,繪制了十多幅書畫作品,並將所得的款項與自己多年的積蓄全部捐贈。

2008年,汶川大地震,當地人民死傷無數,年近百歲的曾老聽說之後,淚如雨下。

隨後他不顧家人的勸阻拖著病體再次拍賣了自己的墨寶,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

與對人民的大手筆相比,曾老對自己就可以說是相當「吝嗇」了,多年來他一直粗茶淡飯,堅持一天最多只食一葷。

還在院子裏開辟了菜地,自己親自澆水施肥,幾乎從不要花錢買菜。

清淡的飲食,規律的作息,給曾老的身體帶來了很大的裨益,他堅挺地活到了102歲,直到2012年12月31日,在大連溘然長逝。

同為開國英雄,向老的退休後的經歷和曾老極為相像。

1990年,向老退休之時,正值南京籌備慈善總會,他得知後二話不說就捐出了自己一生大半的積蓄,作為慈善會的啟動資金。

隨後毛主席誕辰百年之日,他又特地帶著夫人趕往了毛主席的老家韶山,緬懷偉人的同時,他又捐出了3000元現金,為毛主席即將落成的銅像盡一份力。

1998年長江洪災,向老再次慷慨解囊,將手頭的現金全部捐給了災區人民,自己則是節衣縮食,共擔國難。

其實,曾老和向老能得享高壽,與他們退休後的寧靜淡然也有很大關系。

自退休開始,除了為民服務曾老很少再出現在人前,過起了普通人的生活,他提起毛筆學起了書法,借此來陶冶情操。

除此之外,他還相當喜歡垂釣,有時在河邊一坐就是一整天,悠然自得,恍若隱者。

向老也是如此,自退休就消失在了公眾的視野,回歸了平靜自然地生活,寫字作畫,田間耕種。

在生活中,向老將曾國藩的詩句「花未全開月未圓」作為座右銘,他認為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必將自己繃得太緊,遇事不急,不氣,不怒,禮讓,才能將日子過好。

向老心胸開闊,日子也過得相當規律,每日除了練字種菜完成慈善工作外,就是鍛煉和散步,並保持著充足的休息。

因此,向老的壽命也是令人艷羨,他直至2017年過世,享年100歲。

不少人都奇怪,開國英雄中高壽者為何如此之多?

他們出生於最動蕩的年代,忍饑挨餓,浴血沙場,不知經受了多少艱難困苦,對身體的傷害極大。

然而別忘了,他們可是戰場上的英雄,擁有著最堅韌不拔的意誌,健康長壽有何奇怪?

再說,為人民謀福祉者,應得高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