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著名的「逃跑」將軍孫元良:一直活到103歲,生下一個兒子成巨星

2024-07-29歷史

在中國現代史的波瀾壯闊畫卷中,有這樣一個引人註目的人物——孫元良。他是一位具有復雜歷史身份的軍事人物,以其獨特的「逃跑」技能在戰場上留下了深刻銘印,終其一生,孫元良都被這個標簽所伴隨。

然而,這位「逃跑」將軍的生活並不僅限於軍事和戰爭。他的人生軌跡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充滿了戲劇性和轉折。更有趣的是,他的私生活同樣充滿傳奇色彩——他的兒子,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位巨星,閃耀在中國娛樂界的星空中。

黃埔一期的「飛將軍」

孫元良,一名出生於四川成都的青年,18歲時在新思想的熏陶下,心中湧動著為國家貢獻的熱忱。他的這份報國情懷在黃埔軍校成立後得到了實作的機會。家人對他報考黃埔的決定雖有反對,但孫元良的決心堅定不移。

他的勇氣和堅持,使他最終成為了黃埔軍校一期的學員之一。在黃埔軍校的日子裏,孫元良展現出了不凡的軍事天賦。黃埔軍校以培養軍事和政治人才著稱,課程嚴格,訓練強度大,但孫元良始終表現出色。

他不僅在軍事訓練中表現卓越,也在政治理論學習中展現了深厚的興趣和理解能力。這段時間,他與許多後來成為中國近現代史重要人物的同學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些聯系在他後來的軍事生涯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畢業後,孫元良參與了北伐戰爭。在1926年的北伐戰爭中,孫元良的行為令人側目。原本他被安排參與對抗孫傳芳的戰鬥,然而當戰況緊張時,他因為恐懼而選擇撤退。這種行為在軍中是不可饒恕的,按照軍法,他應當面臨極其嚴厲的處罰。

蔣介石在兩次大會上都宣布要將他槍斃,以正軍紀。但孫元良卻神秘消失,避開了這場劫難。在這背後,是他叔父孫震的保護,以及國民黨中的一些元老的力勸。他們的影響力最終使蔣介石放棄了對孫元良的嚴厲處罰,反而資助他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

蔣介石主動出資支持孫元良到日本留學深造,希望他能在學習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軍事理論和實戰能力。在日本留學期間,孫元良不僅深入學習了軍事戰略和戰術,還接觸了當時日本先進的軍事技術和裝備。

然而,孫元良在日本的表現並不理想。他在嚴格的軍校生活中無法適應,兩年後便選擇退學返回中國。留學歸來後,孫元良被蔣介石委以重任。盡管他的學習成果並不顯著,但蔣介石依舊對他保持著特殊的照顧,安排他擔任88師的副師長。

1935年,原師長升任蔣介石的武官長,孫元良便接替了88師師長的位置。到了1937年,孫元良的行徑愈加放肆。孫元良開始沈溺於酒色之中,他的這些行為在軍中引起了一些非議。然而,由於他與蔣介石的良好關系,這些非議並沒有對他的軍事生涯產生太大的影響。

孫元良依然保持著在軍中的重要地位,繼續他的軍事生涯。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也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埋下了隱患。在駐紮上海期間,蔣介石撥款給他用於修建防禦工事,但他卻將這些資金私吞。

更令人震驚的是,當地學生代表為了慰問軍隊而來訪時,他竟趁機對一名女學生進行調戲。

這一行為激起了副師長馮聖法的憤怒,馮派遣軍械處主任前去勸說孫元良收斂行為。然而,孫元良卻自信滿滿地回復:「自古美人愛英雄。」這種無視紀律和道德底線的態度,讓他在軍中的名聲進一步惡化。

孫元良的軍事生涯

1933年,孫元良的軍事生涯迎來了重大轉折。這一年,蔣介石任命他為師長,並交給他重要的任務——「剿共」。孫元良自信滿滿地前往執行任務,但戰場的殘酷現實遠超他的預期。在與共產黨軍隊的激烈交鋒中,他的部隊遭遇重創,局面急轉直下。

面對紅軍的強大攻勢,孫元良所在部隊節節敗退,最終直接選擇逃離戰場。這次失敗的經歷,對孫元良的軍事生涯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逃跑行為,雖然保全了自己和部份部隊的生命,卻也在軍中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蔣介石對此事極為憤怒,一度有意對孫元良進行嚴厲的處罰。孫元良在這種壓力下,不得不四處求助,尋找保護傘。在這個關鍵時刻,是孫元良的一位同僚——顧祝同出面為他提出了解決方案。

顧祝同建議蔣介石將孫元良降職,送往基層部隊接受磨練,以此作為對其行為的懲戒。蔣介石考慮到孫元良的才能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最終采納了這一建議。孫元良因此被解除了師長職務,轉而在基層部隊中重新開始他的軍事生涯。

然而,就在孫元良逐漸「恢復聲譽」之時,他的「逃跑」本能再次被激發。在隨後的軍事行動中,每當面臨不利局勢,他總是選擇撤退,以保全部隊和自己的安全。這種行為讓他在軍中獲得了「飛將軍」的綽號。他的這種逃跑策略,常常被視為懦弱和不負責任。

孫元良的這種逃跑行為,在軍中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一些人認為,他的行為是對戰場現實的合理應對,是為了保全部隊的實力;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種行為是懦弱的表現,不符合軍人的榮譽和責任。

孫元良本人對於這種評價似乎並不在意,他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指揮作戰,即使這意味著在某些關鍵時刻選擇撤退。

淞滬會戰與南京保衛戰

在1937年8月13日,孫元良的軍事生涯迎來了另一個重要節點:第二次淞滬會戰的爆發。日軍集結重兵進攻上海,孫元良奉命阻擊。為了搶占戰略要地,他率領部隊搶先占領了閘北火車站一帶,緊接著便遭遇了日軍的猛烈進攻。

在這次交鋒中,孫元良不畏強敵,主動向日軍發起了攻擊。隨著日軍援軍的到來,戰局開始對孫元良不利。他意識到單憑自己的部隊難以抗衡日軍的增援部隊,決定率領部隊退守閘北,並在那裏堅守。

在接下來的76天裏,孫元良一反常態和他的部隊在閘北展開了艱苦的抵抗,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在這段時間裏,孫元良表現出了極高的決心和勇氣,甚至為自己準備了遺書,做好了視死如歸的準備。

在這場戰役中,孫元良將守衛最後重要陣地的任務交給了524團一營。這個團的副團長帶領著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進行了令人矚目的堅守,這一英勇行為震動了全世界。

盡管面臨極大的壓力和損失,孫元良和他的部隊依然堅守陣地。他們的抵抗逐漸削弱了日軍的攻勢。最終,日軍的攻擊逐漸乏力,被迫選擇撤退。孫元良和他的部隊因此成功保住了陣地,這一戰績讓他在軍中的聲望有所回升。

然而,在淞滬大戰的關鍵時刻,孫元良的行為卻再次引發了爭議。隨著日軍的猛烈進攻,88軍的防線岌岌可危。孫元良,作為師長,本應堅守陣地,然而他卻開始考慮撤退。他偷偷地帶領一支部隊南下過江,企圖逃離戰場。在過江途中,他意外遇到了36師的師長宋希濂。

宋希濂見到孫元良的部隊正在過江,感到十分疑惑。他上前詢問後得知這是孫元良的部隊,孫元良本人也在人群中。宋希濂憤怒地下令將機關槍架設好,並對孫元良喊話:「再往後退一步,就開槍了!」面對這種情況,孫元良無奈地返回了戰場。

但令人遺憾的是,孫元良回到陣地後並沒有展現出應有的領導力。他改換便裝,躲入了南京外館,而在外的部隊卻因缺乏領導而陷入混亂,導致7000多名士兵犧牲。在孫元良晚年的自傳中,他對這一行為供認不諱,承認了自己的逃避。

盡管孫元良的行為引起了廣泛的質疑和指責,但蔣介石在了解情況後,並沒有采取過於嚴厲的措施。

這一系列事件使得孫元良在黃埔軍校的同學們對他的評價頗為負面,他們甚至諷刺他:「成功雖無把握,逃跑卻有決心!」孫元良在關鍵時刻的逃避和自利行為,無疑給他的軍事生涯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淞滬會戰後不久,孫元良又面臨了另一場重要的戰役——南京保衛戰。日軍在攻占鎮江後威逼南京,南京保衛戰隨之爆發。在這場戰役中,國民黨守軍經過頑強的抵抗,但最終仍然不敵日軍。

面對敗局已定的情形,蔣介石不得不同意讓部隊撤出南京。孫元良作為88師的指揮官,被賦予了斷後的重要任務,以保護其他部隊有序撤離南京。然而,面對這樣的任務,孫元良深知留守南京幾乎等同於一場自殺行動。

他不願讓自己和部隊成為無謂的犧牲。於是,他選擇了逃離,但城外已被日軍嚴密包圍,他無處可逃。在這種絕境之下,孫元良找到了藏身之處。關於他躲避的具體地點,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他躲到了妓院中。

另一種說法是他逃進了難民營。根據當時的情況和拉貝的日記記載,後者似乎更為可信。1938年2月,日軍開放城門,南京城中的難民才得以逃離。孫元良也趁此機會逃脫,最終來到武漢找到了蔣介石。

盡管再次犯下大錯,但孫元良憑借在軍隊多年積累的聲望和黃埔軍校同學的幫助,最終再次獲得了蔣介石的寬恕。雖然他被撤去了軍長職位,但不久後又重新被安排了工作。這些經歷,標誌著孫元良在抗日戰爭中的起伏不定的軍事生涯。

孫元良的後期生涯及影響

孫元良在南京保衛戰後的生活和軍事生涯發生了顯著的轉變。經歷過南京的重重考驗之後,他選擇退居幕後,不再直接參與國民黨內部的政治鬥爭和軍事指揮。這段時期,他轉向商業活動,開始了他的商人生涯。

1975年,孫元良的生活進入了一個新的篇章。他離開了軍事和政治的舞台,回到台灣,開始了新的商業旅程。憑借在大陸積累的財富和人脈,他在台灣創辦了一家針織公司,並開始在台灣與日本之間進行貿易活動。這一轉變讓他在商界取得了顯著的成功,風生水起。

在台灣,孫元良的生活變得更加安逸和平靜。他遠離了過去的軍事紛爭和政治角逐,轉而投身商業領域。在商業領域,孫元良展現出了與軍事生涯截然不同的才能。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逐漸在商界站穩了腳跟,贏得了一定的成功和尊重。

這段轉型對孫元良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和開始。晚年的孫元良生活十分愜意,他的日常包括品茶、閱讀和寫作。在這個階段,他還撰寫了幾本書,記錄了他的軍事經歷和對歷史的思考。這些書籍為後人提供了了解他個人生活和軍事思想的視窗。

盡管在軍事生涯中有過光輝和爭議,孫元良晚年的生活卻是平胡和滿足的。在晚年,孫元良還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作為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他對於日本對這段歷史的否認感到憤慨,因此發表了抗議書,基於自己的親身經歷,駁斥了日本的狡辯。

盡管在戰場上有時選擇逃避,但在面對歷史和道義的問題上,他選擇了勇敢地站出來,發聲維護真相。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他個人過去軍事生涯的一種補償和救贖。

孫元良一生經歷了從軍事人物到商人的轉變,從參與歷史的激流到追求平靜生活的轉變。他的一生不僅僅是個人經歷的變遷,也折射出了那個動蕩時代的歷史變遷。直到2007年去世,享年103歲,孫元良成為了黃埔一期學員中壽命最長的一位。

他的人生旅程,從一個熱血青年到退休商人的轉變,展現了一個人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做出的選擇和變化,也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

兒子成巨星

在私生活方面,孫元良的感情世界也頗為多彩。他先後娶了兩位妻子,並與第一任妻子育有四個子女。在第一任妻子去世後,他在倫敦認識了第二任妻子,並與她結為夫婦,生下了孫祥鐘,也就是後來成為知名演員的秦漢。

秦漢出生在上海,後隨父母移居台灣。他畢業於中影演員訓練班,之後踏上了演藝之路。孫元良不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嚴父,對子女的教育並不局限於傳統的學習。

當秦漢決定進入演藝圈時,孫元良並沒有多加阻撓,而是支持他的決定。他對秦漢說:「追隨你的內心,選擇你熱愛的道路,但要記得,每一個選擇都有它的代價,不要因為今天的選擇而在未來後悔。」

秦漢回應道:「爸爸,我知道了。我願意為我的選擇承擔一切。」孫元良滿意地點了點頭,他知道,盡管自己的軍事生涯並不光彩,但在教育孩子上,他走的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他在孩子們身上看到了不同於自己的光輝,這讓他感到欣慰。

在孫元良的一生中,雖然軍事和政治生涯充滿爭議,但在商業和家庭方面,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成功之道。

參考資料:

孫元良:最後的黃埔一期生.錢江晚報.200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