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漫谈圆明 | 古今一梦画中游

2024-02-19国风

刘梦星/摄

雪花纷扬时漫步圆明园,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我见那威风凛凛的石狮在寒风中傲然而立,却又天生福相,令人感到欣然可喜,它是否曾见过披坚执锐的侍卫列队而行、巡查护卫?我见那鹅黄的花鸟宫灯在风中摇晃,不时摇落薄薄的积雪,是否有一盏与它十分相像的宫灯,曾由宫女手持、秉烛夜游,在静谧的夜里落下「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一笔?

任翾/摄

我见那红墙碧瓦结清霜,枯藤老树缠旧枝,冬日虽然一片寂然,没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欢悦热闹,却能如唐诗宋词般将风景娓娓道来——那潭前的木亭是「十里苍波带古亭」,那岸边的楼阁是「隔岸楼台春去远」,那枯枝间点染的些微绿意是「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那远天边掠过的阵阵飞鸟则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子曰/摄

春夏之时,圆明园的湖泊上不乏有「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之美景,而今水面结冰,却亦有奇趣所在,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写道:「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而此时此刻,此地此景,恰如此言。

圆明园极盛之时,殿、堂、亭、台、楼、阁、榭、廊、轩、斋、房、舫、馆、厅、桥、闸、墙、塔,重檐琉璃、彩瓦覆顶,可谓无所不有,如今虽然无法一模一样地复现,但仍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处处可以想见当年的恢弘大气。或许古建筑的魅力正在于此,当我们置身其中,虽已暌违千里、久别百年,却仍能沿着岁月的长河逆流而上,在心中默然遥想曾经的模样,正所谓「明月寺前明月夜,依然月色如银。明明明月是前身,回头成一笑,清冷几千春。」

曾贤松/摄

有人说:「一下雪,南京就成了金陵,西安就成了长安,开封就成了汴京,苏州就成了姑苏,故宫就成了紫禁城……」 圆明园又何尝不是如此?百年以来,「圆明园」之名虽未改,情却随景而迁,由皇家园林变成文旅景区,圆明园的建设覆上了一层现代化的色彩,然而,当纷纷扬扬的大雪浩荡而临,圆明园便又好似打开了时空隧道,回到最初的模样,漫游者如在画中,又如在梦中,心摇神驰。

只是,当残垣断壁映入眼帘,心神为之一颤,不由得想起当年的一场浩劫,是怎样将这座「万园之园」付之一炬,金玉珠石,无不沦丧,此后又有天灾人祸,不乏利欲熏心之徒出手掠夺,使圆明园伤痕累累。只是,当年荣华利禄,全如浮云,聚了又散,纵曾有烈火烹油、繁花锦簇,不过是「今古空名」,他们苦心算计的一切,得不到历史赞许的笔墨,更得不到今人钦佩的注目,无法久留,没有意义,何其荒谬。

刘梦星/摄

再看远山重重似画、曲曲如屏,涌动的白云低低地掠过天际,远眺之下,好似与雪地融为一体,雪天相映,更显辽远,也更显孤寂,恍若这偌大天地之中,唯余一人一园一天一地而已,正如昔日柳河东漫游小石潭,顿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

然而,这份寂寥很快就被阵阵笑闹声冲淡,游客们三三两两结伴而来,或为至亲、或为挚友,笑声朗朗,共享园中美景。时光之河流动不息,荣华利禄成粪土,自然胜景却能久久留驻、众所共享,正可谓「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恰如史铁生所说:「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圆明园官微征稿活动自举办至今,陆续收到了很多朋友的优秀稿件。感谢朋友们对圆明园的关爱,我们将会用心对待每一篇稿件,把更多更好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投稿 邮箱地址: [email protected](标题请注明:圆明园官微投稿。并标注作者联系方式,请 所有投稿者「保证稿件均为原创,且为微信公众号首发 」 , 谢绝一稿多投。 )

[作者]

唐 书 惟

[编辑]

付 怀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