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加味槐花散治療濕熱下註型混合痔術後並行癥的療效如何?

2023-12-08健康

近年來,男女老幼超過59%有痔病之虞,其中87%為痔病患者。痔病本身的危害、臨床癥狀等,迫使患者解決其病患的必然性。

日常生活中痔病患者的首要需求為減輕、消除痔病帶來的臨床癥狀, 降低其對生活、工作的影響。當前針對混合痔主要透過藥物治療、器械治療和手術治療等手段, 考慮就診患者往往病史較長、病程反復。

多采取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釘合術聯合外痔切除術, 該術式在對痔核切除、改善粘膜脫垂的同時,還能保留一定程度的直腸黏膜橋和肛墊組織 ,且處理了遺留的外痔問題。

介於肛門直腸生理結構特性,術後易並行疼痛、水腫、出血及傷口愈合不良等情況,極大影響痔術後患者身心健康。 祖國醫學歷史悠久,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繼承與發展,藥物毒副作用小,資源豐富,協同配伍多樣性等優勢愈發顯著

因而套用中醫整體觀思想, 辨證論治,合理運用中醫藥,調節機體平衡,對治療混合痔術後並行癥,促進術後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研究在微創技術基礎上,聯合加味槐花散口服治療,標本同治,內外並舉,以期達到由內而外調理提高患者術後生活品質。 加味槐花散是導師根據中醫辨證論治,透過長期臨床運用、觀察,結合多年臨床經驗總結而成的, 同時選用仙鶴草等福建省的道地藥材。

因地制宜,辨證施治,講究平衡機理,祖國醫學與現代醫學相結合, 臨床上治療濕熱下註型混合痔術後並行癥療效明確。

本課題透過觀察治療組與對照組對於痔術後並行癥的治療情況, 進行分級量化評分,統計分析。為證明加味槐花散治療濕熱下註型混合痔術後並行癥提供臨床觀察數據。 現總結報告如下。

關於痔的認識由來已久, 追溯到夏商時期就有痔的記載。西周時期【山海經】中:「南流註於海,……可以已痔。」 首次確切提出痔的病名。

祖國醫學講求整體觀念,認為飲食不節,則易發為痔,2000多年前就載有「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一言闡述該病因病機 。【黃帝內經】進一步認為飲食不節、血管松弛、腹瀉是痔病的來源。 【見聞錄】中明確指出痔病的發生發展來源於濕熱瘀阻,氣血凝滯肛門。

早在秦漢時期【五十二病方】描述了痔病的發生癥狀,並有痔病的分類與結紮術式。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五痔病名及21種治痔瘺藥物。

晉【針灸甲乙經】提出針灸療法,臨床成效頗豐。 隋唐【諸病源侯論】詳載牡、牝、脈、血、腸五痔,對痔認識更深後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氣痔、酒痔,分為七痔, 並記錄其名稱及癥候。

【千金翼方】記載使用動物臟器治療的方法, 增加了外痔、燥濕痔定義,此時痔病共分為九痔,豐富了治療痔病的方案及痔病的分類。

比西方醫學早1000多年前,【外台秘要】已提出科學地按部位將痔劃分為當時意義上的內痔、外痔。 宋代【太平聖惠方】專章討論了痔病的治療轉歸等,首創枯痔釘療法。明【秘傳外科方】總結詳載諸代治痔藥物與方劑,分為二十四種痔病。

【外科啟玄】提出生活、飲食失當是痔病的重要誘發因素。 到了清代,【外科大成】、【醫宗金鑒】中更加系統且詳細的論述了痔病的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

外感邪氣,入侵機體,內生熱毒,肛門處濕熱蘊結而誘發痔。 「夫痔者乃素積濕熱」,痔術後有形之邪已去,但去時尚短,濕熱邪氣形成已久故依然存在,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術後患者虛損之時,耗氣傷血,外邪極易入侵尚虛機體。

隨著時間推移, 歷代醫家不斷總結對痔的認識,發展治痔之法,為認識、治療痔病提供新的思路,為深入探索痔病奠定堅實基礎。

中醫學透過辨證論治,認為飲食不節,濕熱聚集下註肛門為痔病的主要來源, 透過臨床辯證可得「風、熱、燥、濕」為源,所謂「痔者,皆因臟腑本虛, 外傷風濕,內蘊熱毒結聚肛門宿滯不散,而沖突為痔也。」

加之痔術後開放性創面,易受外界風濕燥熱的侵襲,糞便染毒,以致濕熱搏結於肛門。 血脈受濕熱之邪浸淫,濕熱重濁趨下阻於肛門,局部水腫加重。

謂「血不利則為水」;濕熱郁結日久化燥,燥熱則傷津耗氣,無以下潤大腸, 無水行舟,大便燥結難解;燥熱郁血,熱結不散,血脈充溢妄行,攻壅大腸則便時出血。 結合地理因素,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為多濕多熱之地,手術切除有形病竈,而濕熱之無形之邪仍存。

中醫學認為痔病患者或因勞累久坐,肛門部血脈不通所致。 痔瘡手術本身具有創傷性,人體局部形體氣血平衡、肛門直腸周圍血脈執行均被打破,耗傷正氣。

局部氣血損傷, 執行不暢,經絡阻滯,無法營養肌膚,即為"不通"和「不榮」;【外科正宗】中:「金瘡乃刀刃所傷,或有磁鋒割損。」 【陰陽應象大論】記載:「氣傷痛,形傷腫。"氣不利,凝滯則痛;血有形,郁而不去則腫。

為腫為痛」。所謂「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疲。 」手術即「金瘡」所傷經絡,氣血不行,瘀滯則疼痛、水腫,術後肛門局部脈道破損,血行於脈外,離經之血不載氣, 氣失則固攝無力。

導致出血加重; 氣虛則無法推動氣血正常執行,瘀滯於脈中,加劇局部疼痛,故腫痛並見。經絡損傷,氣血無法營養肌腠,新肉不生或生而緩慢, 肌肉損傷,機體失養,故痔術後創面愈合緩慢。

中醫藥治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中藥組方靈活,毒副作用小,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整體觀出發,能夠扶正祛邪,更優的解決或緩解患者不適。

分析上述病因病機,可知濕熱下註型混合痔術後並行癥是內外因素相互為病、相合而成。辨其癥, 論其治,「濕熱」貫穿整個病程中,術後金仞損傷所致「血瘀」,故以「清熱、利濕、祛瘀」為治則。

環境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影響頗重, 南方地區凸顯了多濕多熱的地理特性,利用當地道地藥材達到清熱利濕之功,使濕熱去之徹底;

考慮此時「瘀」作為一種機體本身對於手術創傷的止血反應,故不可見瘀消瘀,應以止血為第一要法,達到止血化瘀之功。 簡而概之,治療濕熱下註型混合痔術後並行癥,遵循「清熱利濕、止血化瘀」,內外兼之,功效顯著。

加味槐花散是由槐花散加減化裁而來, 其原方組成為:槐花、柏葉、荊芥、枳殼。古人用其治療以出血、腫痛為主的痔病取得較好療效。

加味槐花散是根據多年經驗,當地地域特點,去破氣之枳殼,加予黃芩、黃柏、地榆、仙鶴草,組成清熱利濕、收斂止血、消腫化瘀止痛之方劑。 其中黃芩、槐花共為君藥,地榆、側柏葉、黃柏、仙鶴草等諸藥為臣,增強君藥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功,荊芥辛散疏風為佐。

黃芩:苦,寒,歸肺、脾、胃、肝、膽、大腸和膀胱經,清熱燥濕,涼血解毒功效顯著。 【神農本草經】中載「味苦平。主諸熱……生川谷。」

黃芩具廣泛藥理作用, 經研究證實其有抗炎抗變態反應,能夠調節炎癥通路、幹預炎癥發生發展。 由黃芩根部份離提取的黃酮類化合物黃芩苷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抑制腫瘤生長等藥理活性。

實驗表明金黃色葡萄球菌、 肺炎鏈球菌、綠膿桿菌對黃芩敏感,並具有解熱、調節血糖及血脂、降壓及利尿、和膽解痙、鎮靜等作用。

透過研究脂多糖刺激仔豬後血液中含有的各種炎性因子含量, 表明黃芩可透過靶向作用,有效抑制血清中炎性因子分泌,從而發揮良好的抗菌抗炎作用。

槐花:苦,微寒,歸肝、大腸經,可涼血止血,治療痔血、便血效果頗豐。【本草圖經】:「槐,今處處有之……今醫家用槐者最多。 」現代藥理實驗究顯示槐花中含有蘆丁,山柰酚-3-O-蕓香糖苷及槲皮素3種黃酮類成分。

槐花中蘆丁、槲皮素等明顯抑制發炎過程,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對毛細血管影響極大, 能夠保持其正常的抵抗力,減少通透性,對炎癥、水腫、潰瘍、病毒等均有良性影響。

研究發現槐花含有的皂苷類、黃酮類、多醣類、脂肪酸類等成分, 不同成分分別作用下具有抗氧化、止血、降糖、降壓、增強免疫力及抗腫瘤等作用。

地榆:苦、酸、澀,微寒。酸收涼血,解毒斂瘡之功見長。 【綱目】:「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癥。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 」地榆透過降低血管通透性以達到收斂止血之功。

「諸瘡痛者加地榆」,清熱安血的地榆作用於創面, 透過抑菌,降低炎癥發生能減輕疼痛。具有抗炎、抗菌、止血、促進傷口愈合功效。

研究地榆及地榆炭,發現其對小鼠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時間具有良性影響。 研究地榆中提取的沒食子酸、沒食子酸甲酯、兒茶素、鞣花酸對致齲菌(變形鏈球菌、黏性放線菌、嗜酸乳桿菌)的抑菌活性。

其有較強的抑菌活性,並能夠增強細菌細胞膜的通透性。 側柏葉:苦、澀、寒,歸肺、肝、脾經。【本草經疏】:「側柏葉,味苦而微溫,義應並於微寒,故得主諸血崩中赤白。

惟生肌去濕痹,乃其獨擅之長也。」 唐潔透過建立刺激細胞和誘導細胞構建炎癥模型,加入側柏葉萃取物,證實側柏葉具有修復酶活力功效,同時降低、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 透過小鼠實驗測定出血時間及透過兔毛細血管進行凝血測定。

使用後小鼠出血時間及兔凝血時間均縮短,顯示側柏葉煎劑有一定止血作用。 實驗中側柏葉煎劑表達出鎮靜、抗菌作用。 對迴圈系統,如血壓可輕度下降,輕度擴張血管的功效。

分別對側柏各部位入藥,證實側柏葉為傳統治血良藥。經 炒炭炮製而成側柏炭後寒涼之性趨於平胡,更勝於收澀止血,為涼血止血之要藥。

黃柏:性寒味苦,歸腎、膀胱經,清熱燥濕、解毒療瘡及瀉火除蒸。黃柏抗菌消炎作用明顯, 透過實驗表明黃柏水煎劑能夠保護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小鼠,能夠破壞細胞氧化損傷活性及細胞膜完整性, 抑制細菌的能量代謝,降低其致死率。

黃柏酮能降低炎性因子的轉譯和轉錄水平,減少巨噬細胞生成、單核球滲出。 黃柏含有多種生物堿中,小檗堿含量最高,其除理降低血壓、血糖等作用外。

可透過生物堿的聯合作用,提高乙酰膽堿酯酶的抑制作用、發揮更明顯的消炎作用。透過研究,證實川黃柏能夠分離出多種脂肪酸, 該物質作用於人體,具備提供所需能量給物質代謝、並能促使血液迴圈改善的功效。

荊芥:辛、微溫,歸肺、肝經。 【綱目】:「荊芥,入足厥陰經氣分,……故風病、血病、瘡病為要藥。 」荊芥解熱鎮痛之功見長,透過發熱家兔實驗對比,可得乙醇浸劑

解熱作用微弱,而荊芥煎劑降溫鎮痛功效明確。 荊芥中含有多種鎮痛成分,如d-薄荷酮、3-甲基環己酮等,且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活性。

發現藏荊芥醇提物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含有大量鎮痛因子, 明顯抑制耳廓腫脹,降低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扭體次數,延長熱板小鼠的痛閾值的作用。 荊芥揮發油成分能夠有效抑制磷酸二酯酶、調節鈣離子通道,發揮松弛肌肉,解除肌緊張作用。

:味苦澀、性平,屬肺肝脾經,止血、止痢、殺蟲見長。 在【滇南本草】中別名脫力草,作為止血劑追溯臨床套用,有數十年歷史之久,此外還具備促進凝血之效。

抗菌、抗炎、抗病毒之功。 構建大鼠皮膚燙傷、損傷模型,研究仙鶴草的止血、抑菌作用,將新鮮仙鶴草添加溶菌酶和仙鶴草凍幹粉末對兩種模型進行止血試驗, 同時觀察仙鶴草對大腸桿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桿菌的抑菌效果。

結果表明:延長仙鶴草儲存時間可透過添加溶菌酶;仙鶴草鮮葉中存在收斂止血的有效活性成分;萃取物可抑制常見致病菌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