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读余秀华新作【搬动一棵树】:永恒里没有凡尘缠绕,树也会打滑

2023-12-18文化

实话实说,余秀华最新发布的三首作品。可读性很强,诗意盈盈。来,本期我们读一读她新发布的组诗中的第二首【搬动一棵树】。

【搬动一棵树】

诗 / 余秀华

一千八百年的对节白蜡,戏谑地把光斑丢在我们肩上

身上栓满了红飘带:多少人在这里说出一己之私

它轻轻地晃动着它们,多少已经破落在风里

时间是个谜。

想起不远的郢中,我曾和年轻的男人们

醉卧街头

如今他们老的老,死的死

比不上一根红飘带。比飘带嘬满的月光

更不值一提

如果把它搬到一片荒原......

——我一直有一个荒原,有水有光只有

枯黄的野草

在这里就没有红飘带缠身。我每次看它的时候

也会计算内心的潮汐

它一定会骂我:永恒里没有凡尘缠绕

树也会打滑

2023年11月21日

很惊奇。为什么感觉余秀华这首诗的题目会让人惊讶?一棵古树一般会很高大,其重不可估量,如何搬动?当然,我们明白诗人在此用了夸张的手法,而我们的理解似乎只是望字生意,与诗意关系不大或说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诗意是在诗人绘声绘色或不动声色的描述里陡然而来的,仿佛柳暗花明,忽然就打动了人的心。这题目让人好奇,就不自觉地把诗读了一遍。

白马君把这首作品分成了四节来读。前三行为第一节,接下来的六行为第二节,紧跟着的三行为第三节,剩下的为第四节。

通读全篇后才恍然大悟——这首诗的题目是正儿八经的题目,是诗人的一个假没。诗人想在意愿的幻境中离用她内心的洪荒之力把一棵古树搬移到她灵魂的荒原上,为荒芜的心撑起一片天。

第一节开门见山地写这棵树:「一千八百年的对节白蜡,戏谑地把光斑丢在我们肩上」。

对节白蜡是诗人家乡钟祥那边的常见风景树。这是一种长寿的树木。人们天生有对长寿乃至永生的向往,对于长生的生命更是崇拜不已。甚至有时对自然界里生存的长生动物、植物作为图腾而供养,以为它们有着神灵护体或得到了上苍的庇佑或已成神。

当站在一棵这样近两千年的古树下,诗人既心怀崇敬,也倍感亲昵——她觉得阳光从大树枝叶缝隙间形成的光圈是大树丢到人们肩膀、身上的,是在逗人玩。这情形好像一位老人在逗一群孩子一般,无形中有一种亲密感。而女诗人用「戏谑」一词也是她自己有一颗顽皮的童心的体现。

这一行诗其实承接了这组诗的第一首【客店踏秋】里的诗意:「没有人会活过一棵树。它们亘古的沉默 / 对应我们奔走的喧嚣」。(详见上期文章)

的确,与大树的千年寿龄相比,人类只有百年光阴。所谓活久见,即意味着活着就是证见,越长久越能见证自然和人世的沧桑之变如白云苍狗,眼界自然开阔。

显然,这古树已经成为游客们许愿的神树,而女诗人是游客里的例外——她看得透、拎得情这些尘世之心:「身上栓满了红飘带:多少人在这里说出一己之私 / 它轻轻地晃动着它们,多少已经破落在风里」。

那些系在树上的红飘带是人们祈福、许愿的标志。总是习惯于把自己不能实现的想法传递给心中敬畏的神灵,以期待神灵帮助实现——这算不算人类的通病?诗人将之写为「一己之私」,也并非有褒贬之义,只是说了大实话,或者说诗人看透了人性。

人们的祈祷都是私下的悄悄话,在心中默默地念,在口中无声地说。或祈福祈助,或祈求完美的爱情,或祈求升官发财,等等。这些被诗人一一点破——不过是流于风中的话语,迟早会破落消失,而古树似乎也能抚慰他们一阵子,但仍然挡不住风吹雨打,挡不住命运的散落殆尽。

只是为了一己之念,从来没人问问它愿意不。多少听过的话随风飘去,多少飘带挂在它身上,渐飘渐破渐褪色,随着时光流逝。

第二节承接第一节里因通透而显得荒唐、颓然的诗意。诚然, 时间是个谜,所有的生命就是其上的一段段旅程。一棵千年古树如此,普通人也是如此。以人为参照,古树是个谜;以古树为参照,时间是个谜。这不由得让我们怀疑——时间是否存在,而人们还是生的生,老的老,死的死。这些说不准的事或状态同时间一样是谜。诗人不止一次这么写了。记得她的【在村子的小路上散步】里写道:「天空含着一场大雪,而时间还是一个谜」,谁也拿不准雪会不会下或什么时候下。

人只有遇到失去亲友的时候才更加心疼而悟到、懂得命比纸薄的道理。这就类似于诗人的感觉「比不上一根红飘带。比飘带嘬满的月光 / 更不值一提」。那红飘带拴在树干上,如一个心愿有所依托,如一个人的柔情蜜意的呈现——红飘带也象征着一个人祈祷爱情的时候满怀温柔。

这一节体现的诗意正是诗人对生命有限而情意无尽的感慨。假如人也像那对节白蜡一样活得长久……只是人生没有假如。这就让女诗人有了奇想的诗意,有了对洪荒之力的诉求的诗意:「如果把它搬到一片荒原...... / ——我一直有一个荒原,有水有光只有 / 枯黄的野草」。

第三节点题。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搬动一棵树」的意义之所在,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而前面两节则是搬动那神奇的古树的理由。

第四节的铺叙如梦境,却正是诗人的理想境。假如诗人真的把那棵对节白蜡搬到她心灵的荒原上,她不会在它面前祈祷,不会把一根红飘带寄上去。看一眼那棵树,她便会生机勃发,力量无穷,心中的海面便会汹涌澎湃起来。

最后两行诗意结得陡然反转,出人意料:「它一定会骂我:永恒里没有凡尘缠绕 / 树也会打滑」。

这是诗人在这棵树、红飘带、世人及自己之间反复观照的省悟、彻悟。诗人于全篇中把这棵树予以人格化,最终参透永恒之所以为永恒,必定掺杂了世尘,充斥着喧嚣,遍布着絮语,这样永恒才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诗之所以为诗,不在于它的逻辑有多严谨,不在于它的格局显得有多大,不在于它的语言华丽与否,而在于它的文字抒情或感悟的贴心真实,从而形成感人的意境。余秀华这首诗就是这样,读起来平平无奇,而细究起来颇让人心动——那树俨然就是她的力量的图腾。正如她在【足够】里所写的:「从一棵树里出来,我们必将回到一棵树」。

各位诗友觉得余秀华这首新作写得怎么样?欢迎一起交流讨论。欢迎关注白马侃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