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蜀石經集存】新書釋出研討會」在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隆重召開

2024-04-17文化

2024年4月13日上午,「【蜀石經集存】新書釋出研討會」在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1313會議室隆重召開。

此次新書釋出研討會由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與上海古籍出版社聯合主辦,來自浙江大學文學院、古籍所、馬一浮書院的負責人,各高校及研究單位的經學、石刻文獻及相關專業專家學者,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代表,參加了本次座談會。

【蜀石經集存】系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重點出版計畫「石經文獻整合」系列成果之一,也是是2023年度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計畫,由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講席教授虞萬裏先生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天然編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23年12月出版。

本場會議由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副院長真大成教授主持。首先,邀請了浙江大學文學院院長馮國棟教授、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呂健先生、【蜀石經集存】主編虞萬裏教授及編著者王天然老師分別致辭。

馮國棟教授首先祝賀了【蜀石經集存】的順利出版,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對文學院、馬一浮書院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位老師們蒞臨現場「貢獻智慧」。蜀石經在內容上承前啟後,形制上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又有閱讀優先的考慮,對閱讀史、書籍史的考察均具啟發性。此外,馮老師還從蜀石經的話題出發,提到了拓本對石刻形式的反約束。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呂健社長從出版的角度對【蜀石經集存】進行了詳細介紹:「此次在與虞萬裏、王天然二位先生深度合作下,我社申請獲得了上圖、國圖、重博三家館藏機構授權,首次對現存蜀石經殘拓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組譯並影印出版。【集存】采用原大原色,高度還原底本原貌,將珍貴的孤本文獻化一為百千,為學界研究提供便利,為收藏愛好者提供極品。……【蜀石經集存】從選題立意、底本選擇到編纂編校、排版印制,都貫徹了行業最高標準,最終呈現的是一部高品質、有深度的古籍整理作品。上海古籍出版社一貫以‘傳承中華文化,打造傳世精品’為宗旨,面對古籍事業新的發展機遇,我社始終秉持傳承文化的使命意識,堅持古籍整理出版的專業方向。把專業內容做得更專業,這是我社的立社之本,也是上海古籍社的優良傳統。【蜀石經集存】正是我社對於文化精品不惜加大投入,追求精益求精的體現。」

虞萬裏教授自述了二十多年來的學術研究方向,「主要從三條途徑入手:一是經傳註疏的合成,也就是經學文本的形態演變問題;二是經師傳經授受方式,亦即漢讀和漢註問題;第三就是石經文本問題」。「七朝石經在一千八百年的經典文本流傳中,就像是七個標誌性的座標。其中,在經學文本學上最重要的,是漢代的熹平石經、三國魏的正始石經、唐代的開成石經和後蜀的廣政石經。熹平隸書一字石經是今文經本;正始三體石經是古文經本;開成楷書石經是結束了六朝以還紛亂的俗字、別字、訛字,融合了部份今古文經本,形成一個基本統一的文本,儼然成為‘古本之終’和‘今本之祖’;而蜀石經因為承襲唐代大和經註寫本,保留了不少寫本時代的字型和款式特征,這在南宋時經典寫本基本蕩盡一千多年後的今天,能夠看到蜀石經殘石和宋代的拓本,以之與敦煌寫本作比較,可以推想作為官方的大和寫本面貌,實在是一件很值得慶幸的事。」「這三個方面看上去是訓詁校勘、文本學和經學史的不同面向,但其實都有內在的聯系。所以,我對石經文本的研究,都是綜合考慮這幾個面向而做出的探索,提供給大家和學術界參考和批評。」

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講席教授虞萬裏

王天然老師則發表了題為【蜀石經用字特征管窺】的專題報告,在考察了蜀石經用字情況、把握其用字特征之後,她指出,孟蜀石經經文主體當以唐石經及【五經文字】為依據,在用字規範方面頗有要求,這項考察不僅可為判定孟蜀石經文本性質另辟蹊徑,同時亦可為殘石殘拓的辨偽、斷代提供線索。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天然

接著,馮國棟教授、呂健先生與【蜀石經集存】主編虞萬裏老師、編著者王天然老師一起,為新近出版的【蜀石經集存】揭彩。

【蜀石經集存】新書揭幕

會議的第二項議程則是圍繞著蜀石經的學術研討會。

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程章燦教授首先發言,他從石刻文獻、經學文獻、書籍史、閱讀史等方面對蜀石經相關的文本進行了分析,揭示【蜀石經集存】的出版所具有的重要意義。蜀石經的刊刻,正處於自寫本時代到刻本時代之間的過渡時期,而它的刊刻又歷時漫長,跨越230多年,這在中國石刻史上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現象。原本體量浩大的蜀石經原石,後來卻「失蹤」了,它們去了何處、還留存多少、有無重新發現的可能等等,存在著諸多吸引人的地方。可以說,正是因為蜀石經昔日的輝煌與後來原石湮沒的殘缺,拓本只有內府一脈單傳,才使得歷代藏家更加視若珍寶。

程老師回溯了「石經學」的歷史以及近代以來相關整理與研究的出版情況,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並提道:「從【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到【魏三字石經集錄】,從【漢石經集存】到【蜀石經集存】,石經學上的一脈相承,至為醒目。星鳳匯聚,集其大成,嘉惠學林,積大功德。步武前賢的【蜀石經集存】,無疑是現存蜀石經文獻的集大成之作,它必將為新的石經學開疆拓宇,也是可以預期的。」

此外,程老師還從閱讀史的角度,提到了【蜀石經集存】中所包含的大量閱讀史材料。民國時期的藏書家劉體乾曾廣邀名士為其所藏蜀石經殘拓進行題跋,這一現象如同開辦了一場形式特殊的「讀書會」——每一個題跋者均是這套書的讀者,都寫了「讀後感」,甚至有人寫了兩次、三次,題跋的形式、體裁亦極為多樣,一代名家碩儒們的學問火花閃光點俯拾皆是。

因行程沖突而未能蒞臨現場的山東大學講席教授、【文史哲】主編杜澤遜教授和全國高校古委會副秘書長顧永新教授,均發來了視訊致辭。其中,杜澤遜教授從三個方面梳理了蜀石經在中國學術史上的重要意義,隨後以此次出版的【蜀石經集存】所收【春秋經傳集解】昭公二年殘片,對勘陳宗彜木刻本(此本亦為【蜀石經集存】所收錄)的訛誤,用具體而鮮活的個案分析,說明了蜀石經宋拓殘片的學術價值。顧永新教授則特別指出,蜀石經的拓本和殘石深藏在國內各大圖書館,利用不便。這次影印出版,定能極大推動相關研究的發展。【集存】一書編得很好,既有高畫質圖片又有明晰釋文,非常方便利用。虞老師和王老師積數年之功,完成了這部傳世之作,意義重大。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劉玉才教授提到,作為一部古籍影印整理出版物,【蜀石經集存】可視為幾個方面的標桿式作品:第一,是金石碑拓的整理影印的一個範例,且有別於書法藝術類的相似品類;第二,是古籍保護的一個範例,「紙壽千年」,存世至今的古籍終究也將灰飛煙滅,而保護的方法就是傳承,此次出版便是對蜀石經存世文本傳承與保護的一次極佳的嘗試;第三,是古代典籍深度整理的一個範例,二位整理者的研究,對蜀石經的刊刻背景、形制特點、文本特征等諸多方面均予以了揭示,既有深入細節的洞察,又有書籍史上宏觀問題的把握;第四,是一個鮮活的金石鑒賞範例。【蜀石經集存】的出版將推動相關領域研究的深入發展,如蜀石經在石刻史、書籍史上的地位,蜀刻本刻工與蜀石經刻工的關系,文本校勘之異文問題等等,諸多議題均能逐漸澄清。

南京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徐興無教授在程章燦教授發言的基礎上予以補充,他從經學文獻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從「文由石顯」到「石由文顯」的轉變過程。其中,唐石經和蜀石經的價值,就在於它們更註重傳播性,呈現出方便閱讀、方便打拓、方便傳播的特征。不僅如此,蜀石經的刊刻時代,正處於新儒學建構的時期,十三經補全、【孟子】入經均由此得到體現,故而蜀石經可視為儒家道統建立的一個重要見證,以及中唐以後經學世俗化的印證。

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傅傑教授指出,古籍整理資助應該對影印計畫的整體設計和品質把控有更高的要求,而非簡單的組譯影印。【蜀石經集存】的出版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項。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侯金滿老師、揚州大學文學院的徐煒君老師、山東大學文學院的姚文昌老師,分別是唐開成石經、北宋嘉祐石經、清乾隆石經研究的專家,三位結合各自研究專長,對蜀石經相關研究的發展提出了看法。其中,姚文昌老師提及了作為一個讀者,在閱讀【蜀石經集存】時的感觸:「通讀虞萬裏老師的【序言】和王天然老師的【概述】會發現,關於蜀石經的文本來源問題,兩位老師的觀點並不完全相同。在我看來,這恰恰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作為一個學術問題,蜀石經的文本來源並沒有確切的說法。將兩位老師的觀點並陳對舉,恰恰說明了蜀石經廣闊的研究空間,也顯示了一種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

此外,浙江博物館吳越國歷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魏祝挺老師對浙江博物館所藏歷代石經拓本的情況進行了概述,並介紹了杭州西湖南線南屏山北山腰「小有天園」旁司馬光家人卦摩崖刻石的情況,認為此摩崖石刻展現出了南宋初期主持者對石經刊刻的一些想法。南京大學程玉晰博士則關註清代學者對蜀石經的不同看法所折射的學術分歧,以及經學文本在當時的日常影響。

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均圍繞著蜀石經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可謂卓見跌出,精彩紛呈。最後,浙江大學古籍所副所長賈海生教授總結發言並感嘆「經學無邊界」,而本次新書釋出研討會,也在與會嘉賓及到場的老師、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蜀石經集存】(五種),虞萬裏主編,王天然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