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徐向前長征回憶,沒有西安事變咋辦?大不了再來一次長征

2024-04-23歷史

1936年10月,徐向前率部抵達會寧,三大紅軍主力會師,長征結束。

前期因路線之爭而選擇南下的紅軍西路軍(紅四方面軍)歷經波折後終於和大部隊匯合了。

去的時候八萬人,回來僅僅只有3.7萬人。

巨大的損失讓延安少許人心生抱怨,甚至還有人說:徐向前一光桿司令,還回來幹嘛?

心緒難寧的徐向前,見到了毛澤東!

毛澤東對徐向前並沒有絲毫的責備,反而寬慰他說: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能回來就好,有了雞何愁沒蛋呢?

這話在後續也一語成讖!

徐向前在回到延安數月之後,就立馬奔赴抗日前線,率領手下部隊,在華北艱難發展,不斷壯大,進而成了一支抗日勁旅。

不過那是後話,因為在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之後,紅軍的境況依舊不好。

這不好的境況,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處於最危險的狀況中。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

曾經的紅軍,在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沒有達到甘肅的時候,是由三部份組成的。

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在,甘北地區。

紅二方面軍,在桂、湘區域。

紅四方面軍,在四川、西康和甘南地區。

這三只紅軍力量中,中央紅軍實力最為弱小,也因此遭遇的國軍圍剿和進攻並不多,反而是紅四方面軍因為兵強馬壯,還有戰略路線爭議時選擇南下,而備受國軍主力的進攻。

紅四方面受到重點進攻,另外兩只軍隊的壓力就相對小一點!

兵力分散的好處就是,面對國軍重兵圍剿的時候,生存機率相對更高。

但是,當紅軍三大主力全部匯合在甘北這塊小小的區域之後。

處於優勢進攻方的蔣介石國軍部隊,無疑方便了對中央紅軍的重兵圍剿。

集中在一起的中央紅軍,讓蔣介石看到了盡數剿滅的機會。

正因此,才有了蔣介石在西安事變前的1936年12月4日,不顧所有人的反對,親自去往陜甘地區,指揮圍剿作戰的根源。

按照他跟張學良說的話就是:最後五分鐘之努力。

這言外之意就是!

只要再堅持一下,用心一下,盡全力圍剿一下!

所有的紅軍主力,將在他的雷霆打擊之下,徹底土崩瓦解就此不復存在。

蔣介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因為尾隨紅四方面軍而來的,就有由國軍胡宗南所部組成的圍剿部隊步步緊逼。

那個時候的紅軍,處於被胡宗南部追擊,四邊包圍網漸漸收緊的關鍵時刻。

那麽紅軍偉大的指戰員們是如何想的?

答案只要將時間線,從1936年12月蔣介石來陜甘地區指揮作戰時回撥兩個月就懂了。

對於當時剛剛完成會師的紅軍而言,會師確實讓所有的力量集中了!

既然已經集中了所有力量,最佳的辦法就是繼續突圍,找尋國軍控制力最薄弱的地方求存。

而這個地方對當時的紅軍而言,也顯而易見!

那就是打通去往西北區域的通道,聯絡和紅軍關系不錯的西北軍,就近獲取蘇聯的支援,進而站穩腳跟。

這戰略意圖如此明顯,蔣介石對此也是心知肚明!

為此,他特意指示了對於紅軍的圍剿步奏。

這步奏,按後來徐向前元帥回憶錄所言,是這樣的!

首先:他組織了3個軍外加4個師的兵力,透過 控制西(安)蘭(州)通道地區 ,阻擊紅軍去往西北區域的通道,發動所謂的 "通渭會戰", 指望給予 紅二、紅四方面軍以致命打擊。

其次:在全力剿滅紅二、四方面軍的同時。

他希望能趁紅二、四方面軍主力遭重創,立足未穩之際,以步步為營的攻堅戰戰略,集中大量部隊,配合百余架戰鬥機的幫助,將紅軍壓迫在 黃河以東、西蘭公路以北的河東地區 ,進行圍剿和消滅。同時用大規模軍事行動,震懾和紅軍關系不錯的西北軍和東北軍。

最後:在全力剿滅紅軍主力的同時。

蔣介石也在不停觀察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動向,隨時註意他們的舉動,如果他們稍有不聽從命令,則蔣介石將借助大軍壓境的優勢,尋機查辦相關將領,以達到打壓東北軍、西北軍同時徹底剿滅紅軍的目的。

這謀劃,對當時的蔣介石而言,無疑是一石三鳥之策。

即能消滅眼中釘紅軍,又可以名正言順地打壓和自己不對盤的西北軍、東北軍!

蔣介石的心思,可謂想得美噠噠!

面對想得如此美美噠的蔣介石,當時西北前線最大的變量無疑是東北軍的少帥張學良。

計劃制定之後,愛國將領張學良基於民族大義,真就成了最大的變量!

10月上旬,蔣介石方面他剛剛制定了所謂的「通渭會戰」的作戰計劃,並將計劃告知了張學良方面,張學良將軍就將蔣介石的所有戰略部署,還有戰場計劃第一時間轉報給了紅軍手中!

告知了具體計劃之後的張學良將軍依舊不放心,還建議紅軍盡快發動寧夏戰役,用最快速度打通去往西北的通道,就近獲取蘇聯的援助。

面對張學良將軍的建議,那個時候的中央紅軍,已然在毛主席帶領下,開始籌備制定寧夏戰役計劃。

獲知最新情報之後,就將原計劃發動的寧夏戰役提前了。

提前了不說,還在1936年10月11日發表了 【十月份作戰綱領】, 明確了作戰目標就是: 拖住敵人,造船渡河。

隨即,就是紅軍十月作戰時間。

各路紅軍,開始按照作戰規劃,拖住敵人,造船渡河!

可惜的是,戰事在先行出發的紅四方面軍2.18萬人渡過黃河之後,出現了中斷。

至關重要的黃河渡口,被國民黨中央軍給占領了。

失去了黃河渡口,讓好不容易匯合的紅軍主力被分割在了黃河兩岸。

這樣的狀況,按徐向前元帥回憶錄中的說法就是:

至此,河東河西兩岸紅軍被敵割斷,西岸紅軍北進一條山地帶,開始孤軍奮戰的征程、

渡河成功的紅四方面軍2.18萬,後續因為孤軍奮戰,傷亡慘重,無法完成打通西北通道的任務,他們的戰況也宣告了紅軍打通蘇聯戰略的落空。

而被分割在黃河東岸地區的紅軍,處境同樣也不好!

他們在國軍的包圍下,被壓縮在了甘北的定邊和鹽池區域,後勤補給變得十分困難!

這困難到何種程度,看看11月4日,張聞天發給王明的電報就懂了。

你們多推遲一日,則紅軍的凍死餓斃即多增加一人。

推遲一日,就有無數紅軍戰士有可能 凍死餓斃,這處境今日讀來,好心疼。

面對這樣艱難的時局,紅軍必須另想辦法,這辦法就是繼續新的長征。

11月8日,中共中央發給共產國際的電報中通報了「新長征」的計劃!

在這份計劃中,紅軍將往兩個方向運動。

第一個方向:向東先打回陜北然後渡黃河走山西,隨即南下河南、陜南,最後再打回陜北。

第二個方向:向南打到甘南和陜南,隨後進入河南、山西,最後再轉回陜北和甘北。

紅軍不怕遠征難,但剛走完一遭又來一遭,真是太難了。

關鍵時刻!

張學良將軍站了出來,他勸說紅軍不要進行新長征,而是堅持一兩個月,等待時局變化。

這一段,徐向前元帥回憶錄中是這麽說的:

當時陜甘寧邊的數萬紅軍,在敵人重兵封鎖下,缺衣少糧難以過冬。

不得不準備進行新的戰略轉移。

部隊開動前向張學良作了通報,張學良力主紅軍留在現地「熬過一二個月」等待西北局勢變化。

那個時候張學良的勸說其實是意有所指。

因為他已然開始尋思要和蔣介石好好談談抗日的事情。

張學良的態度,也讓中共中央在緊急討論之後,決定「熬」一兩個月。

隨後李維漢、李富春等同誌開始緊急籌措軍糧和過冬物資,保全紅軍的供應,以求保住這處於危險中的紅軍火種。

等待的日子無疑是艱難的,可希望之火也在等待之後出現了。

公元1936年12月12日,早在36年9月,就已然和中共中央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的東北軍愛國將領張學良、會同楊虎城一起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未果之後,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扣留了過來督戰的蔣介石!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隨即,抗日救國八項政治主張被提出,目的就是逼蔣抗日!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的努力之下,在全國輿論壓力之下,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西安事變終於和平解決!

而紅軍,也在這場事變之後,渡過了危機,避免了新長征,進而開始了抗日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