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李蓮英葬母排場有多大?鄉親們白吃白喝35天,百桌宴席每天不重樣

2024-04-25歷史

清朝末年,一位權傾朝野的大太監李蓮英,為了給已故的母親舉辦一場盛大的葬禮,在河北老家李家村擺開了前所未有的排場。鄉親們白吃白喝長達35天,每天百桌宴席菜品種類翻新,場面壯觀到令人瞠目。究竟李蓮英為何如此大手筆?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探究竟。

一、李蓮英的崛起之路

李蓮英出生於河北大城一個貧苦人家,自幼家境貧寒。為了求得一條生路,他在6歲那年就被父母賣給了京城的一戶人家,開始了他漫長而曲折的太監生涯。

起初在京城,李蓮英只是一名小太監,負責一些打雜的活計。但他機警聰明,處事圓滑,深得主家的賞識。主家的贊許讓他有了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從而打下了紮實的文化根基。

光緒年間,李蓮英憑借過人的智慧和能力逐步獲得了慈禧太後的青睞,被重用於紫禁城內。他謹小慎微,勤勉盡責,處處為慈禧太後分憂解難,很快就成為了太後最親信的紅人太監之一。

權力是李蓮英最大的資本,他利用自身的特殊地位,在京城大肆撈錢斂財。有了錢財作為後盾,他的權勢也就日益滔天。到了晚年,李蓮英已是當朝最有權有勢的太監了,可以說是權傾朝野。

然而,即便身居高位,李蓮英對出身卑微的母親卻從未忘懷。他時常想起那個把自己賣給京城人家的母親,心中充滿了愧疚與不舍。為了盡孝道,彌補兒時的遺憾,李蓮英決心要為母親舉辦一場盛大的葬禮,以示最後的孝心。

二、母親病逝,催生盛大葬禮

光緒三十二年冬季,北京城內一處名為棉花胡同的宅院裏,一位58歲的老婦人在病榻上咽氣長逝。她就是李蓮英的親生母親曹氏。

曹氏原是河北大城一個貧苦人家的媳婦,年輕時家境貧寒,為了給兒子李蓮英謀一條出路,在李蓮英6歲那年就將他賣給了京城一戶人家,開啟了李蓮英漫長的太監生涯。

多年後,李蓮英憑借過人的智慧和謹小慎微的作風,逐步獲得了慈禧太後的賞識和重用,成為紫禁城內最有權勢的紅人太監之一。權力和財富隨之而來,他的家世也就揚眉吐氣。

於是,李蓮英將年邁的母親曹氏接到了北京城內棉花胡同的私宅,好好侍奉她晚年。可誰曾想,造化弄人,曹氏剛來京城不久,就在那年冬季撒手人寰了。

對於母親的去世,李蓮英悲痛萬分。他回想起兒時那個把自己賣給京城人家的母親,心中充滿了愧疚和不舍。母親生前,自己一直在紫禁城裏忙於權力鬥爭,疏於盡孝;如今母親去世,自己也沒能給她最後一程的體面和尊嚴。

一個決心就這樣在李蓮英心中慢慢醞釀:他要為母親舉辦一場前所未有的盛大葬禮,以盡孝心,彌補兒時的遺憾。

李蓮英的這個想法很快就得到了慈禧太後的大力支持。慈禧不僅出於對李蓮英的寵信,更是看重了這次葬禮彰顯孝道的意義。她當即就賞賜給李蓮英48萬兩白銀,用於操辦葬禮一應開支。

有了慈禧的恩準和巨資支持,李蓮英立刻就著手安排起了母親的葬禮事宜。他請來了全國知名的喇嘛僧侶,在母親的靈前整整誦經超度了七七四十九天。又將母親的靈柩運至護國寺前,24小時輪流值守,從不間斷。

三、前所未有的排場震驚鄉親

為了給母親一個體面而隆重的安息,李蓮英在老家李家村擺開了前所未有的大排場,震驚了鄉親們的視野。

首先,李蓮英請來了全國知名的喇嘛僧侶,在母親的靈前整整誦經超度了七七四十九天。這在當時可謂是前所未有的盛事,即便是皇帝的喪葬,也很少有如此規模的超度法事。

接著,李蓮英又將母親的靈柩運至北京城內的護國寺前,由專人24小時輪流值守,從不間斷。早中晚三次,更是要進行隆重的祭拜儀式。這種對逝者的高規格看護,在當時也只有皇室才有資格享有。

待在北京的一應儀式辦畢,李蓮英便著手準備將母親的靈柩運回老家安葬。他特意從北京請來了一批和尚,專程護送靈柩回鄉。同時,他還從京城裏上好的棺材鋪訂制了一口檀香母親的棺材,並在京城紮制了一尊栩栩如生的紙人,以陪伴母親在九泉之下。

這一路行程,浩浩蕩蕩,綿延數裏。當行列抵達李家村時,鄉親們無不目瞪口呆。他們從未見過如此規模的喪葬隊伍,即便是當地最有錢人家的喪事,也無法與之相比。

而等到李蓮英在村口擺開了喪祭後,鄉親們更是大開眼界。只見李家村口擺開了數百張長桌,桌上擺滿了各色美味佳肴;幾十個大缸裏則盛滿了白酒美酒,任人自行斟酌。更有一群廚師在現場烹飪,香氣四溢。

這在當時的鄉村,可是前所未有的盛景。鄉親們從未見過如此陣仗,一時間無不驚訝萬分。有人甚至懷疑,這會不會是皇帝駕崩,李蓮英在此擺下了皇家喪祭?

四、鄉親們的盛宴與李蓮英的用意

當李蓮英在村口擺開了這場前所未有的盛宴時,鄉親們無不驚訝萬分。他們從未見過如此陣仗,一時間蜂擁而至,大快朵頤起來。

只見李家村口擺開了數百張長桌,桌上擺滿了各色美味佳肴。幾十個大缸裏則盛滿了美酒佳釀,任人自行斟酌。更有一群廚師在現場烹飪,香氣四溢。

這在當時的鄉村,可是前所未有的盛景。鄉親們從未見過如此排場,一時間無不驚訝萬分。有人甚至懷疑,這會不會是皇帝駕崩,李蓮英在此擺下了皇家喪祭?

然而,李蓮英並非如此。他擺開這場宴席,其實另有用意。一來是為了盡孝心,給母親一個體面而隆重的安息;二來也是為了周濟鄉親,讓他們度過那年的苦春。

當時正值清朝晚期,國力漸衰,百姓生活艱難。李蓮英雖然權傾朝野,但他並未忘記自己的出身。他深知鄉親們的困苦,因此決定趁此機會,解囊相助。

於是,李蓮英不僅在村口擺開了百桌宴席,更是向鄉親們敞開了大門。無論是附近的紳豪,還是給葬禮幫忙的鄉親,甚至連路邊的乞丐,李蓮英都一視同仁,歡迎他們前來吃喝。

更有甚者,鄉親們不光能在現場吃到飽,還可以隨意將食物帶回家中。有些行動不便的老人無法前來,李蓮英便在門口放置了兩個大框,每天裝滿白面饅頭,供他們自行取用。

這場宴席,一擺就是35天。李蓮英不僅請來了全國各地200余名廚師,就連河北一省的豬肉,也被他買斷了貨源。可以說,他一個人就擡高了一個省一年的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