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淋巴瘤的「威名」不小。該病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因除毛發之外全身到處可以長,對診斷造成不小的挑戰,多學科會診可以助力淋巴瘤的早診早治,創新療法則為淋巴瘤患者帶來治愈的希望。4月15日-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新京報記者專訪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主任醫師楊申渺,從淋巴瘤的發病原因、早期疾病訊號、早篩計畫、創新療法、長期疾病管理等多個角度,揭開淋巴瘤的面紗。
【談疾病】起源於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
這是一種什麽樣的疾病?
楊申渺: 淋巴瘤是起源於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一棵小樹,從根一直長上來,長出很多枝杈,逐漸長成非常大的樹冠,這相當於造血系統的工作狀態。在骨髓裏,它是幹細胞,後面向一定方向分化就是大枝杈,可能向髓系細胞分化,生成髓系來源的顆粒球、紅血球、血小板等;另外一個大枝杈長成淋巴細胞,會分化成B細胞、T細胞、NK細胞。
淋巴瘤是在已經分化完之後的成熟淋巴細胞發生的腫瘤,相當於在最外層枝杈發生腫瘤化。也就是說,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惡性程度不一樣,急性白血病位置靠近根上,越靠近根部生了病,對整體造血的影響越大;絕大多數淋巴瘤是樹冠最外面的已經分化為成熟的特異性功能的細胞發生腫瘤化,對病人的造血影響沒有急性白血病那麽巨大。
原因有哪些?分型有哪些?
楊申渺: 關於淋巴瘤的原因,大家首先可能想到環境因素,是不是因為生活節奏比較快,熬夜、加班、裝修問題等。這樣的流行病學研究已經做過很多,環境因素對於淋巴瘤發生的影響實際上比較小,更重要的可能是整體遺傳學背景。
淋巴瘤亞型眾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的亞型有80多種,在不同版本的診斷標準裏,有時候幾種型別會合並成一種,有時候一種亞型被獨立出來。基於淋巴瘤的生物特點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侵襲性淋巴瘤,惡性程度較高,腫瘤生長較快,癥狀出現較早,如果控制不好可以造成器官功能損傷,可能會直接威脅生命。另一類是惰性淋巴瘤,發展得特別慢,很長時間也不會出現癥狀,很多是常規體檢或因為其他原因檢查身體,才發現自己得了腫瘤。
【談早篩】最常見癥狀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
淋巴瘤早期訊號有哪些?
楊申渺: 淋巴瘤和實體瘤不太一樣,除毛發不長,全身都可以長淋巴瘤,最常見的癥狀是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反過來說,淋巴結腫大不一定是淋巴瘤。淋巴結腫大的原因有很多,除淋巴瘤,也可能是其他實體腫瘤累及,也有可能是良性病變,比如感染、細菌或者新冠、流感病毒等,可能會發生淋巴結炎,這種情況淋巴結腫大往往會伴有疼痛。而淋巴瘤的淋巴結腫大往往是無痛性的,不經治療會持續增大。
老年人得腫瘤的風險會有所增加,淋巴瘤也是這樣。侵襲性淋巴瘤中位診斷年齡約為60歲;惰性淋巴瘤的中位年齡可以在65歲以上;在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例如歐美國家,一些惰性淋巴瘤中位診斷甚至可以高達75歲。越是年齡比較大的人越應該註意,發現無痛性淋巴結腫大應及早就醫。
哪些檢查能篩出淋巴瘤?
楊申渺: 體檢計畫一般都包含血常規,終末分化淋巴細胞如果出現腫瘤化,增殖不受限制,會看到血常規結果裏白血球中的淋巴細胞增殖明顯,總數會升高。如果淋巴細胞增殖嚴重,爭奪了骨髓中的造血原料,出現正常造血困難,可以發生貧血、血小板減少。有時候淋巴瘤細胞可以釋放一些細胞因子抑制造血,或者促進骨髓纖維化導致正常造血組織遺失等,也可以導致血細胞減少。另外還有脾臟腫大,或淋巴瘤細胞分泌了自身抗體,導致血細胞被破壞,也可以是血細胞減少的原因。看到這樣的情況,醫生往往會建議做更深入的檢查,如骨髓檢查,進行鑒別診斷。
關於淋巴結腫大的情況,透過一般體檢也容易發現,如醫生會用手觸摸淺表淋巴結,如果想更精準,普通的B超便能達成,做一般的CT檢查也能夠看到器官結構是否發生改變,哪裏有增大的淋巴結。
如何才能減少誤診發生?
楊申渺: 淋巴瘤沒有特異性癥狀,患者可能去很多科室看病,最終到血液科才確診。我曾遇到過歷經兩年都沒拿到診斷的病人,確診前一直在切各種可疑病竈,做各種穿刺,但沒有成功達成診斷。盡管淋巴瘤診斷困難,耽誤病情的情況卻越來越少,以往從有癥狀到診斷,中位時間可以達半年,在全社會和充分醫療重視下,當前可以減少到三個月甚至更短時間。多學科會診(MDT)的出現,可以讓病人更早獲得診斷和治療,尤其對於侵襲性淋巴瘤病人的診療而言,是巨大利好的一個變化。
【談治療】創新療法讓淋巴瘤治愈成為可能
哪幾個型別比較難治?
楊申渺: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最常見,我以此為例,約2/3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病人能夠在一線治療裏達成治愈。另外1/3的病人,生存就會受到非常大的挑戰,有些病人一開始治療就沒有反應(即難治),還有些病人一開始有治療反應,之後很快喪失(即復發),這些病人以前只能靠選擇化療作為二線挽救性治療。隨著新藥的不斷研發上市,我們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解決方案,更多病人獲得生存機會。
不管是哪一個型別的淋巴瘤,都存在未被滿足的患者需求,這也是科學家努力探索的根本原因。只要有未達成的目標,有需求,醫生和科學家就一直努力想辦法,去穩定病情,追求疾病控制。以前,我們更多的是在等待,而現在更多是在推動新的治療方法出現和驗證。越是高危病人,越應該得到整體學術界、整個社會的關註和支持。
近年有哪些創新性療法?
楊申渺: 淋巴瘤治療領域的第一個裏程碑是免疫化療的出現。2000年以後我們來到免疫化療時代,利妥昔單抗的出現覆寫了所有成熟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長期預後。第二個裏程碑是BTK抑制劑為代表的分子靶向藥物的出現,開啟淋巴瘤治療去化療的新征程。目前,國內已經上市幾款BTK抑制劑,中國老百姓是非常幸運的,可以自由選擇高效、低毒、便宜的治療。第三個裏程碑是免疫治療的出現。免疫治療是指透過啟用人體免疫系統去辨識並消滅腫瘤細胞,與以往針對腫瘤細胞的治療相比,是一條完全不同的思路,雙特異性單抗、CAR-T細胞治療等,都是當前頗受關註的免疫治療方法。以上也是對淋巴瘤治療的主要研發方向。
作為淋巴瘤醫生,我期盼患者獲得治愈,盡管對惰性淋巴瘤病友來說治愈可能不是特別重要,有品質的生存是關鍵。
怎樣做好疾病自我管理?
楊申渺: 侵襲性淋巴瘤具有可治愈性,2/3的病人透過一線治療可以治愈,這些患者在整個化療期間要註意安全衛生,有效減少感染風險,關註化療後的各種毒副作用,和醫生有充分的溝通,以保證治療安全有效。
對於不可治愈的、長期觀察的惰性淋巴瘤病人,一方面不要過於悲觀,惰性淋巴瘤可能診斷了長期不需要治療;另一方面要堅持定期隨訪,尋找最佳治療時機,啟動治療的病人需要長期觀察和管理安全性問題。我建議病人如果沒有特殊不適,可以三個月做一次血常規,看看肝脾淋巴結腫大情況,一旦發現疾病出現進展證據,我們就會討論下一步診療。惰性淋巴瘤病人在長期治療過程中,還需要關註藥物交互作用,如果因不良事件導致藥物減量或治療終止,可能影響患者獲益。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