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少數民族——達斡爾族

2023-12-05文化

達斡爾族生活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主要從事農妝業、漁業和狩獵。

許多世紀以來,達翰爾族在開發北疆的同時,一直與外國入侵者進行著頑強的抗爭。

民族風情

人口分布

達斡爾族大約有13.2萬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北的呼倫貝爾盟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和鄂溫克族自治旗,以及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族源歷史

「達斡爾」是達斡爾族自稱,由於音譯不同,曾有過「達胡爾」「達呼爾」以及「達古爾」等不同的寫法。「達斡爾」之名最早見於元末明初。根據有關的文獻記載、傳說和達斡爾族的語言、生活習俗以及地理分布的研究,他們很可能就是遼代契丹族的後裔。17世紀中葉以前,達斡爾族的祖先生活在黑龍江中上遊的北岸。清代初年,這一地區被編為索倫部,生活在這裏的除了達斡爾人,還有鄂溫克族和鄂倫春族,他們之間在生活上有著密切的聯系。當時的達斡爾族已經開始從事農業、牧業漁業和狩獵,比其他相鄰民族先進。達斡爾人驍勇善戰,清朝時曾頑強抵禦沙俄入侵。

語言文字·文化藝術

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艾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布特哈、齊齊哈爾和新疆3種方言。由於達斡爾族長期和當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大部份人兼通漢、蒙古或維吾爾、哈薩克和鄂溫克語。

達斡爾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有女子和老年人喜歡的「罕肯拜」,也稱「哈庫麥」,意為「燃燒」。在春節期間和慶賀豐收時多見,主要反映目常的生活和勞動,如梳妝、打扮、狩獵和采集野菜,也會模仿鳥類鳴叫等。除了「罕肯拜」,還有象征山鷹飛翔的舞留動作,這是他們在長期養育鷹的勞動中創造的。

達斡爾婦女中流行一種叫「木庫連」的樂器,即口弦琴,約12厘米長,結構簡單,聲音悠揚,有的達斡爾男子也能夠彈奏,彈撥「木庫連」也是不少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達斡爾族世代相傳的還有民間美術、刺繡、剪紙民間玩具、木雕、柳編以及樺樹皮器皿等。其中,刺繡和剪紙主要是婦女們的創造,達斡爾婦女的刺繡水平很高,大多用在繡花鞋以及荷包等裝飾品上。

民間文學也深為達斡爾人所熱愛,主要有贊美英雄人物的神話傳說,廣泛流傳著一種叫「午春」的民間朗誦詩。此外,還有贊歌、諺語謎語和儀式歌等口頭文學作品。

服飾裝束

達翰爾族的婦女很能幹,自己制作各種皮衣、坎肩、手套和靴子等。男人夏天多穿布衣,外面套上長袍,頭上戴草帽,冬天戴僅耳上翹的皮帽,足踏皮靴(當地稱「奇卡米」),過去男人外出打獵時,還會穿上子皮制成的獵服;女人多穿長袍,不穿短衣,主要是藍色,冬天也穿皮靴,夏天喜歡穿白布襪子和花鞋。節慶或喜慶時,喜歡穿繡花的綢緞衣服,外面套上坎肩,精美的刺繡是婦女和兒童服裝上常見的裝飾。而老年的服飾多以深色為主,老年男子穿深色的長袍,腰間圍腰帶,多在腰帶上系火鐮盒或煙荷包。老年婦女則多在深色長袍外套上顏色素雅的坎肩,與清代的滿族風格相似,部份年老的婦女保留著滿族式的發警。

居住環境

達翰爾族村莊大多依山傍水,房景秀麗。一座座高大的「介」字形屋整齊排列。達斡爾族家家戶戶都圍著紅柳條編織的籬笆,院落整潔,馬棚和牛舍一般修築在離院子較遠的地方,保持幹凈清潔。

達翰爾族的住房多以松木或樺木,棟梁為房架,土坯或為墻,裏外抹泥,屋頂蓋房草,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窗戶多,采光好。屋內有相連的3鋪大炕,當地稱為「蔓子炕」。這種炕保溫效能好,是達幹爾族人過冬所不可缺少的。達翰爾人住房以西屋為貴,室內的南炕為上,多為長輩居住。子女們大多住東屋,睡在北炕。西炕一般供客人們使用。

達翰爾人的育嬰搖籃很有民族特色。它像一葉扁舟,懸吊在屋梁下。這種搖籃用榆木或柳木板制成,裏面襯上皮子外面用花布裝飾。嬰兒睡在裏面,用布帶系好,婦女可坐在炕上,邊幹活邊搖動纏在腳趾上的牽繩,搖籃隨之輕輕搖擺,搖籃下邊的裝飾用的魚骨頭也會隨之發出有節奏的撞擊聲,伴著嬰兒進入夢鄉。

生活習俗

達翰爾族人主要從事農業,過去以稷子米、蕎麥、大麥和蘇子為主食,如今面粉和小米也進入主食之列,而豆類食品在達幹爾族人的日常飲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除了豬、牛和雞等主要肉食外,達翰爾族人的餐桌上也常有狩獵所得的野兔、沙雞和野雞等「野味「。蔬菜則以野生蔬萊為主,尤以營養豐富的柳蒿芽最受達幹爾族人青睞。

婚俗方面,達幹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入贅婚比較普遍。達翰爾族的婚禮中,男方要迎著初升的太陽去接新娘,象征新的家庭如同旭日東升,永遠美滿。沿途碰到行人,不論認識否,都會分一份酒肉和點心。當送親的人陪護著新娘到達男家後,新郎家對要貴客格外加以關照,先敬「進門盅」進屋後又設「接風酒’,但宴席間,女方的送親人還是要故意一邊吃喝一邊偷酒杯、筷子和碗碟等藏在身上。達翰爾人認為,酒杯是為新郎新娘準備的量糧食的鬥,碗碟是盛糧食的籮筐,都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席後男方發現少了這些東西,便開始搜查,搜出便要「罰酒」。這是達翰爾族婚禮上頗有意思的部份

離婚在達翰爾族是不吉利的事情,甚至有「寫離婚書的那塊地方三年不長草」這樣的俗語。如果男方堅持離婚,要舉行離婚義式。

達幹爾族普遍實行土葬,家中有喪事要在門外立高桿掛白布,以告他人。老人去世,要由子女為其梳洗更衣。入驗時要將死者生前所用的用品一同放入棺中。安葬後辦喪者要設宴款待送葬的親友。服喪期根據與喪者的關系不同而相異,服喪期間不理發,婦女不得佩戴飾物。

宗教信仰

達幹爾族普遍信仲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常供奉河神、天神以及祖先。重要的祭祀活動通常由「雅德根」主持,早期的雅德根由女性擔任,後來漸漸出現男性擔任雅德根的情況,除了主持薩滿教的各種活動外,他們通常也不脫離日常的生產勞動。祭祀儀式上主要以雞和牛為供品。除了薩滿教外,也有少部份達幹爾人信仰藏傳佛教。

節慶活動

春節 稱為「阿涅節」,是達幹爾族最重要的節日。每逢節日來臨,人們便停止勞作,張貼年畫和對聯,準備手扒肉等各種美味佳肴,並走親訪友,開展各種娛樂活動。節慶從農歷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

黑灰節

農歷正月十六,勤勞的達翰爾人便要開始遠出行獵或進行備耕工作。這一天,達翰爾人稱之為「霍烏都如」,即「黑灰節」。清晨,家中的長者要早早起來,給每個人額上抹上一個黑點。年輕人則手塗抹油的鍋底黑灰,爭相塗抹在對方臉上,以此互相取笑逗樂。因此在這一天裏少男少女們的面孔常被抹得黑黝助的。達幹爾人認為,這種抹黑娛樂,象征著吉祥和好事不斷。

端午節

達幹爾族人稱為「額莫吾都日」。每逢節日的清晨,大人們都要帶著孩子趕在日出前用河水沐

浴,用植物上的露水擦臉,以祈求遠離疾病,保持身體健康。然後采集艾葉置於家中的門窗、家具和衣物上,據說這樣能驅除蟲害和病痛。這一天達翰爾人要吃韭菜、餡餅和餃子等

庫木勒節

「庫木勒」即柳蒿芽,是達翰爾人最喜歡的蔬菜,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裏斯達翰爾族區的達翰爾人每年五月采摘柳蒿芽的季節都要歡慶庫木勒節。是日,人們盛裝聚集,吃柳蒿芽菜,喝柳蒿芽湯開展射箭、曲棍球比賽、角力和歌舞表演等歡慶活動。

敖包會

原是達翰爾族春秋兩季的祭敖包和祈福的日子,現已發展為每年八月舉行的敖包會,但祭祀的性質已經淡化,保留了聚會的形式,增加了賽馬射箭和歌舞等文娛活動。

火球比賽

達輪爾族有在夜間進行火球比賽的愛好。火球是用樺樹上的白菌疙瘩制作的,球體中間挖空,再浸進松明等易燃物,開球時將球點燃,借助風力燃成小火球。隨著雙方隊員的激戰,火球在夜空中飛旋,劃出一道道亮線。

曲棍球

重要節日或喜慶的日子,達翰爾族要舉行曲棍球比賽,不單是青少年,連老人們也揮桿上陣。曲棍球,達翰爾語稱「貝闊」,是達翰爾族歷史悠久的傳統體育。多年來,達翰爾人集中的莫力達瓦旗已為國家輸送了不少優秀曲棍球人才,贏得了「曲棍球之鄉」的美譽。

景點導覽

莫力達瓦達幹爾族自治旗

成立於1958年的莫力達瓦達幹爾族自治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盟,這裏是達翰爾人的主要聚居地,大約有3.2萬人,自治旗下設3個達翰爾民族鄉,保留了不少本民族的風俗。

自治旗內有風景秀麗的莫力達瓦山,匯集百余種野生植物以及多種野生動物的博榮山植物園,若想了解達翰爾族的歷史和體驗地道的達翰爾族風情,達幹爾民族博物館和占地超過218萬平方米的「中國達幹爾民族園都是很好的選擇。其中達翰爾民族園內有休閑廣場、英雄紀念碑、薩滿文化陳列館和達輪爾民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