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漫談——金剛經

2023-12-05文化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菠蘿蜜經】,流傳最廣的鳩摩羅什譯本。佛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它是佛法的本體經,是本體佛、法身佛的經。

金剛經圖片

「金剛」意指金中之精堅者,能斷萬物。「般若」為大智慧。「菠蘿蜜」是到彼岸。世上一切皆因緣和合而成,並無自性。佛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僅如來的法身是無相的,而且對「佛法」也不應執著,認為「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有人說「【金剛經】讀不懂」,其實,不需要讓你懂,「懂」只是世間知識的累積,對於頓悟沒有多大用處,你不要管它是什麽意思,不要分別它,不要著相它,它的經義,古人用「不可思議」來評價,現在用邏輯不通來解釋它,所以,你只需要閱讀朗誦它,只需要直覺它所表達的意思就足夠了。

金剛經圖片

問:【金剛經】的出處?

答:【金剛經】不是釋迦摩尼佛自己撰寫出來的,是由釋迦牟尼佛親口講述的,內容主要是和弟子須菩提的對話記錄,是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後,由大弟子大迦葉尊者為上首,阿難尊者復述,500阿羅漢共同決議批準確定下來的。

問:【金剛經】告訴我們什麽?答:不要執著,離苦得樂。

「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你心還能生嗎?這就是「無生」,就是讓你不生,無生才無滅,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生妄心看到本心,就是「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問【金剛經】的中心思想是什麽?

答:破除我執和法執。

【金剛經】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破除我執和法執,站在生死無常的角度去看待萬物,用智慧的方法看待這個世界,這時內心升起的那種信念和過去就完全不同了。

「我執」,是指看到自己身體,遇到各種事時,條件反射般以自我為中心思維。例如:這是我的名字,我的工作,我的父母,我的子女等等,從而產生「我見,我愛,我癡」等等情緒。為什麽我們的內心對不同的稱呼會有不同的想法?那是因為我們在聽到稱呼後根據意識判斷,添加了自己的想法。

在處理我執時,要學會觀照。何為觀照?觀,就是看自己的內心。當只關註自己的一切時,會被束縛,就有各種各樣的繩索在困住我們。修行就是在調整自己的心態眼光,讓我們新生出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一切,這樣才能改變我們自己。

我執在突破的一剎那,就叫見道,見道就是見性,進入空性的境界。進入空性,就能進入一切。不管做什麽事情,你能進入空性,就能做好這件事。你不再是一個固定的固體,而是空性的無孔不入的狀態。考慮問題的時候就能站在他人、眾生、環境、世界、國家的角度去思考,你的個體會和眾生結合在一起,這樣的境界高度就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一滴水放在哪裏不幹涸呢,放到大海裏。

一個人要創造普世的價值,一定要和所有的眾生,甚至山河大地結合在一起。這樣設計自己的未來,創造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就會和所有的人合二為一。

破掉我執,達到空性,與世事合二為一。這就是【金剛經】給我們的啟示。

「法執」,是指認為一切為我所有。法是天道,規律。人有生老病死,事物有成住壞空。其實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各種因緣和合導致的,因此一切法是生滅的,是無常的。如果你違背了一個規律,就會被這個規律中的事情所顛覆。比如說國有國的規律,國家的存在是和人民的需求相一致的,違背了這個規律,那國也將不國。實踐萬法,無不如此。

康熙皇帝手抄本金剛經

人生是不斷轉換的過程,所有的快樂痛苦都源於你自己會不會轉換,當你用這種狀態不斷觀照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沒有什麽是你不能面對的。大家能否理解,為何有相的眾生,哪怕是具足一切相的眾生見不到佛呢?佛性,乃諸相之本源,諸相之自性,他是諸相之法身。以有形眼見無形體,故而不得一見。

我們明心見性見到的佛,是佛之法身,它無形無相,並非我們後天意識中所自行腦補添加之形。如果你在定境中見有相之佛,視之為見道,這不是見道,這是著相。當遇到這種情況,只有放下一切所見之相,不去關註,不去搭理,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幻不可得的,不因其與你說話而妄動思慮,也不因其好處與你而起喜樂情緒,到那時,卻恰當不動搖之堅固心,反而離見道不遠了。

設想一下,當我們處處以空性的狀態周遊於世間的時候,我們就成為一個不被假相所掌控和迷惑的自由人。這就是「活在當下」的本質,不被假相所迷惑,不活在過去,也不妄想於未來,永遠用當下之空性而行,當下即是見道、見性。

其實修行的最高狀態就是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心安住下來就會享受這種氛圍,它一定是破掉我執和法執後才能有的狀態。當你接受自己和周遭一切的時候,那種抗拒的心就沒有了。

佛陀雕塑圖片

問【金剛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麽?

答:「離相自悟」。

我們所有的修行都應該建立在離相的狀態中,不論去布施,去參禪打坐念佛,都要建立在離相的狀態去做,做而不執著。該做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哪怕你撿個垃圾,你已經就是在莊嚴國土,你已經就是心身清凈的狀態,前提就是要離相。事情本來是沒有大小之分,關鍵是取決你心量放在哪裏,發心放在哪裏?我們不會因為我們做了這個事情,收獲變小了而痛苦;或者說被別人講,而煩惱。因為反正都是無相的,我又不執著它,我只是做它。這時,我們的自性清凈心的就顯現,修行看似是在相上修,實際它是性上的修行,是心性本性自性上面的修行。

金剛經手抄板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