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周恩来去太原参加宴会,看见张慕陶后大怒:你给我滚出去

2023-12-24历史

周恩来去太原参加宴会,看见张慕陶后大怒:你给我滚出去

在太和岭的阎锡山军营,一场紧张的谈话正在进行。

阎锡山神情冷漠,言辞坚定:「我期望八路军能够选择正面作战,相信你们的战斗力足以将日本侵略者制服。」

周总理坐在阎锡山对面,面容沉着,断然回绝:「我们八路军坚持游击战,这是我们坚守的原则,不会有丝毫动摇。」

在他们激烈辩论的时候,一位人影突然走了进来。这个人低声对阎锡山说了几句话,引起了周总理的注意。他仔细一看,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周总理突然怒斥道:「你给我滚出去!」平时温文尔雅的总理此刻愤怒异常,在场众人都为之侧目。

被怒骂的人,名叫张慕陶,此刻脸色苍白,但无言以对。阎锡山也感到好奇,不明白周总理为何对这位张慕陶如此发火。

没错,这正是张慕陶。那么,他和周总理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呢?张慕陶在那个时代,又是一个何等身份的人物呢?

涌动的革命星光

在革命的浪潮中,崛起了无数的英雄,亦埋藏了许多的叛徒。而张慕陶,恰如其分地融合了这两者,初期,毫无疑问,他是一位充满潜力的革命新星。

他的 本名 是张金印,诞生于1902年。与许多同龄人不同的是,他的家庭条件十分优越,从小就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天资聪颖的他在读书方面游刃有余,最终以出色的成绩进入了陕西省立中学。而在这所学府,他邂逅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导师——魏野畴。

魏野畴是中共党员,担任陕西省立中学的教导主任。在课堂上,他不断传播先进和革命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其中就包括了张慕陶。

接下来,张慕陶自发地阅读了大量革命书刊,如【新青年】【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进一步完成了思想的洗礼。

魏野畴也很快发现了张慕陶,多次交流后,对这位21岁的年轻人印象深刻。他的智慧、思想和能力让魏野畴坚信,张慕陶将成为未来革命的中坚力量。

1924年,在魏野畴的推荐下,张慕陶成功加入中国共青团,成为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

张慕陶没有辜负导师的期望。他很快与其他志同道合者共同创办了【陕西青年】期刊,通过这一媒介向当地 jaun乃至全国的青年传播新文化思想。

迅速地,张慕陶赢得了大量的影响力。不仅在期刊上获得巨大成功,而且领导了学生运动。仅用一年的时间,他就成功转正,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此后,张慕陶一直致力于陕西省的宣传工作和党内事务。他的不懈努力很快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在中共六大召开时,作为陕西唯一的代表,张慕陶奔赴莫斯科参加会议。

回国后,张慕陶开始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用。他先后被派往江西指导党组织工作,随后调往天津担任省常委,最终成为了顺直省委的组织部长。

所谓的顺直省,实际上指的是河北、北京和天津一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地区,党中央在这里的工作也势必至关重要。

此外,组织部长一职通常负责党的宣传和领导工作,通常需要党员具备丰富的阅历和出色的能力。张慕陶当时年仅二十六岁,年轻而背负重任,实属罕见。

在党内,有不少人对张慕陶担任组织部长提出异议。然而,在周总理等人的强烈劝说下,反对者最终改变了立场。

周总理是那些看好张慕陶前途的人之一,他深受张慕陶工作能力的印象,然而未来竟然成为了周总理最不喜欢的人之一。

张慕陶在顺直省委的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之前对他的质疑和反对的人的看法。

顺直省委的工作异常困难,一方面要面对国民党的阻挠,另一方面党内时常有人背叛革命,导致顺直省委蒙受巨大损失。然而,得益于张慕陶的全力挽回,顺直省委成功渡过了难关。

不久后,张慕陶被派往武汉,担任长江局书记。武汉的革命局势比顺直省更为严峻,蒋介石主导的白色恐怖正在长江地区蔓延。

在外界环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党内的路线也出现了错误。

当时党内权力主导者是李立三,由于思想误导,他颁布的「立三路线」完全不符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过于激进,导致许多革命地区受到了严重打击。

党内局势当时内忧外患,张慕陶在武汉地区的革命行动也难以取得进展。在长江局机关被国民党特务破坏时,张慕陶为了脱险跳楼,腿部受到了严重伤害。

顺利逃到上海的张慕陶没有得到党中央的慰问,反而受到了李立三的责备,指责他临阵脱逃。当时张慕陶心怀不满,开始对中央表达不满之情。

二十几岁的张慕陶,在革命中表现出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他对中央表现出一些不满,为自己未来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一次偶然的事件改变了他的命运。那是在1937年,中共与阎锡山合作抗日,周总理受邀亲自前往太原参加会议,共商抗日大计。会上,张慕陶突然出现在阎锡山身边,引起了周总理的愤怒。他怒斥张慕陶是托派分子、投降主义者,坚决要求他离开会议。阎锡山为化解尴尬,劝解道:「恩来啊,张慕陶以前毕竟是中共成员,大家不要伤了和气。」

周总理不为所动,坚持让张慕陶离开。阎锡山只得调离了张慕陶,才平息了周总理的怒火。

然而,为何曾经备受看好的张慕陶,如今却遭到如此大的转变呢?

故事追溯到1930年,张慕陶逃回上海,却因遭到中央领导人的责备而心生不满。年轻气盛、信念动摇,或者是权力欲望膨胀,张慕陶决定反对中央,组建了一个新的省委组织。

此举使得张慕陶目中无人,频繁擅自组织密会。尽管中央的决策或许存在问题,但张慕陶的行为已经被视为对党中央的分裂,影响极为恶劣。

最终,张慕陶被党中央宣布革除党籍,并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表现得诚惶诚恐,仿佛真心反省。党组织看在眼里,认为他表现不错,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并让他出狱,前往朝阳大学执教。

显而易见,张慕陶的思想曾经出现了疑虑。然而,在他被关押的那段时间里,张慕陶的表现 却使党 中央相信他已经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特别是周总理,一直以来对张慕陶都给予极大信任。

1933年,周总理派遣张慕陶前往张家口,与冯玉祥联合组建一支抗日同盟军。

这是我党在张家口地区的一项重要抗日计划,周总理对张慕陶的信任可见一斑。

实际证明,张慕陶的能力确实值得周总理的信任。

一到达目的地,张慕陶首先与冯玉祥进行了会晤。

在赢得他的信任后,张慕陶被任命为这支数万人部队的政治部主任,开始组织训练。

张慕陶的卓越才能迅速凝聚了这支部队,并与冯玉祥共同制定了部队纲领,吸收了当时许多派系的抗日力量。

正当抗日部队逐渐壮大之际,当时河北的党领导人柯庆施却提出:应该公开承认这支部队由中共领导,并直接在华北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

这一计划遭到了张慕陶的强烈反对。他认为,这支部队的目标是抗日,若改变方向攻击国民党政府,不仅国军战力强大,而且部队内部也可能动摇。

柯庆施因此痛斥张慕陶为投降主义者,因为他没有领导部队奋斗在党的旗帜下。由此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最终,在柯庆施的主张下,他和吉鸿昌公开承认中共是这支部队的领导者,随后吉鸿昌率领部队南下攻击蒋,结果被国民党中央军包围,导致整支部队溃败。

在面临如此巨大的失败时,柯庆施却为逃避责任,选择将责任推卸到张慕陶身上,并选择开除张慕陶的党籍。

尽管有很多人反对,但张慕陶最终无情地被开除。

整个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柯庆施在决策上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并非因为他的激进立场,否则抗日同盟军不会迅速失败。然而,我们是否能断言张慕陶是完全无辜的呢?

在张慕陶任职期间,他成功地推动了抗日同盟军的发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然而,在这段时间内,他多次无视党中央的命令,导致柯庆施对他失去了信任,破坏了党的团结。这无疑是张慕陶的一个重大错误。

其次,虽然当时的冯玉祥愿意与中共合作抗日,但他毕竟是国民党军阀出身。与此同时,张慕陶与冯玉祥的关系日益密切,许多决策也未及时报告中央,这表明他对党的不信任,是张慕陶犯下的第二个错误。

这两个错误的存在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张慕陶对党中央并没有绝对的忠诚。

对于一个党派而言,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尽管张慕陶具有卓越的能力,但最终被开除党籍,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作为一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革命干将,张慕陶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在被开除党籍后,张慕陶的野心和性格得以彻底暴露。

他首先拜访了冯玉祥,与其见面时明确表示中共领导存在问题,要组织其他团体与中共进行斗争。

当时,冯玉祥的副官张公干是中共党员,他劝告张慕陶说:你被开除党籍不一定是正确的,但你分裂党、反对党的行为一定是错误的。

然而,张慕陶似乎已经听不进张公干的忠告。他随后前往阎锡山处,担任高级参议,并且大力支持当时红军的路线。

随后,张慕陶在获得阎锡山支持的情况下,进驻太原,怀揣着建立自己领导的政权的雄心壮志。

在这一过程中,张慕陶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和欲望。

然而,太原地下党员王定南及时获悉了张慕陶的企图,并秘密采取措施阻止,从而让张慕陶的野心未能得逞。

西安事变爆发不久后,杨虎城和张学良发起了各方势力商议的号召,作为阎锡山方面的代表,张慕陶前往西安。

当时,为了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党中央倾向于将蒋介石送回南京,共同建立抗日战线。

党中央派出周总理作为代表,多日之后,周总理与张慕陶再度相见,但此时已经不属于同一党派。周总理对张慕陶的才能赞赏有加,因此邀请他进行谈话。

在西安事变的背景下,张慕陶提出了回归党内的条件:首先,要求党中央承认柯庆施的错误,宣称自己是无辜的;其次,要求党中央支持杀蒋。

第一个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党中央接受,因为中共作为一个不断进步的党派,过去的领导人确实犯过错误,这是可以被认可的。

然而,第二个条件显然是不妥的。如果杀害蒋介石,国民党必然陷入混乱,难以实现团结抗日的大局。

中共对张慕陶的提议提出批评,张慕陶心怀怨恨,最终与中共断交。他私下会见了杨虎城,鼓动他不要让虎放归山,而是应该将蒋介石除掉。

然而,最终是中共提出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案更为顾及整体大局。杨虎城最终决定让蒋介石回南京,而张学良更亲自护送,最终却陷入了被囚禁的境地。

张慕陶依旧心怀不甘,借助张学良亲信的势力,积极在东北军内挑拨离间,试图加剧其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他明确表态认为,唯有推翻蒋介石,才能解救被扣押的张汉卿。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正值国家危难存亡之际,面对日寇的入侵,团结一致、共同抗击外敌应是当务之急。然而,张慕陶却选择在内部制造纷争,这确实令人怀疑他的动机和居心。

曾经与张学良关系密切的孙铭九,在张慕陶的煽动下,掀起了一场内乱,导致几名军长遭到袭击。幸运的是,最终这场事件被平息。

中共对此高度重视,明确认为是张慕陶在背后搞鬼。因此,中共公开批评张慕陶,全国各界也纷纷对他进行指责。显然,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刻,破坏内部团结的行为让张慕陶备受指责,也是罪有应得的。

1937年,张慕陶回到阎锡山身边,依然受到高度信任,直到周总理到来才揭示了他在阎锡山身边的职务,引起了周总理的不满。

中共向阎锡山发出警告,面对压力,阎锡山只得罢免了张慕陶的要职,以防止他滥用职权,制造党派分歧,破坏抗日战线的团结。

失去职权后,张慕陶将责任归咎于中共,继续公开反对中共和蒋介石,怀揣着建立自己政权的幻想。

1938年二月,张慕陶前往临汾国民大学演讲,却遭到学生围攻,一直追至其家中将其拘押。

党中央迫于昔日关系和局势原因,一直未对张慕陶实施抓捕。然而,意外的是,张慕陶最终被一群学生抓获,这足以说明他当时的声望有多么糟糕。

张慕陶被捕后,在阎锡山的秘密帮助下成功逃脱监禁。他再次高举旗帜,宣称共产党无望,国民党早已腐败,他要走第三条路。

期间,国民党的蒋鼎文曾邀请他加入,但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张慕陶痛斥蒋鼎文为「无耻徒」。蒋鼎文愤怒之下将其逮捕,最终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张慕陶被枪杀,年仅三十六岁。

一个曾在三四十年代声名显赫的政治人物,最终在三十六岁的年纪就走向了生命的终结,人们对他是应该感到惋惜呢,还是应该对他的下场深感唏嘘呢。

结论:

张慕陶曾是一位备受期待的政治新星,他在顺直省和抗日同盟军中展现出卓越的才干,彰显了他的卓越能力。然而,遗憾的是,最终他沉溺于个人欲望和自私心理,导致了他的政治生涯的走向歧途。

在脱离中共党派后,他多次采取不负责任、不顾后果的行动,破坏了国内抗日战线的团结,甚至被当时的学生们谴责为「奸细」。虽然他拒绝了蒋鼎文的招募,显示了他的坚持原则和骨气,但是他的行为却反映出他更注重个人私利而非大局。

最终,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野心使得这位曾经声名显赫的政治人物走上了覆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