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根據「濁竅相通」理論和「治未病」思想肛腸術後患者該如何恢復?

2023-12-05健康

「濁竅相通」理論,基於【黃帝內經】,以中醫學理論體系為原則,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歸納總結而成,並於「濁竅」與五臟關系探析中提出。

「濁竅相通」理論主要包含三部份內容:其一,前後二陰同名「濁竅」,濁竅與臟腑聯系密切,同時也有其獨立的生理功能,其中前陰具有排溺之職能,後陰具有糟粕所出之職能; 其二,濁竅有經絡相連、與五臟相通,尤與腎最為密切。

即前後二陰之間以五臟、經絡為紐帶相通,且聯系密切;其三,濁竅以通為用。【金匾要略】雲「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五臟元真暢通,人體才能健康安和。濁竅只有保持通暢,才能正常發揮其生理功能。

肛腸病手術損傷後陰、盆部、骸尾部經脈,癖血阻塞,累及前陰,濁竅不通不用。因此,基於「濁拿相通」理論,肛腸病術後患者易出現排便、排尿困難。 據文獻資料報道,肛腸病術後患者尿儲留的發生率約為38%-52%。

當前西醫學臨床治療肛腸病術後排尿困難的常見方式是口服利尿藥,如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肌註新斯的明、留置導尿管導尿等 ,但是口服利尿藥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的主要適應癥是前列腺增生癥引起的排尿障礙。

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壓變化,新斯的明屬於蘇膽堿醋酶藥,套用後會使心臟抑制,血壓下降 ,支氣管、胃腸道平滑肌收縮,骨骼肌收縮,引起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痛、心動過速等不良反應,且對部份患者無效。

留置導尿管導尿容易造成尿道意外擦傷、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 ,此外,還會影響患者活動。肛腸病術後排尿困難影響著肛腸病患者術後生活,給患者帶來了痛苦。

基於此,從中醫學「治未病」角度出發,探索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治肛腸病術後患者排尿困難,減輕患者術後痛苦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治未病」是中醫學重要思想,是指在疾病未發生之前進行預防,或者套用一定的治療方法阻斷疾病的發生、發展。

中醫學很早就有「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的論述,【素問·四氣調神論】更是提到「是故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 由此可以看出,「治未病」思想在中醫學理論思想體系中的重要性。

肛腸病術後患者排尿困難發生率高,痛苦大,對於肛腸病患者術後排尿困難的防治尤為重要。 八正散是宋代醫書—【太平惠民合劑局方】中的一首方劑,其主要功效是清泄濕熱、通淋,其組方特色是疏鑿分消,三焦同治,清利與清瀉合法,兼具利尿與通便。

「濁竅相通」理論闡述

「竅」屬於中醫學藏象理論的內容,【溫疫論】有雲:「諸竅乃人身之戶墉也。邪自竅而入,未有不由竅而出。」 可以看出,古代醫家認為「竅」是臟腑與外界相聯系的門戶,臟腑透過竅與體外相通,竅有著獨立的生理功能。

【黃帝內經素問註證發微】雲:「頭有七陽竅,下有二陰竅,人身止有此九竅耳。」人有「九竅」 ,其中七竅居於上部,故稱「上竅」,宗「清陽出上竅」之意又謂之「清竅」;二竅居於下部,名為「下竅」,又宗「濁陰出下竅」之意,稱為「濁竅」,故前陰、後陰二竅有「下竅」「濁竅」之名。

歷代醫家「治未病」思想闡述

「治未病」思想是中醫學重要思想,對其論述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是故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歷代醫家對其也有闡述。張仲景【金匾要略】雲:「上工治未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並把疾病層次分開,分別是「未病」、「欲病」、「己病」。 【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雲:「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溫熱論】雲:「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對「治未病」思想中的既病防變內容進行了闡述。

「治未病」思想主要內容

治未病,狹義上是在未病之前進行防治,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 ;廣義的中醫學「治未病」思想主要包含三方面內容: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後防復。未病先防,在疾病還沒有發生之前先進行預防。

中醫學強調「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 在日常生活中人體可以透過顧護正氣的方式以抵禦外邪,這也是現代醫學常常提到的提高機體免疫力。

顧護正氣的方法有很多,如平素飲食有節、勞逸有度,合理進行體育鍛煉,順應四時節氣變化養生等等,其根本目的還是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 未病先防,防病患於未然,是「治未病」思想的基礎內容。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肛腸病術後患者尿儲留的發生率約為38%-52%,同時基於「濁竅相通」理論,肛腸病術後損傷後陰經絡, 經脈癖血阻塞,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勢必會累及前陰,出現排便、排尿困難等並行癥,應該予以一定的臨床防治措施。

既病防變,在疾病發生以後及時采取措施防止疾病進一步傳變。正如仲景【金匾要略】所雲:「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以防止疾病傳變。 既病防變的前提是了解疾病的傳變規律,掌握疾病發展過程,把握好治病時機。

既病防變是對未病先防內容的延伸。肛腸病患者術後予以八正散繼服可以有效治療患者術後排尿、排便困難,達到既病防變的目的。 愈後防復,在疾病得到控制或者痊愈後,要采取一定的治療方法防止疾病卷土重來,即防止疾病復發。

疾病發展的後期,正虛邪戀,患者氣血虧虛,需要套用一定的治療方法幫助患者補益氣血,提升正氣,糾正患者機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防止疾病的再次出現。 愈後防復是「治未病」思想內容的昇華。

綜上所述, 中醫學「治未病」思想貫穿疾病始終,在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治未病」思想內容都具有提綱掣領的作用,「治未病」思想在中醫學思想理論體系開發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治未病」的現代醫學認知及現實意義

「治未病」大致於現代預防醫學。現代預防醫學主要是透過宏觀和微觀技術手段,對影響人群健康的因素和作用規律進行研究 ,在進一步掌握人群健康和社會、自然等環境因素關系基礎上,制定一系列公共衛生防護措施,預防疾病爆發,保護人群健康,提高人群生命品質。

古代醫家對「治未病」思想闡述中提到治未病要「攝生」,而「攝生」就要做到「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這裏的「天地」與‘舊月」主要是指「環境」。這說明古代醫家對於「治未病」思想就已經從宏觀上進行了認知,即人群健康與環境相關。

現代預防醫學透過宏觀和微觀技術手段,認識到人群健康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日常生活環境息息相關,人群與環境共生。 人群只有順應自然,保護弓境,才能免於遭受疾病的災難。

2020年新冠肺炎的侵襲,不僅深刻說明了人與環境共生的重要性,更突顯了「治未病」思想、預防醫學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中醫學「治未病」思想對於當今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更具現實意義。

對排尿的認識

【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眺,水精四布,五經並列」 水飲進入胃後,在脾胃的運化作用下形成水精,水精透過肺的肅降功能。

經三焦水道下輸膀膚,在腎陽溫煦作用下透過蒸化而出,布散於臟腑、經絡、官竅,以發揮其濡潤、滋養作用 ,在此過程中其濁者經小腸的泌清別濁功能別於膀膚,經濁竅之前陰溺道排出體外。

八正散方解與現代藥理學研究

八正散,藥物組成為木通、滑石、車前子、篇蓄、大黃、瞿麥、桅子、燈芯草、甘草,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方劑。 八正散具有清熱瀉火、利水通淋之功效,是治療膀膚濕熱下註的常用方劑。

八正散用藥配伍精妙,滑石、木通為君藥,其中木通有清熱利尿,清心火,通經下乳的功效。 【本草新編】雲:「木通,逐水氣,利小便」。

現代研究證明木通具有利尿、抗菌等作用,常規服用無明顯毒副作用,滑石具有利水滲濕通淋之功 ,滑石的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但有效作用時間較短,兩藥共為君以起清熱利尿通淋之效。

瞿麥、篇蓄、車前子為臣,共助君藥以發揮清熱利尿通淋之效。 瞿麥功效主要為利尿通淋,活血通經,篇蓄主要功效為利尿通淋,殺蟲止癢,兩者均性味苦寒,共為臣助清熱通淋之效。 古代醫家對於瞿麥、篇蓄通利小便的記載也較為多見。

如【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瞿麥「主關格諸癮結,小便不通。」 【本草綱目】中記載篇蓄「治霍亂,黃疾,利小便。」【本草匯言】中同樣記載篇蓄為「利濕熱,通小便之藥」。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瞿麥穗的作用較莖強,具有利尿作用,除此之外,瞿麥能對桿菌和葡萄球菌產生一定抑制作用。 主要成分為篇蓄,是篇蓄利尿作用的主要物質基礎。篇蓄常常被套用於泌尿系統疾病、腸道系統等疾病的臨床治療。

車前子有利水滲濕通淋之功,車前子的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具有顯著利尿和抗炎作用, 桅子、大黃均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不同的是桅子清瀉三焦之火,大黃攻下,清泄腑熱通便,使濕熱從大便而去,兩者共用為佐藥,增強整方清熱之力。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桅子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大黃中含有大黃酸、大黃酚、大黃素等成分,而大黃酸、大黃素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燈芯草、甘草為使,其中燈芯草用以清心火利小便,甘草起調和諸藥的作用。

【景嶽全書】雲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 同樣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表明甘草中的有效成分有利尿、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多種作用。八正散遣方之精在於其疏利下焦而不專於治下,三焦同治;清利與清瀉合法。

整方以清利膀眺濕熱為重,同時兼具清肺肅上源,降心火利小腸,瀉濕熱走大腸,有「疏鑿分消」之巧。 「整體觀念」和「治未病」是中醫學的兩大重要思想。

「濁竅相通」理論以中醫整體觀念為指導,根植於中醫基礎理論, 認為前後二陰為人體之濁竅,濁竅之間有經絡相連,與五臟相通,且以腎最為相通密切,濁竅以通為用。

基於「濁竅相通」理論和中醫學「治未病」思想,透過對比分析套用八正散防治肛腸病術後患者排尿困難的臨床療效 ,得出結論:肛腸病術後損傷後陰,累及前陰,容易出現排便、排尿困難的並行癥,臨床診療中應該予以重視。

八正散術前術後套用於肛腸病手術患者,可以縮短患者術後首次排尿、首次排便時間,改善患者術後排尿狀況和小腹癥狀,減小患者術後利尿藥的進一步使用率,降低患者術後尿儲留發生率,對於肛腸病患者術後排便、排尿困難的防治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