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史達林違背承諾,誌願軍入朝前被緊急叫停,彭德懷:半洗手也能打

2023-12-31歷史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毛主席這句豪邁的宣言被視作中國出兵北韓的決心和目的,直到現在仍廣為流傳。但在當年的高層會議上,中國在決策是否出兵的問題上卻陷入了分歧,最直接的原因是單以中國的實力難以與美軍抗衡。這時候蘇聯的態度就尤為重要,但史達林在是否援助中朝以及如何援助的問題上也出現反復,導致誌願軍出動受到影響。

韓戰爆發以後,蘇聯態度出現了較大的轉變。起初戰局順利的時候,蘇聯秘密提供武器援助,派出了3000多名軍事顧問,人民軍中每45人就有一名蘇聯顧問。而當美軍地面部隊加入戰爭,尤其是在仁川登陸,人民軍呈潰敗局面以後,蘇聯卻急欲從戰爭中抽身,下令召回所有前線部隊中的軍事顧問,以盡量避免與美軍的直接沖突。當時蘇聯國內也面臨的著嚴重的困難,尚未做好與美軍直接作戰的準備。

因此,史達林將拯救北韓的唯一希望寄托到中國身上,他認為中國有出兵的動機。韓戰爆發後,美軍將第七艦隊開入台海,嚴重危害了中國利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又不顧中國多次嚴厲警告,越過三八線追擊北韓軍。為了應對可能的危局,中國成立了以第13兵團為主體的東北邊防軍,兵力約26萬余人。中國擺出了一副出兵的態勢。

到9月30日,北韓形勢愈發危急,人民軍的幾個主力師被分割包圍,漢城陷落,美軍開始在三八線以北地區實施空降。金日成不得不向史達林求援,他在電文中表示:當敵軍跨過三八線以北的時刻,我們非常需要得到蘇聯方面的直接軍事援助……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麽請幫助我們在中國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建立一支國際誌願部隊,為我們的鬥爭提供軍事援助。」

次日,金日成與樸憲永聯名以親筆信的形式向毛主席求援。

很顯然蘇聯並不打算提供直接援助,史達林在回復金日成的電文中很巧妙地把責任推到中國身上。他對人民軍大肆誇獎一番,認為北韓完全有能力防禦敵人進攻。對於軍事援助一是絕口不提,而是推說:「我們必須首先同中國同誌商量。」

同時他又致電毛主席,向中國提出出兵北韓的要求。他說:「如果您認為能夠為北韓人提供援助部隊,哪怕五六個師也好,就應立即向三八線推進,以便北韓同誌能在你們部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織後備力量。」

收到朝蘇兩方的求援信後,中國的態度又如何呢?【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中收錄了一份10月2日毛主席回復史達林的電報,其中明確表示中國決定派兵入朝作戰。但後來,經過專家考證,這封電報實際上當時並未發出。毛主席個人從一開始確實有出兵的打算,於是先起草了一份回復電文。但重大決策需要先經過集體討論,在論會上,意見出現了分歧,便沒有發出。

10月3日,毛主席透過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轉告史達林:中國原本打算敵人向三八線進攻時,就出兵援助北韓。但是經過慎重考慮,出兵可能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一方面,中國沒有必勝的把握。另一方面,沖突擴大有可能將蘇聯卷入戰爭。中國暫時不出兵,但還要召開一次會議討論,尚未作出最終決定。並且打算派周恩來到蘇聯當面報告。

雖然是盟友,但是在涉及國家重大利益時兩個政治家也在不斷試探。史達林在試探中國出兵的決心,而毛主席則強調困難和影響,很明顯就是想迫使史達林也掏出點家當,援助一下中朝部隊。羅申在轉述毛主席的回復時也提到:中國無疑能派遣五六個師甚至更多的兵力,當然,他們需要裝備一些反坦克武器和火炮。

10月4日,在中南海高層會議上討論了出兵北韓問題。大多數人都反對出兵,並列舉了種種困難。毛主席說:「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樣說,心裏也難過。」剛剛從西安趕來的彭德懷由於會前不知道討論內容,在會上並沒有發言。

具體來看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困難。一是政局尚未穩定,雖然大部份地區解放,但部份海島和西藏地區尚未解放,華東、中南、西南地區土匪也很猖獗。二是中國經歷了20多年的對外戰爭,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壞,百廢待興,需要一段時間休養生息。三是中美之間實力懸殊太大,中國出兵沒有必勝的把握。

但不出兵的話,中國又面臨著現實的威脅。當時東北是中國的大後方背靠盟友,是駐兵最少的一個大軍區。中國一半以上工業在東北,而東北一半以上工業都在遼南的鴨綠江岸邊。如果美軍占領北韓,必然不會讓中國安穩地發展。此外美軍進駐台海也威脅著中國東南地區。

從情感上看,北韓人曾長期支持中國革命。在抗日戰爭期間,在華北地區就有北韓義勇軍,東北抗聯當中也有不少北韓人。比較著名的是,八路軍首任炮兵團團長武亭,他在長征路上為救黨中央起過重要作用。在解放戰爭中,四野有三個北韓師以及許多師以下建制的北韓族士兵。他們幫助了中國,中國不能在他們受到威脅的時候坐視不理。

會議結束以後,毛主席單獨召見了彭德懷,向他闡述了當前北韓的形勢。彭老總只說了一個「打」字。在次日召開的討論會上,彭老總首先發言,他慷慨激昂地說: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他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可以找到借口。

這次會議基本上統一了意見,即出兵援朝,並最終確定由彭德懷掛帥。彭總隨即趕赴東北,準備誌願軍出國作戰事宜。彭老總到東北了解情況後發現,幹部中普遍反映,我軍裝備太差,對美國飛機顧慮很大,希望能有一定空軍支援配合。彭老總致電毛主席請示:「我軍出動作戰時,軍委能派出多少戰鬥機,並由何人指揮?盼速示。」

當時中國自己沒有能夠作戰的空軍力量,作為軍委副主席的彭德懷肯定是知情的,但是他為何又提出這樣違背現實的問題呢?因為史達林早就答應為中國軍隊提供空中掩護。

早在7月份,毛主席預感美軍有可能在仁川登陸時,就在東北集中了12萬兵力。隨後周總理致電史達林詢問能否為這些兵力提供空中掩護。史達林復電表示將盡力為入朝作戰部隊提供空中掩護。8月起,蘇聯別洛夫航空師陸續抵達東北,該師裝備122架米格15是當時蘇軍最先進的戰機。同時,蘇軍在旅順港、海參崴也駐有空軍。這也正是毛主席能說服彭老總擔任誌願軍司令員的原因。

而周總理奉命前往蘇聯與史達林會商,就是希望解決空軍支援以及武器援助的事情。周陳述了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困難,表示在獲得蘇聯空軍掩護以及武器裝備援助的情況下才能出兵。但由於北韓戰局惡化,史達林害怕卷入與美國直接沖突,在這次會上推說蘇聯空軍要2個月以後才能出動。

這就讓中國陷入異常尷尬的境地,因為此前中方已經通知朝方計劃將於15日出兵,且中國出兵作戰是假設得到蘇聯空軍掩護的基礎上部署的。在得知史達林的態度轉變後,周總理非常失望,雙方只能做出暫不出兵的決定。10月11日,史達林、周恩來聯名致電毛主席,建議部隊不要入朝,如果已經入朝則在靠近中國一側的山區,不要深入。

毛主席收到這份電報已經是台北時間12日下午了,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變化,毛主席再次陷入焦慮。他決定再次召開會議就出兵問題進行討論。並立即致電高崗、彭德懷:「10月9日命令暫不實行,十三兵團各部仍就原地進行訓練,不要出動。」並要兩人立即回京商議。

由於事情緊急,電報時效性無法保證,聶榮臻又命令總參作戰部立即透過長途電話聯系彭老總。直到當晚8時左右才聯系上彭老總,聶榮臻在電話中焦急地說:「現在情況有變化!原定方案有變化!主席請你速回北京面談。」

其時,誌願軍已經完成了一切準備,彭老總也準備先期入朝與金日成會談。但這一切都被一通電話和一份電報緊急叫停。

13日下午,毛主席又在中南海組織召開了緊急會議,這次會議仍然沒有記錄,但會議討論的結果是,仍然決定派兵作戰。彭老總後來回憶起那次會議的情況:

毛主席問彭老總:「可不可以打,蘇聯現在不願提供空軍援助,是不是完全洗手?」

彭老總簡單幹脆地回答說:「這是半洗手,也能打。」

毛主席最後說:「即令打不過也好,他(美國)總是欠我們一筆賬,我什麽時候想打,就可以再打。否則,我們將來想再打,就無口可借了。」

大家再次統一意見:「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在前一兩個月可以專打南韓軍,在北韓北部山區建立防禦區,等待蘇聯空軍支援。中國仍決定繼續出兵的訊息告知蘇聯,這種大無畏精神多少讓史達林有些感觸。史達林回復同意派出16個團的飛機掩護,但是僅限於中國領空,兩個月後也不打算進入北韓作戰。

這實際上相當於不提供掩護,跨過北韓進入中國境內轟炸則意味著戰爭擴大,極有可能把蘇聯卷入戰爭,這也是美軍極力避免的。雖然難題再次擺到中國領導人面前,但當時誌願軍已經箭在弦上,最終於10月19日起分批跨過鴨綠江。

實際上,11月1日,蘇聯戰機便越過鴨綠江進入北韓領空作戰,就說明蘇聯當時是有立即出動的能力的。在抗美援朝戰爭,蘇聯因擔心卷入與美國的沖突,以及先進戰機被俘虜等,只讓蘇聯空軍在清川江以北地區掩護誌願軍後方交通。蘇聯空軍在這一地區建立了「米格走廊」成為美軍轟炸機的禁飛區,為誌願軍後勤運輸提供過極大幫助。但蘇聯戰機從未參與過前線作戰。

在短短幾天內,史達林的態度為何又出現了一次180°大轉彎呢?一方面,他確實被中國出兵的決策所感動,此後也一改對中國不信任的態度,在以後中國向其提出援助請求時,基本上都會支持。第二個是,當時誌願軍在雲山戰勝美軍,表現出了相當的實力。後來彭老總也經常對部下說:

史達林說的空軍沒有準備好,並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史達林對我們能不能打勝這場戰爭有懷疑。

在與美軍實力懸殊,又沒有蘇聯空軍援助的情況下,毅然堅持出兵北韓,這個決策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魄力。而事實也證明,當年出兵的決策是正確並且極具遠見的。透過抗美援朝戰爭,不僅保衛了自身的安全,還獲得了蘇聯的信任。中國軍隊在戰爭中得以快速實作現代化,成為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