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糖尿病患者治糖调节受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中药治疗是否能恢复?

2023-12-08养生

祖国医学对于糖尿病早有认识,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但是却不是绝对对等的。

中医在消渴病的诊疗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中在病名方面, 历代医家就先后提出脾瘅、(热中)消中、高消、肾燥、消渴、消瘅等说法,但大都不离「消」「瘅」。

二者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篇】中有言「有病口甘者……名为脾痒……此肥美之所发也……转为消渴。」 故历来医家对糖尿病病名的研究总不离这二字。

然而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脾瘅」,糖尿病期属于「消渴」,糖尿病合并并发症则属于「消瘅」。 现代中医普遍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脾瘅」范畴。

而这一命名最早出现于【素问奇病论篇】,具体原文如上,不再赘述。 历来医家多注重糖尿病(消渴)而忽视糖尿病前期的研究。

在既往文献研究中,【圣济总录·三消统论】曰: 「消瘅者,膏粱之疾也,肥美之过,积为脾瘅,痒病即成,乃为消中」。

医师把糖尿病的病程进展分为3期,即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糖尿病晚期。其中糖尿病前期被称为脾瘅期、消渴病前期, 其临床特征即口甘、肥胖。

而在【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标准】提出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等范畴。糖调节受损发病影响因素复杂,就目前中医病因研究而言, 主要是由于脏腑亏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

导致脾痒产生的脏腑亏虚,既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又包括后天脏腑损伤,同时包括老年脏腑虚衰。 早在【灵枢·五变】中即有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灵枢·本脏】亦有云「五脏脆则善病消瘅」,这些都说明了脾瘅的发病与脏腑虚弱相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千」, 说的就是脏腑功能正常运转,则阴阳平衡,气血旺盛。

这样一方面正气可以鼓动我们的正常生理功能驱邪外出,同时可以在受到邪气侵害时, 立刻修复、完善自身,从而加强预防邪气的入侵。

医师指出肾为先天之本,与人体禀赋密切相关,同时内藏命门之火, 也是激发脏腑功能正常进行的原动力,所以肾脏的虚损与脾瘅的发生关系密切。

医师认为先后天关系密切,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最容易出现糖调节受损,这是强调如果分主先后天的脾肾亏虚,则人体各个方面就会出现各种功能失调, 从而糖调节受损的出现就不奇怪了。

同样,医师指出根据【灵枢·五变】中关于脾瘅的论述,指出脾肾失养可导致五脏亏损发为「脾瘅」, 故糖调节受损的发病与五脏本虚相关,同时指出本病发病与年龄关系密切。

这一方面指的是年老体虚,脏腑功能虚损, 另一方面指出,年老容易合并其他疾病,结合虚损的脏器功能,就更容易发病。

医师指出脾肾不足,脏腑失养是导致糖调节受损发生的先决因素。 医师从【素问经脉别论】有关脾胃运化功能的描述「饮入于胃,……脾气散精……」。

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等认识, 提出脾胃运化功能不良是糖调节受损的主要病因。糖调节受损与饮食不节关系密切。

医师认为长期饮食过量,不加以节制,喜食肥腻,日久形成膏脂,发为肥胖, 提出饮食不节导致肥胖,而肥胖最容易发生糖调节受损。

医师认为脾胃功能受损、运化不足为IGT发生之病因。医师认为糖尿病前期是六郁为病,而食郁为其发生的基础, 认为饮食不节是本病发生的基础环节。

其实早在古代时,历代医家就对饮食与脾瘅关系做过详细的论述, 如张仲景有云「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即为消渴」。

【古今医统大全】中所言:「三消之疾,皆因饮食服饵失节……饮食过度。」 都指出饮食种类不合理(嗜食甜食、肥腻、辛辣、烤炙等)、饮食无规律、过饥过饱。

都会一方面加重脾胃负担,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另一方面过食肥甘, 脾胃运化不及则聚而生痰生湿,日久化热,煎灼津液,耗伤津气,导致阴虚内热而发为本病。

或者可能直接促使体内膏脂增多,从而发为本病。心主神志,肝主情志,心肝内藏君相之火,所谓「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都指出心肝功能正常,则人体气机调顺。

若心肝受损,则易化火耗气伤阴,从而发为脾瘅。历代医家在临床过程中均深刻认识到这点, 早在【儒门事亲·河间三消论】有云「消渴者……或耗乱精神」。

【医宗己任·消症】谓:「消之为病……然其病之始, 皆有不节嗜欲,不慎喜怒」同样,【临证指南医案】中有云「心境愁郁……乃消证大病」指出情志不调容易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从而发生消渴,而脾瘅作为消渴前期的存在。

早在患者脾瘅时期,便已出现情志失调为病的表现。 同时,梅氏认为本病多因肝气郁滞,治从肝论之。

医师指出肝脾调和则气机顺畅,肝气不舒,脾胃升降失和, 则一身之气不畅,气血津液输布紊乱,导致血糖升高。

医师从现代医学出发,提出精神刺激、情绪波动和自我施压等都可能刺激交感神经, 使得儿茶酚胺等升高血糖激素增加,出现糖耐量降低。

关于运动和脾瘅发生的关系,需从脾的生理功能来看,脾主肌肉四肢, 同时,脾主运化,这两种功能互相影响。

而【黄帝内经】中有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易致脾虚,脾虚则水谷精微运化失调, 另外,缺乏运动直接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利。

而中焦脾升胃降功能失调,聚湿生痰,肝左升脾右降功能失调, 则一身之气运行不畅,体内痰湿日盛,日久形成膏脂,发为脾瘅。

同时医师指出现代社会中,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以最短时间、最近距离获得所必须的信息,人们的脑力活动增加, 而必需的体力活动下降,久坐久卧是导致脾瘅发生的重要因素。

【古今医统大全·消渴门】中有云「年少服助阳金石丸散……遂成三消。」药草、石药燥烈伤阴,易助热伤阴,导致脾瘅的发生, 同时现代医学中所用不少西药都容易出现血糖升高。

比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此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预防血糖升局。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脾虚运化不及,不能「散精」, 使得水谷聚湿生痰,形成膏脂,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可见脾胃失运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脾瘅的病机最早在【灵枢·本脏】中有体现,其中「脾脆,善病消渴」, 指出消渴发病与脾虚相关。

脾瘅作为消渴前期的存在,那么本病发病时,必然己然存在脾虚; 【素问奇病论篇】亦有云「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提出本病发病不仅与脾虚直接相关, 同时指出本病与饮食不节相关, 且本病患者存在形体肥胖的可能。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谓:「…脾瘅病,乃湿气聚,与谷气相搏」。

即指出本病发病与脾失健运、湿邪困脾相关。 此外,叶氏还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口干一证,内经谓之脾瘅,……瘅即热之谓也」认为本病发病与脾热相关。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有言「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 指出中焦为病是消渴发病的重要环节。

医师认为IGT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发为本病。 医师认为人体对饮食能量的转化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关。

若运化功能失常,患者本身葡萄糖耐量下降,则发为本病。 脾瘅发病不仅与脾虚相关,同时合并有痰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的堆积相关。

从内外因及后天因素三个方面指出脾瘅发病虚实夹杂,脾虚则运化不及,痰浊内生, 日久郁热内生,转而痰浊阻滞脾胃气机,郁热耗伤脾阴,从而形成脾痒,逐渐转为消渴。

肝主疏泄,主调节情志,【灵枢·本脏】言:「肝脆则善病消瘅」指出肝脏虚弱易发本病。【金匮要略·消渴病篇】曰「:厥阴之为病,消渴……」 指出厥阴肝经为病与消渴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医师认为情志不节而成肝郁, 气机不畅,肝主疏泄,肝郁则疏泄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紊乱,津停则痰浊内淤,发为本病。

本病发病与肝气郁结不无关系,治从肝论之,疏肝解郁。医师指出肝郁化火、肝胆功 ̄能失调与人体代谢紊乱关系密切, 提出「肝郁」为本病的先导病机。

医师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老年糖调节受损患者进行相关性研究, 发现该病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问题。

医师用疏肝理气的中药汤剂做临床干预治疗,结果显示该方有效性,以防论证, 从而证明本病与肝脏功能失调有密切联系。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气血津精运行的原动力,肾脏受损则全身受累,则糖调节受损发病亦不离此, 【灵枢·本脏】云:「肾脆,则苦病消瘅」。

医师从【灵枢】出发,指出肾藏精,肾精不足则五脏皆虚,指出肾虚是IGT发病的基础。 医师认为消渴发病与肾虚有关。

医师认为糖调节受损的发病主要与津液运行相关, 认为本病与肺失治节、脾失运化、肾气化失司,尤以肾虚无以气化为主。

历来,就消渴病而言,分上中下三消,但三消总以肾虚为主。医师指出肾为先天之本,秉受父母之精,所以肾与遗传关系密切, 且糖调节受损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尤以消瘦型为主。医师同样指出本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关于中药汤剂治疗糖调节受损患者,早在【圣济总录】就有设专篇论述。

如:「治脾瘅口甘中满,兰草汤方」; 「治脾瘅面黄口甘,烦渴不止,葛根汤方」;「治脾瘅烦懊口甘,咽干烦渴,竹叶汤方」;「治脾瘅发黄,口千烦渴,麦门冬汤方」。

「治脾瘅身热口甘,咽干烦渴,知母汤方」 「治脾瘅内热烦渴,麦门冬煎方」等。总以清热祛湿为纲要,为后世治疗脾瘅提供了极大的启示。

医师辨证常以「脾不散精」为辨证依据,治疗糖耐量受损, 常以钱氏七味白术散加减以使脾能重新「散精」。

而在临床上以益气活血清热之品治疗本病,以发挥益气活血、清热祛瘀的功效。 医师认为脾痒是由脾肾亏虚、痰瘀互结所致。

联用中药汤剂「黄芪40g、山药20g、薏苡仁20g、生地黄20g、白术20g、当归15g、黄连15g、百合15g」 以健脾、固肾、补肺、益气活血。

该研究表明运用该疗法的患者FPG的水平、2hPG的水平、HbAlc的水平、FINS的水平和2hINS的水平较单纯生活方式治疗的患者, 各项指标下降更明显。

医师根据【素问·奇病论】中「脾瘅」的记载:「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认为糖调节受损患者发病与「肥胖」关系密切, 故治以自拟方「参芪丹佩汤」以益气养阴、祛瘀化浊,且该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医师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提出黄连温胆汤有助于IGT逆转为NGT(正常糖耐量)。 医师结合上述分型,辨证施治。

提出痰浊型以消膏转浊治之,气滞痰阻型则以理气化痰治之, 脾虚痰湿型则以健脾化痰治之,阴虚气滞型则以养阴理气治之。

故提出各证型的基础方:气滞痰阻证者以越鞠丸【丹溪心法】加减,脾虚痰湿证以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阴虚气滞证以二至丸【医方集解】合四逆散【伤寒论】加减。

医师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指出糖尿病前期治疗应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比如饮食运动的干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的基础上, 分型论治,湿热蕴脾证治以后清热化湿。

主方以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加减;肝郁气滞证治以疏肝解'郁,主方以四逆散【伤寒论】加减;脾虚湿盛证治以健脾化湿, 主方以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主方以七味白术散【医宗金鉴】加减。 中医外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安全的疗法,是中医药传统疗法之一。

适合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外治法主要包括针刺、沐足、耳穴压豆、穴位贴敷及穴位埋线、按摩等, 这些疗法都得到很大的推广。

医师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中脘、下脘、关元、天枢(双)、大横(双)为主穴,进行穴位埋线, 以此减轻体重,改善症状。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中医外治法有着独特的临床疗效。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11年发布的【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标准】中提出可以采用针刺的方法。

具体方式有耳针与体针可选择,选穴原则主要是在辨证基础上加用控制食欲的穴位和减脂消积的穴位, 比如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等以祛痰清热、健脾祛湿消脂。

同时可以选择耳穴压豆,耳部王不留行子贴压抑制食欲和减肥区域,如胃区、内分泌区、三焦区, 具体操作方法:饭前半小时按摩,可抑制食欲,协助减肥。

灸法对于阴虚燥热的患者来讲不是很适用,同样,临床上需要辨证施治,有必要的时候可以选用。【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标准】中推荐进行腹部按摩有利于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