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他的手下出了5位元帥,他說:我若跟了毛主席,就是十大元帥之首

2024-01-07歷史

1955年,一位遠在香港的老人在從廣播中聽到人民軍隊授銜的訊息後,發出了令人震驚的感嘆。他說,若沒選錯,我便是元帥之首。要知道,中國的開國元帥都曾立下赫赫戰功。此人有何來頭,竟然說出如此狂妄的話?

這位老人的名字叫張發奎,也許今天沒人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但如果我們回到國民革命波瀾壯闊的時期,張發奎這個名字在中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

張發奎於1896年出生在廣東的一個富裕家庭。張家雖然不是什麽豪門,但是完成學業對於他來說還是沒有問題的。但張發奎萬萬沒想到,一場意想不到的悲慘事件改變了他的人生。

當時張發奎有一個同學李俊,關系很好。兩人相約去遊泳,結果李俊卻因溺水身亡。那時候張發奎還小,他當場就嚇壞了,直接逃到了廣州,不敢再回到家鄉。

廣州原本是國民革命的起點。張發奎也在這裏結識了軍隊,並加入了孫中山指揮下的廣東粵軍,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軍教生涯。

在入伍之前,張發奎已經接受了比較完整的基礎教育。這使他成為當時粵軍中不可多得的「知識分子」,受到上級的高度重視和培養。

後來,他參加了與桂派軍閥的激烈戰鬥。張發奎年少有為,一舉擊敗敵人。這次戰鬥使他晉升為總統府大本營警衛團第3營營長。當時他只有20歲。
十年後,陳炯明調集軍隊圍攻孫中山所在的總統府,意圖篡奪總統之位。就在這關鍵時刻,張發奎挺身而出,帶領侍衛與叛軍展開激戰。

他英勇殺敵,為孫中山的安全提供了掩護。這一英雄事跡使他成為孫中山最信任的將領之一。之後,他的地位不斷上升。到北伐前夕,他已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二師師長,名聲大噪。

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革命軍決定對北洋軍閥發動北伐。此時,張發奎達到了軍教生涯的巔峰。與他作戰的吳佩孚兵敗敗退,迫使吳佩孚退至汀泗橋。汀泗橋易守難攻,兵力久攻不下。

見此情形,張發奎親自率軍手持大刀沖鋒奮勇殺敵。攻克武昌後,張發奎被任命為第二軍總指揮。此時的張發奎某種意義上已經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很多開國元勛都在他手下任職。

朱德、葉挺、賀龍分別任第九、第十一、第二十軍軍長。徐向前、陳毅擔任他的參謀和文書。此外,張雲逸、粟裕、徐海東、譚政、羅瑞卿等開國將領先後在他麾下服役。

就在這個時候,汪精衛回國了。他企圖與蔣介石吞並革命成果,並開始排擠共產黨;但此時張發奎仍然對中國共產黨非常信任和包容,所以張發奎只是口頭上同意了汪精衛,並沒有完全執行他的反共計劃。

張發奎試圖勸說汪精衛:「在革命完成之前,革命力量不應該分裂。」然而,汪精衛卻不管這一點。他向張發奎施壓:讓葉挺等共產黨人結束軍隊!

最終,張發奎被迫執行「分裂共產黨」的政策,但他卻一再下令: 「分裂共產黨不是暴力,我不會殺共產黨,我不會把共產黨當作敵人!」

就是因為張發奎的這個態度,因此,中國共產黨對他一直持積極態度,甚至多次派人與他取得聯系,希望爭取張發奎跟隨中國共產黨前往廣東,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

面對中國共產黨丟擲的橄欖枝,張發奎陷入了猶豫。雖然他可以慷慨地幫助共產黨,但如果讓他徹底轉變陣營,他就缺乏勇氣和決心。

另一邊,汪精衛聯手唐生智屠殺共產黨,鎮壓工農起義。同時,也不忘記同化張發奎。結果在汪精衛的蠱惑下,張發奎投向了汪精衛陣營。而這次的選擇,也成為了他一生中最悔恨的選擇。

事實上,在南昌起義前後,中國共產黨依然多次希望張發奎加入到我軍的陣營中。比如說,賀龍就多次發電,希望張發奎一起幹革命。然而,此時的張發奎左顧右盼,一直沒有做出任何的表態。即使是這樣,我軍依然沒有忘記拉攏他。一直到了南昌起義前夕,眼看著張發奎不為所動,這才發動了南昌起義。

其實,在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仍然在積極的爭取張發奎。當時的周總理也是表明了態度,但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此時的張發奎加入我軍陣營,那麽,他的地位不會低。只是,他的覺悟不高。最終走錯了方向。

與共產黨分道揚鑣後,張發奎的處境一落千丈。首先來說,蔣介石本來就是一個小人。在他看來,張發奎不僅是他可以信任和重用的下屬,更是對他權力的威脅。他本來一直對張發奎心存戒心,現在卻以清共的名義削弱了張發奎的軍事力量,可以肆無忌憚地集中權力。

其次,當蔣介石和汪精衛鬧掰了之後,張發奎卻選擇支持了汪精衛。然而,汪精衛最後卻成為了漢奸。張發奎認為汪精衛就是個無恥之人,所以只能和汪精衛保持距離。張發奎在人生的幾次選擇中,屢次站在了錯誤的一邊。

雖然每次都站錯了隊伍,但是張發奎卻是一位抗日名將。淞滬會戰開始後,他兼任第八軍和右翼軍總司令。在淞滬戰場上,面對日軍飛機、火炮、艦隊的狂轟濫炸,他並不膽怯。他多次親自指揮軍隊擊退日軍。並指揮炮兵部隊對日本軍艦「出雲」號構成了巨大威脅。

不久之後,面對左翼軍的撤退,蔣介石任命張發奎為左翼軍總司令,希望他能夠遏制左翼軍的潰敗。雖然左翼軍的敗局被張發奎的努力成功壓制住,但當時日軍已經從杭州灣登陸,張發奎及其部隊一夜之間面臨側翼攻擊的危機。為保存抗日力量,張發奎率部撤退。

淞滬會戰雖然失敗,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讓日軍三個月的滅華徹底破產,也為後方防線的建設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可以說,在抗戰時期,張發奎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解放戰爭結束後,張發奎移居香港。晚年的他經常對身邊的人說,如果他沒有站錯隊,不犯錯誤,那麽他早就是十大元帥之首了。

其實,不止是張發奎,在每個人的人生路上,都有很多的選擇。對於選擇,每個人都有一次機會。錯過了,就再也沒有,即使是再怎麽後悔,也是無濟於事。

雖說張發奎最後多次選擇站錯了隊伍。但是,我們也不能一概否認他的光輝人生。畢竟在抗戰中,他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而對於他對「開國元帥」失之交臂的事情,也並非他所說的那樣,只是選擇站錯了隊伍。因為選擇站在人民戰線的開國元帥們,他們可都是有堅定的信念,都是為中國革命立下赫赫戰功的人。

所以說,即使是他在革命的初期,職位很高,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堅定的信仰,即使是站了正確的隊伍,也不會成為了開國將帥。對此,你怎麽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