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三次發電報,有人想換掉他,陳毅:用誰代替他,都會全軍覆沒

2024-04-25歷史

古有魏征直言進諫的佳話廣為流傳,今有粟裕的鬥膽直陳令人欽佩,跨越千年,不變的是對國家深切的關心。粟裕雖是一片丹心,但不免被人誤解。不是所有人都能馬上會意到他「暫緩渡江,集中兵力拿下中原地區」的絕妙戰略。更加可惜的是,竟然有人提出要把粟裕換掉,另尋他人做指揮。

沒等粟裕為自己出頭,陳毅立馬出面為他打抱不平「無論用誰代替粟裕,恐怕都會全軍覆沒的!」那麽,陳毅究竟為何如此篤定粟裕就是對的呢?

戰場形勢見真章

解放戰爭的關鍵時期,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僵持不下,這個時候,誰能打破僵局,就能獲得主動權。顯然,雙方都有勢在必得的想法,那麽此時該如何布局,就成為重中之重了。

這個時期解放軍內態勢雖然一片向好,政治和戰略上也占據主動權。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國民黨軍隊的兵員數量以及武器裝備仍較我軍占據優勢。大的趨勢,他們一定是在走下坡路,但勝利的天平向我方傾斜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此消彼長的過程中,我軍萬萬不能急於求成,要等對方先露出馬腳,才好一擊即破。

足智多謀一回書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取得大捷,這是打破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和轉變華東戰局的關鍵性一仗。我軍自孟良崮戰役勝利後,華野上下士氣高昂,都想找國民黨軍精銳主力打大仗。孟良崮之戰後,粟裕對作戰方略產生了不一樣的想法,在實際作戰中領略到了」突破與反突破、包圍與反包圍「的可行性,認為組織大規模殲滅戰是目前最適合的作戰方略。

粟裕在孟良崮戰場上

倘若我軍貿然分散兵力,不但達不到「四處開花」的結果,反而只會給國民黨軍隊以可乘之機,他們甚至不用打破已經形成的兵力布局,只需在解放軍冒頭的各個地方,逐一打擊即可。按照這個邏輯,先行渡江作戰,就不是當下最合適的戰略了。如果不能鞏固豫皖蘇新區,進軍江南就是一句空話。

粟裕來來回回改了好幾遍稿子,終於下定決心,於1947年12月上旬,將自己的想法上報給中央軍委。料想到這份電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粟裕特意加上了「鬥膽直陳」的字樣,他不是不擔心這樣做會有失分寸,但比起來戰場上真刀實槍硬碰硬,不容一分差池,他個人挨頓批評又算得了什麽。

雖然粟裕的見解頗有一番道理,但當時的指示也是經過反復醞釀才提出的,並且已經著手進入執行階段,所以作戰還是按照原定的方略,粟裕的建議未被采納。

神機妙算二回書

1948年1月27日,中共中央軍委電示粟裕,要他率領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作戰任務。粟裕雖然因為自己的建議沒有被采納而感到可惜,但由於命令是主席等多位領導深思熟慮後提出來的,他還是照常執行。不過,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大規模殲滅戰」想法。

由於之前的電報沒有被采納,粟裕心裏不免打了退堂鼓。但是那段時間他連夜裏休息時也總是牽掛著這件事,白天一得空就琢磨怎樣把作戰方略完善得更好更細。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套用在平漢戰役中可行,他漸漸有了信心和勇氣。1948年1月31日,粟裕再次使用了「鬥膽直陳」的字樣向中央軍委發了份電報。

他建議當前的軍隊應該在增加作戰人數和鞏固武器配備方面下功夫,在中原戰場上最好采取「忽急忽分」的打法,要集中優勢兵力正面迎戰。在三個地區輾轉尋機殲敵,是可能於短期內取得較大勝利的。

陳毅

當時陳毅被留在中央地區與主席等討論粟裕的提議。這時有人認為粟裕太過樂觀,容易沖動行事,提出要換掉粟裕,重新找一個更為穩妥的人來擔任。陳毅一聽,立馬著急了,說道:「無論用誰來代替粟裕,恐怕都會全軍覆沒的。」

一代戰神三回定

粟裕只顧在前線作戰,他後來才知道陳毅力挺了自己,堅決支持自己領導作戰。仿佛是命運的使然,支持粟裕堅決不換帥的是陳毅;粟裕兩封電報均未被采納卻還是堅信自己的獨到分析時,與粟裕有商有量肯定其想法的還是陳毅。

粟裕與陳毅

粟裕與中央軍委最大的分歧是:分兵強渡江南?還是在中原穩妥打大規模的殲滅戰?

中共中央下達渡江的意圖是想出其不意、劍走偏鋒,把戰火引向國民黨後方,以間接達到緩和中原戰局的目的。假如能吸引蔣介石把對劉鄧大軍構成威脅的主力部隊調兵到江南地區,是再好不過了。

按照粟裕的分析,我軍背靠山東老解放區,再加上正銳意經營已經初具規模的中原解放區,有攻有補,打大規模殲滅戰是可能的。分出三個縱隊渡江南進,會使勉強達到平衡的的雙方均勢被打破,我軍剩下的不到十萬人駐守在中原,是抵擋不住國民黨的強大攻勢的。且我軍在江南地區還沒有建立起成熟的根據地,強行分兵渡江,只會出現兵少、補給也少的尷尬局面。本來是一個裝備挺充足的兵團,這下好了,只能變成遊記兵團了,這實在是不劃算的一筆賬。

極限一換一,是雙方力量懸殊不那大的情況下,放手一搏的可行行為。但現在,蔣介石的第五軍和第十一師是摩托化重裝備武裝起來的,兩支主力是板上釘釘要留在中原地區的。蔣介石不會因為我軍分兵江南,就同樣也使自己的兩支主力亦步亦趨。調這兩支善於在平原地區機動轉移的主力去江南水網,是閉上眼做決策也不會出現的事。

並且他的另外兩支部隊,第七軍和第四十八軍是費了大勁才調到江北的,放虎歸山這樣的低階錯誤又怎麽可能會犯呢?所以,要改變中原戰局,就要同其他幾個戰場並肩與國民黨軍打幾個大的殲滅戰,徹底打敗蔣介石。

看到陳毅若有所思的表情,粟裕就知道第三次向中央發電報有戲了。陳毅在黨內和軍內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影響力,他的支持對於此刻的粟裕簡直是雪中送炭。粟裕決定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逐級報告,為了革命事業的勝利,沒有什麽可顧慮的。1948年4月18日,同樣的「鬥膽直陳」字樣,同樣的「先攻中原、再渡江南」策略,來到了主席面前。不一樣的是,這次發電報成功了。

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在聽完粟裕的觀點之後,做出了重大的調整。決定在原有方針不變的前提下,采納粟裕的建議:「我認為粟裕同誌意見可行,第一兵團暫不渡江,留在中原配合作戰,力爭殲滅敵軍主力!」

結語

粟裕不是沒有思考和顧慮的只顧往前沖的楞頭青,他的三次「鬥膽直陳」是暗自下定了巨大的決心的。因為忠於黨和國家,因為心系戰場上拼搏的戰友,他才有勇氣一次又一次向中央發電報,來闡述他的想法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