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民間故事:佛緣【金剛經】

2024-01-18文化

且說唐朝侍郎白居易,白樂天,是一個信奉佛家的人,幼年母親有病,他極其孝順,書寫【金剛般若經】百卷,將其散施在各處寺廟當中,以祈保佑,後來經歷五代、宋、元兵伐戰亂,數百年間,真跡遺失殆盡。

唯有吳中太湖內洞庭山有一佛寺內,流傳一卷,到了明朝,依然完好,首位不缺。天下名人賢士,文人墨客經常觀賞,皆有題跋,留下墨跡,受到頂禮膜拜。

在明朝嘉靖年間,吳中洪水,莊稼盡淹,顆粒無收,鬧起饑荒。

洞庭山寺內僧侶眾多,年荒之時,施舍人數盡少,化緣無路,經常食不果腹。

寺內有一僧人,法名辨悟,來找主持,說道:「寺內僧徒挨餓,需有四五十石米糧才能度過荒年,難道看著眾僧餓死不成?我有一辦法暫可度過難關,咱寺內有白侍郎所寫的【金剛經】真跡,是歷代佳寶,何不尋一個識古董的人家,當些口糧,度過荒年,等到來年收成好時,再作贖回來。」

主持說道:「相傳此經價值不少,唯獨守著它,就不得饑餓,把它當成米,這也是個辦法。哪裏有這閑錢的人家?」

辨悟說道:「不遠處山塘的王相國府,有個嚴都管,與我相厚,卷經他雖未必識得,但應該也曾聽過,我憑著臉面去當它幾十挑米來,應該能成。」

眾僧齊聲說道:「既然如此,事不宜遲快快過去。」

主持從廂房捧出經卷,外面用黃錦包著,揭開來看,經卷多年不曾裱飾,周邊紙沿多已卷浮了,主持說道:「如今零落了傳名古物,現將有人家收藏於它,也算是個好去處!」

辨悟帶上經包,乘船過湖來到山塘相府門前,正好撞見嚴都管站在門上,嚴都管問道:「師父何故來此?」

辨悟回答道:「有一件事特來找都管商量,寺內眾僧缺乏齋糧,無計可施,寺中祖傳【金剛經】是唐朝白侍郎真筆,價值千金,意欲將此卷當在府上,得米百石,救濟寺內生命,真是無量功德。」

嚴都管說道:「什麽稀罕東西,值此價錢,師父且與我看看再商量價錢。」

開啟經包後,看到多是零零落落的舊紙,嚴都管滿臉失落,逐葉翻閱到最後,有諸多名人官宦名字,印章蓋在上面,連相府主人也有題跋手書印章,方才喜開顏色,說道:「看來,有些價值,我家老爺的名字才肯寫在上面,就這名字也值個百十兩銀子,雖說我與師父您相識很深,要是出百十石糧食怕有些過多,要不換得五十石怎樣?」

辨悟說道:「多當多贖,少當少贖,五十石也罷,省得擔子重了,回來贖時也麻煩。」

嚴都管收了包袱,捧了進去,不一會兒,真帶來了一張五十石糧米的當票,交與辨悟,隨即叫人開倉發米,盤明下船,謝別都管,行往寺中。

且說這相國夫人,平時好善,敬奉佛家。到了年終,嚴都管送來一年簿籍到夫人處,讓其查算。夫人閑手揭開一葉看去,有一行寫著"姜字五十九號,當洞庭山某寺【金剛經】一卷,本米五十石"。

夫人道:"奇怪!是何經卷當去了許多米?"隨後叫丫鬟去取來看。不逾時取到。夫人盥水凈手後,解開包裹,看是古老紙色,雖不知來歷出處,但也知是舊人經卷。便念聲佛道:"此必是寺中祖傳之經,只為年荒當米來吃。留在此處褻瀆,心中不穩。譬如我齋送寺中僧人一年米糧,把此經還他罷了。"

夫人吩咐嚴都管道:"把五十石作齋僧之費,速喚寺中僧人,來取原經回去供養。"

嚴都管領了夫人的命,正要捎信與辨悟和尚,恰巧十九日為觀世音生日,辨悟過湖來觀音山進香,事畢後來拜會嚴都管。

都管見了道:"來得正好!我正要尋人捎信與你。你舊年所當之經,獲得了五十石糧米,我家夫人不要你取贖了,白還你原經,去替夫人供養著,故此要尋來還你。」

辨悟喜不自勝,合掌道:"阿彌陀佛!如此善心施主,使此經重回本寺,真是佛緣廣大,夫人千載流傳,連老都管也福緣不淺了。」

嚴都管連說:"好說,好說!"便去稟知夫人,請出經書,辨悟捧過經包,千恩萬謝而行。

辨悟來到埠頭登船,燒香人多,坐滿船上,有些人與辨悟認識,船中閑來說話,行至湖中央時。辨悟對眾人道:"列位不如小僧今日所遇施主,是個善心福大的。"

眾人道:"是那一家?施與師父?"

辨悟指著經包道:"即此便是大布施,是王相國夫人。"將前因說了一遍。

眾人見說一本經當了五十石米,好生不信,要與辨悟取出來看。辨悟見一夥多是些鄉村父老,便道:"此是唐朝白侍郎真筆,列位未必識認。"其中一個介面道:"師父出言太欺人!便道我們不認得?那個白侍郎,名字叫得白樂天,【千家詩】上多有他的詩,怎欺負我不曉得?我們同船過湖,也是個緣分,便請出來看看古跡。"眾人聽得,盡拍手道,一齊討取來看。

辨悟抵當眾人不住,只得解開包袱,揭開經來,那經葉不粘連的,正揭到頭一板,忽然一陣旋風,吹到經邊一掀,辨悟急忙將兩手揪住,風把一葉吹上天空。船在太湖中間,無法追尋,只好共睜著眼,仰望天空。

辨悟手按著經卷,眼見得這一紙吹的無蹤影,叫苦不叠,眾人也多呆了。風微後辨悟慢放開雙手看時,經卷只失去頭一板。辨悟道:"千年古物,誰知今日卻弄得不完全了!"忙把來疊好,將包包了,黑著臉怨悵。眾人懊悔,不敢則聲,也再沒人敢討看了。

辨悟獨自到寺裏,說了相府白還經卷緣故,全寺無不歡喜贊嘆。辨悟卻把湖中失去一葉之事瞞住不說,寺內主持及其他僧人也沒來翻看,收藏罷了。

話分兩頭。卻說河南衛輝府,有一個姓柳的官人,補任常州太守,擇日上任。家鄉有一個博學好古的山人,曾到蘇、杭遊玩過,對柳太守說道:"常州府與蘇州府接壤,那蘇州府所屬的太湖洞庭山寺中,有一希奇物。乃是唐朝白侍郎真跡手書【金剛經】。價值千金,若有個方便之處,可設法看一看。"

柳太守雖不好古董,卻是個極貪的性子,見說價值千金,牢牢記在心上。

到任之後,也曾問起常州鄉士大夫,多有曉得的,只是蘇、常兩州隔屬,無因得看,因此明知這經難取,越發上心了。

有一日,從常州江陰縣押解到一起劫盜,內中有一行腳僧,太守暗喜,取【金剛經】之計,就在此僧身上。叫來一個禁子悄悄吩咐他道:"你到監中,可與我密密叮囑這行腳僧,我當堂再審時,叫他口裏說出蘇州洞庭山某寺,是他窩贓之所,我便不加刑罰,不可泄漏!"

禁子道:"太爺吩咐,多包在小的身上。"禁子自去依言行事。

果然,次日升堂,審問這起盜犯,用了刑具,強盜各自招出贓仗窩家,唯獨行腳僧不上刑具,卻一口招道:贓在洞庭山某寺窩著,說出寺中住持名字。正投太守之心,太守大喜,取了供狀,一面行文到蘇州府捕盜廳來,要提這寺中住持,差人賫文坐守捕廳金牌,另一面差了兩個應捕,駕快艇行到太湖中洞庭山,來到寺內。

應捕問道:"那一個是住持?我們乃捕廳因常州府盜情事,牽涉出與你寺幹連,行關守提,只請打發我等起身!"

住持上前稽首道:"小僧就是,本寺並無歹人,又不曾招接甚麽遊客住宿,有何盜情幹涉?"

應捕不由分說,亮出金牌,取出麻繩便套,住持慌了手腳。只好商量收拾盤纏,去往常州分辨,另叫了辨悟,兩人坐船隨應捕一起前往常州。

事關盜情,不是閑訟,太守升堂,帶住持廳審,不問事由下發監中。住持不曾說得一句話,竟自黑碌碌地吃了監。

太守喚原差來到案前,低聲問道:"這和尚可有人同來?可有會來事的?"

原差道:"有一個徒弟,應該懂得事來"

太守道:"你悄去對那徒弟說,速回寺中去取那【金剛經】來,救你師父,便得無事;若稍遲幾日,怕就晚了。

原差對辨悟一十一五說了。辨悟道:"此乃上世之物,作這個計較,陷我師父,強來索取,如今怎麽處?"

原差道:"我老爺只為要此經,何況是你本寺有的,不送得他,他怎肯住手,卻不枉送了性命?快去與你師父商量!"

原差領辨悟到監裏,辨悟把這些話一一說了。住持道:"既是如此,快去取來送他,救我出去,終不能為門面的東西,斷送了我一個人性命?"

辨悟道:"不必說了,我取了來就是。"

辨悟星夜趕回到寺中,取了經卷,復到常州。

辨悟將經卷交與原差,原差遞了進去,太守在私衙得了寶物,開啟包時,太守對誦經本不在行,只道千金之物,必是莊嚴;但見零零落落,紙色晦黑,不盡如意。揭開細看字跡,不見首頁。

太守大笑道:"凡事不可圖慕虛名,雖是古跡,完全才好。今是不全之書,頭一板就無了,有何用?空費了許多心機。難為這個和尚坐了幾日監,豈不冤枉!"

太守因沒甚緊要的,將主持出獄,經卷發與原差,讓其歸還本主。辨悟正在心慌,收到原差送來的經卷,又見住監的住持放了出來。原差說道:"已此沒事了。"

住持不知緣故,原差道:"老爺起心要你這經,故生這風波,今見經不完全,少了頭一張,不中他意,有些懊悔,所以還了經書。"

住持謝了原差,與辨悟道:"那裏說起,遭此一場橫禍!適才聽說經上沒了頭張不全,什麽緣由?"

辨悟才把先前太湖眾人索看,大風卷去頭張,說了一遍,住持道:"此天意也!若是風不吹去首張,此經今日必然被留下,非我山門所有。如今缺了一張,後邊名跡還在,仍舊歸吾寺寶藏,此皆佛天之力。"

師徒兩人歡喜,雇了一艘客船,同回蘇州來。

過了滸墅關數裏,將到楓橋時,天色已昏黑,忽然風雨大作,不辨路徑。遠遠望去,一道火光沖天,叫船家對著亮處只管搖去。此時風雨也息了,行近一看,卻是草舍內一盞燈火明亮,聽著裏有木魚聲。船到岸邊,叫船家纜好了,辨悟獨自上去,叩門探路。

門首未關,推門而進,看見一個老者靠著桌子誦經,老者見來了個僧家,起身行禮。桌上點著油燈,照得滿屋明亮,辨悟偶然擡頭看見壁間粘著一幅字紙,吃了一驚,大叫道:"怪哉!怪哉!"

老者問道:"師父見了此紙,為何大驚小怪?"

辨悟道:"此話甚長!小舟中還有師父在內,待小僧去奉告,有話講出。

辨悟來到船上,慌張對主持道:"師父趕快起身!且有了奇事!請看一件事物。"

住持同辨悟走進門來,與主人相見。辨悟端起燈,走到壁間,指著那一幅字紙道:"師父可認認看。"

住持擡眼一看,只見一葉紙粘在墻上,紙上"金剛般若菠蘿蜜經",幾個大字奪人眼目,此乃白侍郎手書,正是在湖中飄失的經卷首葉。

主持拍手道:"好像是吾寺經上的,何緣得在此處?"

老者道:"我老漢姓姚,是此間漁人。不曾識字,靠魚蝦為生,聽說因果,自悔作孽太多,存心修行。只恨不識一字,難以念經,凡見字紙,必加愛惜,不敢作踐。前年晚間看見一道火光,忽然風飄下一物下來,落於門首。老漢忙將拾起,卻是一張字紙。因多年寶惜字紙,不敢褻瀆,將此粘在壁間,時常頂禮。後來有個道人來到此處,對我說道:'此【金剛經】首葉,若要念全經,我當教汝。' 便教老漢我誦念一遍,心中豁然開朗,竟把經中字一一認得。道人臨別時,指著此字紙道:'善守此幅,必有後果。'我老漢不敢怠慢,每日念誦。今見兩位,共相驚異。"

住持道:"適間迷路,忽見火光沖天,隨亮到此,正在怪異。才見老丈見教,得此紙時,也見火光,乃知是此紙顯靈,老丈若肯歸還,功德無量。"

老者道:"非師父等人之物,何以歸還?"

辨悟道:"好教老丈得知,此紙非凡,乃唐朝白侍郎手跡,全經卷在吾寺中,海內皆知。吾師近日被一個狠官人拿去,強逼獻出,險些喪了性命,虧得前年湖中遇風,飄去首葉,那官人嫌他不全,方得重還。正奉歸寺中供養,誰知遇著首葉在老丈處,今此紙重逢。"

老者似信非信,辨悟取出經包,解開與老者看,正是第二葉起的,對著壁上的字法紙色,絲毫無差。老者嘆異,將墻壁間揭下來,合在上面,長短闊狹正好相同。一卷經完全了,眾人歡喜,而後,老者招待師徒在家過夜。

住持私下對辨悟道:"起初我恨柳太守,如今想起來,你失去首葉,寺中無一人知道,珍藏到今。一番跋涉,遇著原紙回來,也是天意。"

辨悟道:"上天曉得柳太守起了不良之心,怕奪了全卷去,故先吹掉了一紙,今全卷重歸,仍舊還了首葉,實是此卷之靈!」

夜裏,姚老者夢見韋馱尊天菩薩來對他說道:"汝幼年作業深重,中年回首,愛惜字紙。啟開汝的天聰,守護經文,陰功無量,罪業盡消。來生在文字中受報,福祿非凡,今生且賜福壽延年,正果而終。"老者醒來,明明記得,為敬神佑,有了欲修飾經卷之意。

次日,姚老者對師徒二人說道:"老漢今見全經,很是歡喜。雖將此紙奉還,老漢不能忘情。願出錢請個裱匠,到寺中重新裝好,方為稱懷。"

實是美事,師徒二人連忙稱謝,便請下船同往敝寺隨喜一番。

老者帶了盤纏,吩咐家人在城裏接了一個高手裱匠,買了作料,一同到寺裏來。盤桓了幾日,等裱匠完工,果然裱得煥然一新。

老者與眾僧展念【金剛經】一晝夜,而後告別。今後每逢誕日或佛生日,便到寺中持念一日,歲以為常,年過八十時,在寺中沐浴坐化而終。

至今寺中寶藏經卷,聞聽猶存。

前面講述這麽多,多人同問,為何曾不敢說出寺名,吾怕會有第二個像柳太守那樣尋蹤問跡,又生出事頭來。

摘自【二刻拍案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