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73年宋希濂韶山不想进毛主席旧居,杜聿明:不要忘记陈毅说的话

2023-12-24历史

73年宋希濂去韶山,不想毛主席旧居,杜聿明:不要忘记陈毅说的话

1973年,曾经的国民党名将杜聿明和宋希濂一同踏上韶山,欲一睹毛主席旧居的风采。当工作人员热情地引领他们进入时,却出现了一场出乎意料的情景。宋希濂突然拉了拉杜聿明的衣袖,脸上露出难色说道:「或许我们还是不要进去了。」

这突如其来的犹豫让杜聿明摸不透头脑,而周围的工作人员也不禁投来疑惑的目光。

韶山,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的故乡,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朝圣,怀着对伟人的崇敬之情。机会摆在眼前,为何宋希濂突然迟疑不前?毛主席旧居中难道有什么让他无法面对的事情吗?

宋希濂,是国军中备受推崇的名将。他在军事上的才能不可否认,尽管与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相比略有差距,但排名仍然靠前。作为黄埔一期的学员,他接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考入黄埔一期的难度众所周知,初试、面试、复试三关层层筛选,每一关都有无数人因此失之交臂。宋希濂身穿「黄马褂」,非纸上谈兵之辈,而是经历实战的果敢将领。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以敢冲、敢拼的作战风格,在富金山一战中与日军对峙整整10天,创造了一个奇迹。

然而,在1949年之前,宋希濂身上的标签多是积极向上的,如「年龄最小的黄埔 高才生 」、「青年得志的将军」等。然而,这一年他多了一个耻辱的标签,那就是「战犯」。这个标签让他感到深深的羞耻,成为他无法忍受的历史包袱。

1949年11月,解放军在西南展开进军,宋希濂所指挥的军队也被包围得水泄不通。他先失去了荆门,接着在川东惨遭溃败,处境艰难,身心俱疲。

一系列失利不仅动摇了国民党内部的军心,同时宋希濂此时刚刚过了中年,两鬓已经斑白,头发也开始脱落,整个人显得极度憔悴。严寒的天气、缺乏粮食,使得宋希濂对未来几乎失去了信心。

在这个困境时刻,蒋经国亲自前来,手持蒋介石的信件,向宋希濂详细说明当前的困局和战败原因,并征询他的意见。蒋经国说:「我们正在调集胡宗南的第一军前来,希望你能坚持过去。」

回忆起蒋经国的到来,宋希濂后来表示:「他的到来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相反,更加让我们感到失望。」

这时,宋希濂心中涌现出一个念头:「尽人事听天命。」一向奉行「君子不事二主」的他清楚前方是绝境,但仍决意勇往直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宋希濂率领着残部,边打边逃,这或许是他战斗生涯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时光。

到了12月19日,在解放军的追击下,宋希濂知道败局已定。绝望之际,他考虑与其成为共产党的俘虏,不如选择战死沙场。手枪对准太阳穴,正当他准备扣动扳机时,一位名叫袁定侯的排长迅速夺下了手枪,紧接着抱着他痛哭不已。

此刻,宋希濂只能无奈地等待未知的命运降临。

不久后,他被国民党高级将领扣上了战犯的帽子。这一年对他而言是生命中最为痛苦的一段时光,亲人相继离世,军队溃败,一切似乎在这一年里崩溃,而他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被捕后,宋希濂被囚禁在西南公安部第二看守所。回顾他的前半生,用「毁誉参半」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

毫无疑问,宋希濂是一个爱国者,在抗日战场上他的贡献 不可磨灭

然而,在监狱里,宋希濂的精神状态极为糟糕,时常忍不住想要结束生命,对看守所的工作毫不配合,给看守他的狱警们带来了不少麻烦。

曾有新闻记者试图采访他并拍摄照片,但宋希濂却坚决抗拒。一位电影摄影师想给他拍摄一些照片,但宋希濂拒绝合作,不肯正面面对镜头。

摄影师费尽心思却毫无所获,怒火中烧地责备宋希濂。面对此情此景,宋希濂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怒吼道:「你赶紧那把枪将我干掉。」

最终,摄影师未能拍摄到照片,而双方都带着一肚子的不满而归。

在那段被俘时期,陈赓是唯一一个不敢招惹的人物。陷入无尽痛苦、败仗和悔恨中,宋希濂的心头无时无刻不笼罩着阴霾。绝望的情绪深深地缠绕着他,仿佛无法逃脱。

直到1950年4月的一天,陈赓得知宋希濂被捕,亲自前来探望他。

见到老同学的那一刻,宋希濂原本紧张的心情得到了些许缓解。然而,他依然深陷痛苦,败仗和悔恨的阴霾仍然缠绕在他身边。宋希濂再次难以控制情绪,瘫倒在地,泪水潸然而下。

陈赓急忙上前扶起他,微笑着问:「荫国,你还记得我吗?」

宋希濂:「记得,自然记得。我还记得我们在黄埔军校的时光……」

在看守所里,宋希濂压抑了太久,陈赓的到来一下子打开了他的心扉。

两人从学生时代的回忆开始聊起,谈论了大半天。

看着趴在地上的宋希濂,陈赓心头松了口气。在告别时,他嘱咐道:「荫国,你在看守所里要多学习共产主义知识。只要你肯认真悔改,学习,迟早会重新发光发热的。」

被老同学唤醒后,宋希濂开始真心悔过。他努力学习共产主义知识,阅读马列等人的文章。

感慨韶山之行1959年12月,宋希濂成为第一批被释放的战犯,得到了最高法院的特赦。

在他出狱的那一天,老同学陈赓亲自前来迎接他。

宋希濂激动地握住陈赓的手,感慨万分:「没想到我做了那么多错事,以前对人民犯下了巨大的罪行,竟然还有被释放的一天。共产党真的很宽宏。」

陈赓认真地表态道:「你曾在为国民党效力时犯下罪行,但那时你并非自由身,如今你已恢复自由,责任就更为重大,必须以更大的努力为人民服务,以抵消罪过。」

1960年的一次黄埔军校同学聚会中,宋希濂再次见到了周总理。回忆起这次见面时,他激动地说:「周总理依旧和从前一样,和蔼亲切,仿佛他仍然是我的导师,我仍是他的学生。」

在功德林改造期间,宋希濂深刻领悟到蒋家王朝的腐朽,老蒋的失败是注定的。然而,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对自己在战略、战术上的失败并不清楚,直到1973年的韶山之行。

当天,工作人员首先带领他们参观毛主席旧居陈列馆的抗日战争图片展。宋希濂和其他国民党将领认真观看,因为他们在抗日战争中也为胜利付出了很多努力,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一点。

然而,当他们来到解放战争图片陈列室时,宋希濂突然拉了拉杜聿明的袖子说:「我们还是不进去了吧!」

这番话让杜聿明感到不解,便问:「为什么不进去呢?」

宋希濂接着说的一句话,或许代表了许多国军将领的心声:「我们是那场战争中的失败者,进去看了只会感到尴尬和难堪。」

作为曾经在共产党手下受挫的杜聿明听到宋希濂的一席话后,不禁微微一愣,紧接着却笑了出声。这种意外的反应让杜聿明感到意外,他没有想到宋希濂竟然在这个时候如此不拘小节。

为了能够成功地说服宋希濂一同进入展室,杜聿明提出了两个理由。首先,他提醒宋希濂不要忘记陈毅当年在世时曾与他们分享过的一句话:「当年山东的先头一仗,我还曾被你们打败了呢!」这句话在杜聿明看来,体现了共产党对于失败战役的坦诚态度,同时也展现了名将的气度,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接着,杜聿明向宋希濂阐述:「如果我们打赢了这场战争,或者将部队推进台湾,那只会延缓解放战争的进程!这不就是害了人民吗?」在杜聿明看来,他们的失败反而对全国人民是一件好事。

杜聿明的劝说让宋希濂茅塞顿开,意识到老朋友说得有理。于是,两人齐心协力踏入了解放战争展室。

在战争图片展室里,他们齐心沉浸其中,凝视着展示的照片。时间仿佛在这一瞬间停滞,他们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在这里。

走出展室后,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毛主席是战神!」

这个 展示 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艰辛与壮丽。宋希濂回想起许多往事,蒋介石越级指挥导致部署混乱的场景历历在目。

自被特赦以来,宋希濂曾与不少共产党高层接触,发现毛主席似乎从未越级指挥。更为显著的是,主席善于接纳高级将领的意见。

1947年,中央决定让陈赓参与陕甘宁边区保卫战。陈赓直接向主席提出异议,认为这一决策并不明智,建议南渡黄河,支援河南战场。毛主席接纳了陈赓的看法,在会议上公开讨论,并得到许多领导的支持。最终,陈赓率领队伍成功创建了豫陕鄂根据地。

在淮海战役时,粟裕与毛主席共同探讨下一步的军事部署。尽管粟裕认为解放军实力大幅增强,可以发动一场决战,但党中央决定分兵。在多次致电毛主席后,毛主席召开多次会议,最终回复粟裕两个字:「同意」。得到主席支持后,粟裕全力展开行动,最终展开了淮海战役。

随着解放战争进入后期,国民党即将全线崩溃,党中央的士气高涨。周总理总结说:「我们共产党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天天发电报,就可以把敌人打败了。」

宋希濂回忆起蒋介石先前的用人方式,他深感在国民党内部几乎没有真正的信任体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毛主席,毛主席以选拔贤才任人唯贤而著称,而蒋介石则更偏向于任用亲信,尤其是对黄埔和浙江两个主要派系(蒋介石的家乡)的倚重尤为显著。

在国民党内部,除了这两个主要派系外,其他派系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关系,如李宗仁、阎锡山等人,他们主要以金钱和利益来维系自己的地位。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许多国民党军队纷纷投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彻底失望。以曾泽生军长为例,他在1948年率领国军60军中的大部分官兵投降解放军,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60军并非蒋介石的亲信部队。在每次分配军资物资时,60军总是得到最差的待遇,被戏称为「杂牌军」。

曾泽生投奔解放军后,于1950年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成为志愿军中的「铁军」。他与志愿军50军多次取得辉煌战绩,成为全军的楷模和表率。

然而,一次参观毛主席的故居却使宋希濂产生了许多新的感触。和许多其他国民党将领和士兵一样,他逐渐改变了对过去的看法,对毛主席、对共产党、对新中国有了新的认识。

或许正是毛主席和共产党的独特魅力让人产生这样的变化吧!

自1961年开始,宋希濂便投身于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征途,与此同时,他也在这段历程中找到了爱情的甜蜜。

应统战部之邀,他出席了当年政协礼堂的盛会。这一次,与他一同出席的还有第一批被特赦的杜聿明等人,以及第二批被特赦的沈醉等仁人。

其后,宋希濂受命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将全部心力投入工作之中。在这段时间里,他辛勤耕耘,以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并发表了28万多字的文献。

然而,时光来到1961年3月,陈赓的离世令他备感沉痛,他含泪前往中山堂吊唁。

在回忆文章中,他表达道:

陈赓的离世,对国家是个巨大损失,对我个人而言更是失去一位难得的良友。陈赓的伟大、忠诚以及他的无私深深打动了我。他从不自以为是胜利者,反而谈吐间更令我心悦诚服,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自1964年起,宋希濂凭借自身努力,担任政协委员,后来连任政协常委,致力于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到了1980年,宋希濂 作出了 重要决定,决心前往美国与子女团聚,并计划在美国定居。这样一来,他既能与子女共聚一堂,又能组织美国华人,呼吁祖国的统一。

在抵达美国后,他发表演讲,叙述了台湾回归的必要性,同时批评了美国和国民党当局的错误思想。

「中国已经经历多年战乱,在这一刻,我们应当团结一致,不能再让骨肉相残。」 不久之后,他又写信给国民党的黄杰,强调要争取早日实现两岸的统一。

1982年,宋希濂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犹豫地评价毛贬蒋,对这两位曾经的领导毫不留情。

他表示:「毛主席与蒋介石都是我们那个年代的风云人物。如今,历史和人民已经做出了选择,再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同时,宋希濂的一个心愿也实现了——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正式成立,他担任顾问并制定了该会的宗旨。

1993年,宋希濂这位在美国呼吁国家统一长达十三年的将军辞世。他的自传以【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之名,对于国共之争的态度备受争议。共产党对他的立场表示支持,并多次在【人民日报】中发文鼓励和宣传。相对而言,国民党却对宋希濂提出强烈指责,将其贬斥为「甘为中共鹰犬」。

面对国民党的不公正指责,宋希濂选择了通过自传的方式默默回击,将其自传定名为【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这种巧妙的命名方式无声地表达了他对于指责的反驳,展现出他坚定而不屈的个性。

值得铭记的是,宋希濂在自传中留下了一句令人肃然起敬的话语:「台湾回归祖国之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和对家国情怀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