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28年苦寻的义父,重逢在北京医生山村义诊

2024-03-01历史

1938年5月,参加完平型关战役和广阳伏击战后,时任343旅686团团长的李天佑因为战功突出,被任命为343旅代旅长——接替陈光的位置,此时因115师师长负伤,陈光升为代理师长。

然而,本来可以在代理旅长职务上大有作为的李天佑,仅仅干了2个月,也病倒了。他先是被送回延安接受治疗,不见成效后又被送往西安,到年底依旧没有彻底好转,于是,李天佑又被安排去了苏联疗养。

在苏联期间,李天佑在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特别班学习,这对他的军事水平是一次较大的提升,然而遗憾的是,他也因此错过了抗日战争。

1944年8月,李天佑辗转回到延安,不久后参加了七大,很快,日本人就宣布投降了。

我们都知道,在解放战争中,李天佑大放异彩,打出了四野头号虎将的威名,但事实上,李天佑初到东北时,因为离开部队已经6年,实际上一开始并未能当上纵队司令员,直接带兵打仗。

初到东北,李天佑的职务是北满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和哈尔滨卫戍区司令员,这些职务并不复杂前线的具体作战,对于李天佑来说,这显然是屈才了。

好在尽管李天佑离开部队6年之后,东野的首长依旧记得李天佑强悍的作战能力:他在抗战早期的平型关战役和广阳伏击战中,都是作为115师的主力团长参加战斗的,对这两次战役的胜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苏联学习期间,东野参谋长刘亚楼也和李天佑时常往来,两人关系很好,刘亚楼非常认可李天佑的军事能力。

1947年5月,三下江南战役结束后,东野司令部开始筹备「夏季攻势」。此时的东北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局面已经趋于乐观,东野首长给这次夏季攻势的目标定得很高,要部队打过松花江,解放重镇四平。

大战在即,必须先择一良将,野司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把李天佑调到一纵,接替万毅的司令员职务,而让万毅回后方,接替李天佑的松江军区司令员一职。也就是把两人对调一下。

一纵是东北各中队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战斗最强的部队,从进入东北参加秀水河子歼灭战起,它一直都是东北解放战争历次战役的头等主力部队,属于四野的「老大哥」。

野司之所以让李天佑接替万毅,而不是其他纵队司令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纵的主力师112师是东野部队中最「根正苗红」的部队,这支部队脱胎于彭老总领导平江起义,来源自中央红军的绝对主力——红三军团4师。抗战后,他们被改编为115师686团,参加平型关战役,而当时的团长正是李天佑。

后来,该团转战山东,发展为山东军区解放1师,后又进入东北,成为一纵的建纵基石。

让李天佑回来领导一纵,可以说是「重操旧任」。

但是,命令下达后,时任一纵司令员万毅不高兴了,他当场起身问道:「为什么要这样调动?为什么要把我换下来?」

万毅当然更愿意带兵打仗,而不是去后方。况且,作为一位有血性的军人,万毅不认为自己比李天佑差,他是堂堂东北陆军讲武第九期的毕业生,当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当时张学良还奖励给他一块怀表,一把指挥刀。

他毕业后进入东北军,直接担任少校团副,1936年,年仅29岁的万毅就晋升中校团长,成为当时东北军中最年轻的团长之一。

抗日打鬼子他没有含糊过,37年参加江阴要塞保卫战和南京保卫战,在38年的 大桅尖战斗中重创过日军,奇袭过日军占领的合肥机场和宿迁, 后被发展入党。1942年9月,他率部进入山东根据地,接受我党改编,所部成为八路军滨海支队。

1945年七大上,毛主席作了 【关于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选举问题】的报告,随后,万毅作为东北干部的代表,当选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同为候补委员的,还有粟裕大将、陈赓大将、黄克诚大将、谭政大将、罗瑞卿大将、肖劲光大将,以及程子华、王震、张际春、宋任穷这些资历颇深的同志。

李天佑过去是686团的团长,是一纵112师的老首长;但万毅也是一纵114师的老首长啊,他把这支部队从东北军带到八路军,又从山东带到东北。

为了说服万毅,野司首长作了很多工作,还提出如果他不愿意去松江军区,可以到齐齐哈尔步兵学校当校长,但万毅始终一言不发,最后才说了一句:「我就不说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万毅最终改变了主意,决定服从组织安排;而野司也通过这件事明白了万毅想留在前线的决心。最终,这件事被折中处理:李天佑担任一纵司令员的任命不变,万毅也不去松江军区,就留在一纵给李天佑当政委。

至此,李天佑终于又回到了一线部队,担任了纵队首长。在随后的夏季战役中,李天佑率领一纵攻占公主岭等地,两战四平最终攻克,对打开东北的局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辽沈战役,一纵虽然作为战役的总预备队,未能参加第一阶段的攻锦战役或塔山阻击战,但在随后的辽西会战中,他们消灭 新一军 新六军 和新三军各一部,之后又率部攻占 沈阳,战功也不容小觑。

平津战役中,李天佑率领一纵(此时已改称38军)从西面攻入天津,俘虏陈长捷。不久后,李天佑出任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作为四野的头号猛将,38军万岁军的首任军长,李天佑因为战功卓著,于1955年获得开国上将军衔。

人们关于李天佑的传说,也大都是关于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创造的那些经典战例,对于他在建国之后的经历,往往不太了解,以至于李天佑后来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销声匿迹」,名字不仅不如许世友、陈再道、韩先楚、杨成武、张爱萍、陈锡联、杨得志、邓华等上将响亮,甚至还不如王近山、苏静、张国华、张震、陶勇、梁兴初这些开国中将响亮。

李天佑「销声匿迹」的原因无非以下两点:

1,他在建国后,因为职务的安排,就没有再带兵打仗了。因此,他遗憾错过了抗美援朝、一江山岛、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等等战役。

军人只有在战争中,才能绽放自己的光彩。

2,李天佑在1970年就去世了,当时他年仅56岁。这放在57位开国上将中,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了,57位上将中,只有李克农、刘亚楼、甘泗淇、赖传珠等少数几位比他去世得早。

疾病的困扰,壮年的早逝让李天佑未能在职务上更进一步,也让他未能参与六七十年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乃至改革开放后的种种变迁。

同一批的开国上将如许世友、陈再道、杨成武、张爱萍、陈锡联、杨得志等等,则深度参与了后续的历史,继续书写了自己人生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