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王冠被扫落一地:欧洲君主制为何走向末路?

2023-12-22历史

所评图书:

书名:【坠落的王冠:欧洲君主制的黄昏1910-1918】

作者:(英)西奥·阿伦森

译者:王秀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1910年,德皇威廉二世曾向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描述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是「一个好孩子」。他说这番话时51岁,而表弟英王44岁。

乔治五世在这一年登基。英国历史学家西奥·阿伦森专研欧洲王室历史,在其所著的【坠落的王冠:欧洲君主制的黄昏1910-1918】书中就指出,乔治五世受教育程度很低,登基时甚至没有达到「普通公立学校的男孩在离校年龄时的正常教育水准」。乔治五世写字速度慢,不会流利地说任何一门外语,不懂哲学,也不关心艺术、科学甚至政治,主要喜欢射击和集邮。

书中说,乔治五世当然也并不愚蠢,只是读书少,依靠常识来思考和判断问题。他对于表兄威廉二世的态度,要远远超过前者的父皇爱德华七世。爱德华七世非常讨厌华而不实、好战主义的威廉,但乔治五世则要七周年谦逊得多。他在登基后,甚至第一个邀请德皇到伦敦参加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的落成仪式。

这次访问,让威廉二世产生了一切尽在掌握的错觉。因为乔治五

世没有激烈对抗、反对,对于自己不赞同的问题、观念也极少直接回怼。这就被解读为软弱。更要命的是,威廉二世用自己在德国政治框架中的地位,甚至用尼古拉二世在俄国政治框架中的地位来估量英国国王的政治能量,所以他自认为「搞掂」了英王,至于德国政府和军方对于英国的各种挑衅也就不足以引发擦枪走火。

书中指出,威廉二世其实一直是在努力扮演一个强硬、反动的君主,按照丘吉尔的形容过,那就是威廉试图成为拿破仑,但不想经历拿破仑打过的那些仗,希望的是不战而胜。所以,威廉二世越是软弱、情绪化,就越会用激烈的方式来应对外部刺激。但不幸的是,这给他和他的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乔治五世,以及一战以后得以保留王室地位的欧洲其他国家的国王,比如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等,都采用了一种看似悖谬的方式,那就是空前淡化国王的实际政治参与,将宪法赋予国王的权利也尽可能不予沿用。这种情况下,国王和王室就会更为合理地回归到一个抽象的领域,那就是国家、民族主义、世俗与宗教信仰相混杂的共同象征。

在20世纪初,欧洲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各国君主及其亲眷在各地旅行、互访。头戴王冠的贵胄讨论着欧洲的走向,包括和平和战争,而他们貌美如花的亲眷则是计划着下一段联姻关系。他们、她们曾被普遍认为是国家的人格化身,反映了国家的特征。他们、她们是欧洲乃至世界的主人,「统治着广袤的沙漠、丛林或草原,统治着高不见顶的大山或深不可测的内海」。在各种王室仪式中,民众对国王、皇帝「充满爱戴之情,几乎把他当作神来送样,最终使他永远地确信了自己位置的威严」。

20世纪初,大多数欧洲臣民,以及殖民地人民,将王室人物视为不同的种族,君主制本身「沐浴在神秘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光辉中」,甚至因为近亲结婚导致的王室疾病,包括哈布斯堡家族的抑郁症、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疯症、科堡家族的血友病等。

也正因为王室的光环效应,所以无政府主义者在20世纪初最为热衷刺杀这类与常人所不同的贵胄成员。

相较之下,那些试图积极领导国家应对时局,担负起尽可能多的政治责任的国王、皇帝,在1910-1918年间就经历了非常糟糕的命运转变。威廉二世在一战德国战败后黯然退位,德意志地区很多地方属国的王室、大公和公爵也全部被拔除。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更是在革命后全家被杀、尸骨无存。奥匈帝国,也就是哈布斯堡帝国,甚至被肢解为多个独立的共和国,皇帝尴尬地被连续剥夺了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的称号。西班牙的王位也被丢弃了,希腊也如此。

有些国家的君主制被继续保留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0年曾经广布欧洲的20个君主国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除了英国,欧洲多数国家的人民适应了没有国王或皇帝为自己做主的政治生活。

【坠落的王冠:欧洲君主制的黄昏1910-1918】这本书撰写的是欧洲史、世界史历程中一个波澜激烈的革命进程,记录了整个欧洲的君主制度和王朝秩序,描述了欧洲君主制看似繁盛的黄昏景象及其戏剧性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