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PDAU】【手法治療】緩解肌筋膜疼痛的科學機制

2024-01-04健康

設想一下:如果你的眼睛看不到東西、耳朵聽不到聲音、鼻子聞不到氣味、舌頭嘗不出味道,你還能感知到外界環境嗎?

這個時候便只能透過「內感受」去感知身體,有些朋友會問:什麽是內感受?

我們先來說說外感受:一般指透過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和聽覺來感知身體外部的世界;內感受是與其截然不同的的方式。

內感受直接來自身體的內部結構,也就是說人體內有專門的感受受體,可以將資訊從器官系統發送到大腦, 對於環境、情緒和身體狀態的作出感知和反應

由此可見, 內感受與生理和情緒健康密切相關,能夠幫助我們維持身體內部的平衡

例如感受到異常的溫度、觸摸感受到壓力、身體不適、肌肉緊張僵硬無力的感覺、口渴/饑餓的感覺、精神緊繃/心跳加速的感覺、興奮喜悅感……

那麽上述 內感受的來源 在哪裏呢?今天的文章將會解答這個問題。

筋膜的內感受器

筋膜系統是人體內連線各個組織和器官的重要結構, 具有非常精細、廣泛、多樣的神經支配 ,這些神經記憶體在大量的內感覺感受器,對內感受的調節起著重要作用。

其中與肌筋膜相關的內感受器主要存在於:

1. 與肌肉密切相關的結締組織內部或附近 ,有本體感覺髓鞘末梢;

2. 與骨膜接觸的地方 (如肌內膜和肌周膜),這裏有自由的、無髓鞘的、非常細小的神經末梢。

從受體總數來看,筋膜是受體數量最多的感覺器官;這些受體參與本體感覺、傷害感覺和內感覺功能。

下面我們將說明內感受的傳導通路及其影響。

內感受傳導通路

體內所有內感受傳入纖維中,80%與遊離神經末梢有關,其中90%是慢傳導的C纖維。

這些神經纖維受到刺激

小直徑的初級傳入α-δ纖維、傳入纖維C

攜帶全身相關訊號

包括內臟的機械、熱、化學、代謝和各種激素狀態在內的相關訊號

丘腦皮質通路

扣帶皮層和島葉皮層

部份有影響力的理論認為,情緒感覺狀態源於身體內部的生理變化。內感受就被用來描述 身體內部訊號的傳入訊號傳導、中樞處理以及神經和心理表征

內感受和恐懼、焦慮

臨床中往往會遇到很多由於身體不適和功能受限,導致出現恐懼和焦慮情緒的患者,這兩種情緒的通路機制僅部份重疊:

恐懼刺激通常為感覺性 ,例如觸覺表現:毛骨悚然、雞皮疙瘩,因此透過丘腦、初級和聯想感覺皮層進行處理;

而焦慮的觸發因素很難定位到特定的感覺輸入結構,有研究顯示 焦慮的傳導通路可能是透過內感受,與來自身體的感覺資訊相關 ,例如:身體不適、肌肉緊張僵硬、肢體無力……均向上傳入至中樞神經系統進行處理。

由此可見, 造成恐懼和焦慮的感覺輸入來源於我們身體龐大的筋膜系統中的內感受器紊亂

筋膜系統疾病與恐懼焦慮

日常運動和活動中,肌筋膜系統「紊亂」會造成姿勢改變,姿勢變化會影響人的情緒狀態。

例如生病時身體無力會讓人不由得處於蜷縮狀態,這種蜷縮狀態會讓人更悲傷難受。

研究表明,慢性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人群:處理內感覺輸入訊號的恐懼與焦慮傳導通路更活躍、大腦皮質興奮性更強。

這證實了臨床中慢性疼痛人群容易存在過度焦慮、視恐懼為災難的特點。

這種情況下, 中樞神經系統中,傷害感受神經元對正常或潛意識傳入的資訊反應能力有所增加 ,我們將這種狀態稱為 神經敏化

神經敏化

神經敏化可以分為:中樞敏化和外周敏化,接下來我們將做詳細解釋。

中樞敏化 涉及中樞神經系統的變化,是一種與疼痛和情緒相關的神經系統過度興奮的狀態:

當身體受到傷害或者持續性疼痛刺激時,神經元興奮性增加,這種變化會導致 大腦和脊髓中的神經元對疼痛刺激的反應更敏感

即使是輕微刺激也可能引起強烈的疼痛感覺,同時疼痛持續時間可能延長。這種現象被認為是慢性疼痛癥狀的重要機制之一。

外周敏化 是在局部組織中出現的現象:

涉及多種感覺性受體活動的改變,這會導致非傷害性刺激引起痛覺過敏狀態、傷害性刺激引起過度的疼痛感覺。

敏化過程是可逆且可以被調節的。

正常情況下組織修復發生時,傷害感受刺激停止,敏化現象會自發恢復。

然而有時這種疼痛感覺會持續很久,且超出外部刺激的範圍,這時候就會影響到我們的大腦,從而感覺更加疼痛或不適。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與神經敏化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疼痛超敏反應理論上可以分為兩種主要機制:

  • 「自下而上的機制」: 由深層外周組織變化開始並持續發展;
  • 「自上而下的機制」: 源自大腦中的壓力和疼痛調節系統。
  • 這兩種機制都可能導致背角傷害性神經元、皮質脊髓束和皮質結構的上行傷害性神經元興奮性發生變化,從而引發敏化反應。

    這時,對於肌筋膜疼痛的治療,不同從業者會采用不同的技術來處理。

    手法治療與肌筋膜疼痛

    手法治療對筋膜系統進行梳理,可以幫助恢復身體平衡、促進正向健康的情緒。接下來我們分別概括中醫按摩師、整骨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的不同操作手法。

  • 中醫按摩師: 直接或間接進行筋膜手法處理;
  • 整骨治療師: 調整關節位置、釋放鄰近筋膜組織;
  • 運動治療師: 不同的拉伸、肌肉強化訓練。
  • 這些治療技術背後的根本機制是:

    處理後使得內感受器引發筋膜結構變化、增加局部血流和細胞外基質水合作用

    交感神經傳出反應,「警告」大腦島葉目前骨骼肌所承受的張力負荷

    大腦做出正確的肌肉筋膜張力調整

    手法治療的重點是治療師的雙手接觸到患者身體後,患者 內感受器增加輸入訊號 ,這種增加內感覺的訊號包括:輕觸覺、振動覺、位置覺、皮膚辨別覺。

    不過很少有治療者能意識到:進行手法治療中,使用不同的方式來提高患者的內感受能力,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情緒會起到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 內感受、中樞敏化、手法處理和情緒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

    那麽臨床上 如何判斷患者內感受能力存在的問題 呢——可以透過 數心跳的方式 快速判斷:

    患者在放松狀態下進行測試:

    1.令患者透過自我感覺來預測自己1分鐘的心跳次數;

    2.檢測者透過橈動脈搏動,計數患者心臟在1分鐘內的搏動次數(測量2次):

    內感受功能評價值=1-|[(患者預測心率-檢測者檢測心率平均值)/檢測心率平均值]|

    參考結果:

  • ≥0.8內感受好
  • [0.6-0.8)內感受一般
  • <0.6 內感受
  • 例如:預測心率60次/分鐘、兩次檢測脈搏平均值為80次/分鐘→則內感受功能評價值=1-|【(60-80)/80】|=0.75,屬於內感受一般。

    讀者朋友們:你們的內感受能力如何?看完上述方法,可以自測測起來~

    了解內感受的重要性以及與中樞敏化和情緒的關聯後,對於提高人們對自身情緒健康的認識、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透過手法治療對內感受進行梳理,有助於恢復身體平衡、減輕中樞敏化,從而改善情緒健康。

    因此,我們應該 重視內感受、加強對情緒健康的關註,積極采取措施促進內感受的平衡,從而提升整體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Malezieux M, Klein AS, Gogolla N. Neural Circuits for Emotion. Annu Rev Neurosci. 2023 Jul 10;46:211-231. doi: 10.1146/annurev-neuro-111020-103314. Epub 2023 Mar 14. PMID: 36917821.

    [2] Volz MS, Medeiros LF, Tarragô Mda G, Vidor LP, Dall'Agnol L, Deitos A, Brietzke A, Rozisky JR, Razzolini B, Torres IL, Fregni F, Caumo 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tical excitability and pain catastrophizing in myofascial pain. J Pain. 2013 Oct;14(10):1140-7. doi: 10.1016/j.jpain.2013.04.013. Epub 2013 Jun 27. Erratum in: J Pain. 2019 Aug;20(8):1010. Rispolli, Bruna [corrected to Razzolini, Bruna]. PMID: 23810270.

    [3]Vidor LP, Torres IL, Medeiros LF, Dussán-Sarria JA, Dall'agnol L, Deitos A, Brietzke A, Laste G, Rozisky JR, Fregni F, Caumo W. Association of anxiety with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 and descending pain modulation in chronic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BMC Neurosci. 2014 Mar 19;15:42. doi: 10.1186/1471-2202-15-42. PMID: 24645677; PMCID: PMC3995110.

    [4]Pasin Neto H, Bicalho E, Bortolazzo G. Interoception and Emotion: A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Intervention With Manual Treatment. Cureus. 2021 Jun 25;13(6):e15923. doi: 10.7759/cureus.15923. PMID: 34336427; PMCID: PMC8312802.

    [5] Bordoni B, Marelli F. [Emotions in Motion: Myofascial Interoception]. Complement Med Res. 2017;24(2):110-113. German. doi: 10.1159/000464149. Epub 2017 Mar 10. PMID: 2827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