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国医大师徐景藩:衷中参西,他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丨【大师之道】②

2024-01-05养生
视频加载中...

徐景藩

全国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一、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首届国医大师、全国白求恩奖章、感动江苏人物等多项荣誉。

他潜心脾胃病诊治研究60余年,对食管、胃肠、肝、胆、胰腺等脏腑病证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和辨证方法。他引领学科建设,使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脾胃病研究基地。他大医精诚,全心全意奉献病人,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悉心培养高水平中医人才,使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他就是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

学医源于家学渊源和远大志向

1927年,徐景藩出生在江苏吴江盛泽镇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名医。徐景藩少时随父徐省三学习中医。他上午抄方,下午整理、抄书、读书,结合病例查阅有关书籍加深理解,晚上聆听父亲对疑难病例的经验。这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师承教育,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1944年,徐景藩又拜当地名医朱春庐为师。他一边侍诊,一边精心研读中医经典及各家医籍。1947年,徐景藩开始独自行医,开始了他长达60余年悬壶济世的生涯。

在徐景藩的家中,至今保留了一封发黄信件,这封信改变了他的命运——这是1952年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干部处发来的函,通知徐景藩已被卫生部中医研究班录取,立刻去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

徐景藩的女儿、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丹华告诉记者,在北京5年时间内,父亲系统学习了西医学,他从人体生理、解剖、病理、生化等的学习中了解真谛,逐步体会到「中西医各有所长」。

1957年到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后,徐景藩虚心向当时院内诸多名家学习,兼收各家之长,医术续有提高,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的中医高层次人才。

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女儿徐丹华回忆说:「父亲常说,仁爱之心是医者之本,要做好一名医生,首先要把患者视为亲人。」

徐景藩曾说:「作为医生,只有亷洁自律,胸怀宽广,不计报酬,才能一切为病人着想。」江苏省中医院建院初期,作为年轻医生,他一个人主管大内科30多张病床,医疗任务繁重。他一个月有半个月是在病房值班,24小时在病房里观察、救治病人,连续数日不能返家。早年在急诊室工作期间,值夜班时,徐景藩总是带些米去煮粥当夜餐。每次,他总是小心翼翼地把上面的粥油一勺勺地舀出,喂给重症病人。

徐景藩弟子、全国名中医刘沈林教授向记者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有一名来自溧水的农民患溃疡性结肠炎,多年疗效不佳,便卖掉了家中唯一的一头水牛求医。「当时我跟徐老在门诊,得知这个病人在门诊缴费的时候,钱被偷走了。徐老听我说了这个情况后,就把病人叫到诊室,交给病人200块钱,让他先拿去拿药。患者流下感激的泪水,连称老师是「救命恩人」!刘沈林说,其实当时徐老自己生活也清苦,一家人全靠他的工资来开支。「这件事我记了很多年,老师医德高尚,仁爱仁心,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刘沈林动情地说。

在传统与现代医学间走自己之路

1958年,徐景藩参与创建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组,在繁重的医疗工作基础上兼任课堂和临床教学任务。他积极倡导学科分化,1986年在原有脾胃、肝胆病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消化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研究生对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客观化等展开科研工作。他还编写著作十多部,发表论文130余篇。古稀之年,还著有【徐景藩脾胃病治验辑要】,已多次重印。徐景藩参与编写【中医内科学】【现代中医内科学】等教材,科研成果分别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甲级奖。

徐景藩在临床上有不少「绝招」,首创的「糊剂方卧位服药法」,让病人甚至同行叹服。 一名患者食道发炎,疼痛难忍,用了各种方法,效果一直不理想。当时很多医生都为药水无法留在食管部位而头疼,徐景藩通过不断研究,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改进剂型和服用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这种服药法把汤药变成糊状中药,服用后利于药达病所。

治胃病,徐景藩主张从三型论治,参用护膜法;治疗以便泄为主证的慢性结肠炎,他创「连脂清肠汤」内服和「菖榆煎」保留灌肠法;治疗残胃炎症,他创制了「残胃饮」。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是徐景藩的一贯做法,如诊治肝病重症阴虚膨胀,他采用内服、鼻饲、外治用药、针刺并进以及运用养阴利水方等方法,取得较好效果。对于胃脘疼痛者,他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针刺,或结合耳针治疗,效果明显。有些难治病症还兼用泡足方法。

徐景藩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相互补充,要运用和借鉴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中医服务。他联系现代医学对胃生理功能的认识,提出「胃能磨谷论」,临床上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治疗急性胰腺炎,他采用清化通腑消滞法和外治法,颇有良效。他也常将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辨证的基础上参用于临床,提高了治效。

让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 薪火相传

徐景藩学术上的造诣和高尚的医德,在我国中医界享有较高的声誉。1990年,徐景藩被遴选为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江苏省中医系统先进工作者,199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6年获全国白求恩奖章,2009年4月被评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谈起自己所获得的一系列荣誉,徐景藩显得很淡然。他曾经真诚地说,「这是国人对中医国粹的信任和珍爱,是国家对中医的重视和支持,不是我个人的荣誉。

徐景藩的学术思想、做人准则影响和造就了大批后继中医人才,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传给后学,使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徐景藩先后指导、培养国内外中医学生各类进修生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每每看到自己的学生学有建树,徐老总是十分欣慰,他常引用「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刘沈林教授是徐景藩全国首批师带徒弟子,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刘沈林常常手不释卷,每每读书至深夜不辍,而这一习惯和自己的老师有关。 「我经常看见徐老在一小本子写着什么,上面密密麻麻记的都是医院大大小小的事情。像这样的本子,他不知有多少本。」

徐景藩弟子、江苏省中医院陆为民教授谈到,徐老的一件小事对自己触动很大。「当时徐老有八十高龄,他正在看一本最新版的分子生物学教材,当时对我的触动非常大,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更精准,这样更有助于我们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

实事求是、淡泊名利、做人低调,体现了徐景藩一代名医的大师风范。徐景藩虽于2015年与世长辞,但他大医仁心,德、功、言垂范于世,感人至深。

策划 王文坚 孙庆

统筹 刘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编导 赵晨

拍摄 陈金刚 戎毅晔 朱信智 吴伟龙 朱君贤

剪辑 戴哲涵

图片由江苏省中医院提供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