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關節還能「反著裝」?肩膀隱藏巨大腫瘤,廣東醫生新方法解難題

2024-03-09健康

肩膀疼痛可能隱藏著腫瘤?

報廢的關節還有辦法治好?

……

廣衛君從廣東省人民醫院獲悉,近期,該院骨腫瘤科接診了一位基本喪失了肩關節活動功能的骨巨細胞瘤患者。醫生團隊為其成功開展「肱骨近端腫瘤切除+內固定拆除+病竈微波消融+腫瘤型反式肩關節置換術」,幫助其恢復關節功能。

▲左肱骨骨巨細胞瘤術後復發形成巨大腫物侵犯周圍軟組織,肩關節活動受限

此新方法是該院骨腫瘤科開展的首例腫瘤型反向肩關節置換術,結合微波治療技術的優勢,旨在將腫瘤完整切除並最大程度降低腫瘤復發率。

腫瘤復發致活動困難

來自廣東湛江的郭先生今年40歲,兩年前因左上肢隱痛在當地醫院進行了骨腫瘤刮除植鋼板螺釘內固定術,術後病理提示為骨巨細胞瘤並動脈瘤樣骨囊腫。

一個多月前,郭先生無明顯誘因下出現持續性的左上肢劇烈疼痛,且嚴重到基本喪失了肩關節的活動功能,無法完成簡單的穿衣、拾物等日常行為。檢查提示腫瘤復發並局部病理性骨折,為尋求更好的手術方案,郭先生來到了廣東省人民醫院就診。

就診後,該院骨腫瘤科主任張余發現郭先生的左肱骨頭及左肱骨近端大部份已被腫瘤破壞,腫瘤形成軟組織腫塊壓迫周圍軟組織、神經血管束及原固定鋼板、螺釘。

透過對病竈進行3D重建,明確了腫瘤的累及範圍有11.5公分,穿刺結果顯示,為骨巨細胞瘤並動脈瘤樣骨囊腫改變。「在術前規劃上,3D重建技術對義肢設計、手術方案設計、明確腫瘤切除範圍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張余表示。

▲3D打印術前規劃明確病竈累及範圍

經過全科細致的討論,張余團隊決定為患者施行肱骨近端腫瘤切除+內固定拆除+病竈微波消融+腫瘤型反式肩關節置換術。

新方法拯救「報廢」肩關節

張余表示,由於郭先生已接受過一次手術治療,原手術部位存在組織粘連、解剖層次破壞、腫瘤間室破壞和內固定再次失效等可能風險。同時,因腫瘤範圍較大,手術過程中失真傷一些重要血管和神經的風險。

手術中,醫生團隊首先對腫瘤進行完整暴露及切除,於腫瘤外完整切除了左肱骨近端的腫瘤段;其次,使用微波消融滅活殘余的肱骨髓腔,進一步減少腫瘤復發的可能性;緊接著根據切除瘤段的長度,安裝了適合長度的組配式腫瘤型反式人工肩關節。

據介紹,傳統的手術方法很難將病竈切除幹凈,腫瘤復發率約為12%。而利用 微波消融技術 處理殘留的病竈,能夠讓復發率降到5%以下。此外,為了完整切除腫瘤,手術切除了肩袖。在沒有肩袖的情況下如何最大程度地恢復患者肩關節功能?張余團隊考慮到了用 反肩關節置換術

▲術後復查反肩關節義肢位置良好,積極進行術後康復

反肩關節置換術是指肩關節義肢的球形關節面位於肩胛骨關節盂側,盂杯位於肱骨近端的半限制性人工全肩關節置換。正常人體肩關節頭在下,盂在上,而反式人工肩關節頭在上,盂在下。

由於可操作空間很小、補量非常少,義肢重建只有一次機會。歷經4小時,手術順利完成。郭先生恢復了肩關節的外展、屈曲功能,最終康復出院。

「傳統的肩關節重建方法容易脫位導致手無法擡起,而反肩關節置換術將義肢‘反著裝’,使肩關節旋轉中心內移、下降,從而增加了三角肌的力臂。」張余介紹,反肩關節的使用時間大概為20年左右,該方法具有康復效果好、術後並行癥少的優點,且在治療費用上與傳統手術方式無明顯差異。

身體出現這些異常需警惕

張余介紹,科室每年接診骨巨細胞瘤患者約有40例,其中大多為30多歲的青壯年。「骨巨細胞瘤在亞洲人特別是中國人中較為常見,該腫瘤復發率較高,約為30%-70%,且手術較復雜,其中約有2%的患者會出現肺轉移。」

骨巨細胞瘤是一種介於良性和惡性之間的交界性腫瘤,致病原因尚不明確,因此暫時還沒有預防的手段,重要的是早發現、早治療。他提醒,當身體出現以下情況需警惕——

持續性的疼痛或者是夜間呼吸疼痛。一般引起疼痛會有明確的誘因,如勞損、拉傷、外傷等,當無明顯誘因下出現持續性的疼痛要小心。

病理性骨折,進而出現活動功能障礙等癥狀。

骨骼變形、局部出現腫脹,少部份患者會出現包塊。

「骨巨細胞瘤最常見的發生部位是膝關節周圍。當出現以上癥狀應主動到醫院就診,可以選擇拍X光片或磁共振檢查。」張余說。

記者 | 張芷瑩

編輯 | 楊羽 責編 | 張秀麗

通訊員 | 郝黎 張藍溪 張誠斌 黃文漢

廣東衛生線上全媒體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