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蹲著VS坐著,哪個姿勢更容易得痔瘡?

2023-11-30健康

痔瘡是由於靜脈曲張和充血而引起的疾病,其中直腸肛門靜脈回流受阻是引發痔瘡的原因之一。

這種回流受阻的情況通常是由於久坐或長時間排便造成的。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上廁所與痔瘡的那些事。

蹲著VS坐著,哪個姿勢更容易得痔瘡?

先來說一說蹲廁與痔瘡的關系。

在蹲廁時,腹盆腔受到的壓力比坐著時要大,直腸肛門靜脈回流阻力也隨之增大。為什麽會生痔瘡?長期使用這一姿勢,尤其是盆底支撐結構較弱的人,比如老年人,容易出現痔瘡、直腸脫垂等問題。

此外,長時間蹲便加上用力排便會升高血壓、加快心率,從而加重心血管患者的病情。

因此,下蹲易傷膝蓋,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議選擇坐廁。

再來說一說坐廁與痔瘡的關系。

肛管軸線與直腸下段軸線相交形成的背側夾角叫做肛管直腸角,它是控制排便的重要因素。肛直角越大,排便花費的力氣就越小。在坐廁時,人的肛管直腸角要大於蹲便時。因此,在排便難度上,坐便大於蹲便。痔瘡是怎麽引起的?排便難度增加,就意味著排便時間長、排便力度大,這兩者是引發痔瘡等肛腸疾病的重要因素。

綜上,在痔瘡的預防上,糾結是蹲廁還是坐廁,其實沒太多意義。


上廁所的正確姿勢

從生理結構上來說,直腸與肛門的角度越大,直腸越直,排便就越容易。因此,蹲姿比坐姿更有利於排便。但是,坐式馬桶相對於蹲坑更加方便、衛生,適合於老年人、小孩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等。

下面是幾個正確的蹲馬桶姿勢,可以幫助促進排便,並避免馬桶上的意外發生:

1. 腳踩板凳:在馬桶旁邊放一個小凳子,將腳踩在上面,使身體與腳呈35度夾角。這個姿勢可以增加腹壓,有助於順利排便,尤其適用於便秘和痔瘡患者。

2. 腹部呼吸:排便時,可以采用腹式呼吸法,用鼻子吸氣,讓腹部像皮球一樣鼓起來,再突然收縮腹部,吸氣。這種方法既能促進排便,又可以預防意外。

3. 按揉肚臍:排便前,可以在肚臍周圍順時針畫圈,進行按摩。這種方法可以刺激腸道,增加便意。同時,也可以單手握拳,稍用力捶背數下,然後再輕輕捶背10下。

4. 上身前傾:排便時,應該挺直脊背和腰椎,上半身適當前傾。如果排便不暢,可以輕拍骶尾骨(位於人體脊柱末端,兩塊臀大肌中間),透過震蕩刺激腸道,促進排便。

5. 手托下巴:用手托住下巴,手肘抵在膝蓋上,然後微微用力向上托下巴。這種方法可以刺激大腸神經,促進大腸蠕動,加速排便。

痔瘡,要如何預防呢?

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痔瘡的發生:

專心上廁所

為什麽會生痔瘡?一邊排便,一邊玩手機,會分散人的註意力,導致排便時間延長,從而增加直腸肛門靜脈回流受阻的風險,長此以往,可能導致靜脈叢充血,進而引發痔瘡。

因此,使用廁所時應該全神貫註,快速完成(上廁所時間建議控制在10分鐘以內),不要使用手機或閱讀其他內容。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遵循身體的自然反應,不要忍便不排。

飲食要均衡

膳食纖維是第七種營養素,不被胃腸道消化酶所吸收,能夠直接到達大腸。根據理化性質的不同,膳食纖維可分為可溶性膳食纖維和不可溶性膳食纖維。

其中,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具有很強的吸水能力,可增加糞便中的水含量和容積,促進腸道蠕動。

全谷物、豆類、蔬菜、菌藻類、水果和堅果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可以根據個人口味適量攝入。

此外,喝足夠的水也非常重要。

及時就醫治療

長期腹瀉、肛周皮膚病等因素會刺激肛管和直腸,增加痔瘡的發生風險。因此,及早治療胃腸道疾病和肛門周圍炎癥是預防痔瘡的有效措施。

提肛運動

保持生活規律並進行適當的運動,能夠降低肛腸局部充血的風險,從而減少肛腸疾病的發生率。

盆底肌是由肛提肌、恥骨會陰肌、肛門內外括約肌等肌肉組成的,它們像一張吊床一樣支撐著盆腔內的器官,例如尿道、膀胱、直腸、男性的前列腺、女性的子宮等。如果盆底肌松弛,就會導致直腸脫垂、大便失禁等問題的發生。

凱格爾運動,也稱為提肛運動,可以幫助提高盆底肌的力量,促進排便,並減少痔瘡和直腸脫垂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