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千古名方: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通絡,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癥

2024-01-02養生

中風是一個老年病,很多人知道中風,但對中風的具體表現卻可能只知其一,不知更多。

具體說來,中風有三種:中腑、中臟、中血脈。

中腑,是中風在表的癥候。 具有發熱、惡寒、頭痛、肢體酸痛、筋脈拘急等表現,治療上與傷寒癥相同。

中臟,是中風在裏的癥候。 表現為眩暈跌倒昏迷,咳痰如拉鋸,治療上分閉證、脫證兩種。

閉證,表現為神誌不清,牙關緊閉,兩手緊握,喉中痰鳴,聲如拉鋸,二便閉塞,脈象滑數或橫弦。治當疏通。

脫證,表現為昏沈不醒,面色蒼白,目合,口張,手撒,遺尿,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脈細弱或沈伏,是真陽外越之象,危癥。治當溫補。

介於閉、脫之間,有寒痰壅塞,不便立刻補益的,用半夏、橘紅濃煎,以姜汁對沖,灌進口即蘇醒,然後按證調之。

最後一種,中風在血脈, 是中在經絡之中,表現為口眼㖞斜,半身不遂,雖有左右之分,但病因均為血氣之虛,以致正氣虧虛,氣虛血滯,脈絡瘀阻。

補陽還五湯,正可治療最後一種癥狀。

它出自清代名醫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以補氣、活血、通絡之功效,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癥。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吐語困難不暢,流口水,小便頻頻或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

補陽還五湯組成:

黃芪(生),當歸尾,赤芍,地龍(去土)、川芎、紅花、桃仁。

正氣虧虛,不能行血,以致脈絡瘀阻,筋脈肌肉失去濡養,便會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㖞斜。

氣虛血瘀,會致舌頭失養,以致說話不暢,吐語不清。氣虛失於固攝,會口角流涎、小便頻頻、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均是氣虛血瘀之辨證。

故本方針對癥狀,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即王清任所謂「因虛致瘀」。治當以補氣為主,活血通絡為輔。

黃芪 是補氣要藥,所以本方重用生黃芪,補益元氣,以令氣旺血行,去瘀通絡。

當歸 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為臣藥。

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同當歸為一道,活血祛瘀。五味藥,其實就是桃紅四物湯去熟地。

桃紅四物湯 原本針對的是女人月經來時,血多有塊,色紫稠粘,內有瘀血,以致瘀血腰痛。現代臨床用極其廣泛,已經遠遠超出婦科的套用範圍,可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慢性腎小球腎炎、偏頭痛、癲癇、糖尿病周圍神經系統病變、功能性子宮出血、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小兒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蕁麻疹等的治療。

桃紅四物湯去熟地,相當於去掉一個滋陰補血益髓的要藥,換上的大量黃芪,加上少量地龍,地龍通經活絡,善於奔走,將黃芪之氣周行全身,將赤芍川芎等活血祛淤之效帶至需要之處,整個方子的治病指向便改變了。

由於黃芪是益氣升陽、補氣助陽之藥,金元名醫李東垣【脾胃論】生發脾陽,必用黃芪。桃紅四物湯去掉熟地,還有五味藥,這便是本方補陽還五湯名稱的由來。

綜觀全方,重用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使氣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絡以治標,不僅標本兼顧,還獲得了補氣而不壅堵滯塞,活血又不傷正的功效。這些藥物合起來使用,便氣旺、瘀消、絡通,病癥自然向著好的方面發展。

本方既是益氣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療中風後遺癥的常用方。臨床甚至常用此方治療腦血管意外後遺癥、冠心病、小兒麻痹後遺癥,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或單側上肢、或下肢痿軟等屬氣虛血瘀的患者。

一個提醒: 本方生黃芪用量獨重,但開始可先用小量(一般從30-60g開始),效果不明顯時,再逐漸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藥用量較輕,使用時,可根據病情適當加大。

另外,由於中風在血脈的表現甚多,故還可針對性加味,有的放矢,更利於身體的好轉。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為主者, 可加適量桑枝、桂枝以引藥上行,溫經通絡。 下肢不遂為主的, 加牛膝、杜仲以引藥下行,補益肝腎。 日久效果不顯著的, 加水蛭、虻蟲以破瘀通絡。 語言不利的, 加石菖蒲、郁金、遠誌等以化痰開竅。

口眼㖞斜的, 可合用牽正散(白附子、白僵蠶、全蠍去毒,各等分,生用)以化痰通絡。 痰多的, 加制半夏、天竺黃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溫陽散寒。 脾胃虛弱的, 加黨參、白朮以補氣健脾。

此方還有一個例外,若中風後半身不遂屬陰虛陽亢,痰阻血瘀,見舌紅苔黃、脈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哦。

特別提醒: 由於中藥的獨特內容,建議大家在醫生指導下辯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