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為何讓黃百韜必敗無疑?原因有5個,被隊友拖累是主要的原因

2024-01-13歷史

濟南戰役後,蔣介石的必勝之心滅了一大半。

只能說,苦了王耀武在濟南城裏的信任,不過倒是也怪不了蔣介石,畢竟粟裕的18萬打援部隊守在半路,任誰也不敢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人啊。

粟裕

粟裕知道,時機來了……

粟裕確定第一步就是攻打黃百韜

濟南的勝利,總算是給粟裕出了口惡氣。

早些時候,粟裕在兩淮吃了張靈甫的敗仗,雖然絕對不能說是慘敗,但是也確確實實傷了粟裕的心氣,因此粟裕一直攢著一口氣準備殺回山東,重新拿回勝利。

收獲濟南,讓粟裕信心倍增。

9月24日,濟南基本上已經是我軍囊中之物,雖然未結束,但是粟裕已經盡在掌握,抱著極大的信心,粟裕決定立馬舉行淮海戰役。

粟裕、毛主席

這絕對不是粟裕有信心後的隨便決定,而是早在渡江的時候就有的決定,當時毛主席讓粟裕渡江作戰,但是粟裕看出中原端倪,非要留在中原,毛主席信任粟裕,同意粟裕請求,於是有了豫東戰役,乃至濟南戰役……

在當時留在中原後,粟裕就已經有了淮海戰役的初步設想,毛主席知道粟裕又有了新想法,立馬同意粟裕舉行淮海戰役。

那淮海戰役的第一步棋該怎麽走?

毛主席給出了答案,雖然不在戰場,但是毛主席長遠眼光早就瞄準了黃百韜兵團,濟南戰後,黃百韜退回了新安鎮和運河車站一帶,這正是粟裕設想的戰場。

蔣介石、黃百韜

毛主席了解粟裕想法,於是下令讓粟裕首先在新安鎮殲滅黃百韜兵團,這與粟裕想法不謀而合。

那第一步,就來殲滅黃百韜。

當然,要打黃百韜兵團也不容易,首先黃百韜周圍圍著劉峙和杜聿明,這兩人一個位高,一個權重,要想打,估計規模不小,粟裕得仔細思量。

思考片刻,粟裕還是決定邊打邊看,根據戰場敵人增援情況來決定部署,而毛主席則還是堅持直接瞄準黃百韜打。

大仗還是小仗,粟裕有了新的思量。

粟裕

經過粟裕的潛心研究,很快決定了接下來的戰爭計劃:

第一、第一步殲滅黃百韜計劃不變,首先打掉外圍的馮治安一部;

第二、根據情況變化,攻占兩淮,打掉增援的邱清泉和李彌兵團一部;

第三、隨後進逼長江,打掉蔣介石的華中防禦體系;

看著這個計劃,毛主席很是認可,確實,有些仗不是說能打就能打的,還是要根據戰場情況來一步步變化。

接著,毛主席向粟裕表達了期待勝利的美好願望!

杜聿明的好計劃被蔣介石打爛

俗話說得好,一個好漢,也得三個人來幫。

粟裕

粟裕想要打贏這一仗,吃下黃百韜,需要中野的幫助,中野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華野牽制住敵軍的增援。

為此,毛主席親自下令讓中野行軍到徐蚌線上,一方面吸引牽制邱清泉兵團,一邊減輕華野的壓力,用來主要對付黃百韜。

粟裕更有信心了,開始運籌極大限度發揮出最佳作用,一舉成功。

另一邊的蔣介石和麾下將領,也早就心亂如麻,開始商量對策。

先是杜聿明,當了個「冤大頭」讓蔣介石大罵一頓,話裏話外都是責怪杜聿明沒有增援濟南,讓王耀武城破「人亡」。

杜聿明

杜聿明當然冤了,但是也知道蔣介石是想找個台階下,所以無甚搭理於他。

接著,蔣介石開始商量對付粟裕的對策,對此,杜聿明有話要說,杜聿明猜測粟裕華野要和中野配合,於是杜聿明提出趁著中野和華野未聚力之時,先讓白崇禧去牽制住中野,然後徐州這邊再集中兵力對付華野,趁機收復濟南,泰安。

真是九曲心腸!

必須說,杜聿明此招若成,真的會改變戰爭結局,但是要知道,戰爭的勝利,光靠一個人聰明是不夠的,這不,蔣介石來拖後腿了。

本來按照杜聿明計劃,或許真的能和粟裕一戰,甚至不落下風,但是東北戰場忽然告急,守在東北的廖耀湘等人又是些沒主意的,沒辦法,蔣介石只好立馬派杜聿明去東北救火,一個好好的計劃被打的稀碎。

杜聿明

但,這對於粟裕來說可是好事!

杜聿明一走,山東這邊總是需要有個人撐著,沒辦法,蔣介石只好把劉峙給叫出來。

但,劉峙也是毫無作用,真本事半分沒有,只能按照杜聿明的最初設想行動,將白崇禧一部和黃維兵團合並,去牽制中野,打斷中野和華野的合並可能。

但是,粟裕怎麽會給蔣介石這個機會?

蔣介石把兵力全部撤回到徐州附近

國民黨的好計劃確實夠好,但是卻不如粟裕時機已到。

看出敵人端倪的粟裕,決定率先下手,11月6日,粟裕提前一天讓部隊集結出發,11月8日發起戰鬥。

粟裕

與最初計劃不同的是,粟裕為了迷惑敵人,將兵力分散開來,先是派出2個縱隊向魯西南進軍,然後又派出9個縱隊、6個縱隊、4個旅的兵力分別向運河東、西、南行軍,造成一種四方兵力聚集,要打徐州的假象。

邱清泉、李彌、黃百韜果然上當!

發現徐州有難,三人頓時草木皆兵,紛紛質疑華野何時如此多兵力,能夠將人從四面八方圍住?

三人有難,紛紛求援總司令劉峙,奈何此人是個「豬將軍」,半分聰明勁兒都沒有,只能故作深沈判斷華野從魯西南南下了,目的就是奪取徐州。

劉峙

這正是粟裕想要的效果!

粟裕就是要他們以為自己要打徐州,紛紛退回到徐州線來,固守集結兵力於津浦線,殊不知,粟裕的目標,是在另一個地方的黃百韜。

蔣介石哪裏知道,一心以為粟裕要打徐州,連忙部署計劃:

第一、孫元良兵團從商丘退回蒙城,保證徐州西側安全;

第二、邱清泉兵團退回永城集結;

第三、劉汝明兵團結束臨淮關集結;

第四、李彌兵團退回碾莊一帶集結;

第五、黃百韜兵團退到運河西部一帶;

第六、其余兵力退守棗莊,臨城,沿著隴海鐵路撤回到徐州附近;

蔣介石

瞬間,蔣介石的大部份兵力全部退回集結在了徐州戰場上,大約有80萬人,而華野不過40萬,加上地方部隊,不過也60萬,蔣介石瞬間信心倍增。

不怕了!

黃百韜難逃粟裕的手掌心

蔣介石放下心來,兵力占優還怕什麽?但是劉峙不這麽想。

這倒算得上是劉峙的一點小聰明了,不過要說是劉峙看出了什麽,那也是沒有的,就還是莫名其妙的擔心罷了,只不過正好擔心對了而已。

蔣介石知道劉峙是個不堪重用的,於是又從東北把杜聿明給調了回來,雖然沒把劉峙調下去,但把實權給了杜聿明,讓杜聿明坐主陣,劉峙掛個虛名。

劉峙

沒等杜聿明回來,蔣介石先下了第一步命令:

讓黃百韜兵團從新安鎮一帶撤回到徐州來。

這倒是一步好棋,若是黃百韜能回去,或許粟裕這一戰打得還真是不輕松,甚至結局是什麽也未可知。

但,結局並不如蔣介石所願。

本來蔣介石下令後,黃百韜要是立刻走,粟裕就是下令追也是追不上,或者說很難追上的,但是黃百韜卻沒有立刻走,反而等了2天。

原來,黃百韜接到蔣介石的命令後,是要走的,但是卻被劉峙下令要等一等他的44軍,這44軍雖然沒什麽戰鬥力,卻是劉峙的「搖錢樹」,靠著販鹽和其他一些上不了台面的生意,賺的是盆滿缽滿。

劉峙

劉峙當然舍不得這棵搖錢樹,於是下令讓黃百韜等一等44軍,等集合後,一起再出發,就這樣,黃百韜一直等到44軍趕來,才下令出發退回徐州。

俗話說,瞬息萬變,更何況2天時間呢?

粟裕得知黃百韜拖延2天,於是立刻下令王建安率領華野一部提前2天出發追捕黃百韜兵團,再一次改變最初計劃,這倒也是如粟裕設想,根據情況,走一步看一步嘛。

於是,華野提前2天出發,一路上暢行無阻,順利地趕到了黃百韜兵團的後面。

正當華野部隊準備繼續行進的時候,卻被蔣介石第3綏靖區的張克俠和何基灃攔住了,粟裕只好率先解決這2個人。

何基灃、張克俠

這2人倒是好說,其實這2人本來就是中共的地下黨員,奈何被國民黨監視,所以做出這種種無奈之舉。

為了華野盡早過關,也為了爭取2人起義,粟裕派出了譚震林上前遊說,很快,一拍即合,張克俠和何基灃2人讓開大路,讓華野順利過關,繼續追趕黃百韜去了。

過關後,王建安率領華野部隊立馬切斷了黃百韜的西撤退路,迫使黃百韜困在碾莊圩一帶。

徐州,黃百韜徹底回不去了。

黃百韜淮海戰役必敗的原因

除非大羅神仙來救,否則黃百韜必敗無疑。

黃百韜

當然,黃百韜之所以註定必敗的結局,原因也很明了:

第一、被毛主席和粟裕第一步盯上了,自然逃脫不了;

第二、杜聿明被蔣介石調走,黃百韜失去了唯一能和粟裕抗衡之人拯救他的機會;

第三、中了粟裕的調虎離山之計,撤回徐州是既正確又錯誤的決定;

第四、本有希望安全撤回徐州,卻被劉峙拖累等待44軍,浪費2天時間;

第五、張克俠和何基灃的協助,使得王建安成功切斷黃百韜退路,徹底陷入死局;

只能說,每一步都註定了黃百韜的必敗結局!

如今看來,黃百韜主要還是被隊友坑慘了,這才是關鍵原因,若是能留下杜聿明而非無能劉峙上任,或許結局不一樣;又或者是不被劉峙44軍所累,黃百韜盡早趕回徐州,結局又不一樣。

粟裕

吃準了黃百韜,粟裕又有了新的思考,到底是按照最初設想,打完黃百韜就收工?還是繼續作戰,把徐州的劉峙集團全部殲滅呢?

這倒不是粟裕自負!

目前看來,吃下黃百韜是盡在掌握,這已經實作最初淮海戰役的計劃,但是就像一開始說的那樣,根據情況而定,目前,粟裕還是有信心能夠再吃下一些大仗的。

若是能再吃下些蔣介石的集團精銳,這麽多年的苦戰總算沒有白費不是嗎!

意識到這裏的粟裕,擔心自己是一時自負,於是開始關起屋子思考起來,經過思考,粟裕還是覺得可以繼續打,此時殲滅蔣介石集團的條件還是很成熟的,此時不打,下次機會不知道是什麽時候的了。

粟裕

當然,粟裕之所以這麽想,也是有根據的:

第一、此時國民黨盡退徐州左右,華野和中野可以合並統一,戰鬥力強;

第二、遼沈戰役前不久結束,正是我軍士氣高漲,乘勝追擊的好時候;

第三、有林彪在,蔣介石不敢調華北的傅作義來徐州參戰;

第四、蔣介石和桂系白崇禧的矛盾依然存在,白崇禧不會全力相助;

第五、看上去蔣介石兵力占優,但是並不團結,完全可以分割殲滅之;

第六、戰場條件利於我軍,人力物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持;

總結下來,粟裕更加堅定了繼續打的信心。

的確,打一個黃百韜已經滿足不了粟裕了,粟裕將眼光,放在了邱清泉和李彌甚至是整個徐州集團上。

邱清泉

毛主席得知後,有了和粟裕不一樣的看法。

雖然兩人都支持繼續打,目標也都是徐州,但是實際上又有不同,毛主席的計劃是中野配合阻攔增援,把徐州孤立起來打;而粟裕的計劃則是根據情況,將徐州周圍清除攔截,阻斷徐州的撤退之路。

說白了,毛主席的目標是直接打徐州,而粟裕的目標則是把徐州圍在原地不讓撤退。

最終,粟裕還是按照自己的設想給毛主席送去電報,不過這次,毛主席思考良久,暫時沒有立刻回復粟裕。

毛主席、周總理、粟裕

等到了第二天,粟裕收集到了新的情報,劉峙的意思要打算在徐州中心和粟裕決戰,而邱清泉、李彌等人也在準備,隨時回到徐州進行增援。

得知此訊息後,粟裕立馬再次致電毛主席,提出半路決戰,擊敗邱清泉和李彌的計劃,而毛主席思考後,最終決定同意粟裕的建議,以徐州為中心,先進行徐州周圍的決戰。

就這樣,淮海戰役從攻打黃百韜的「小淮海」,變成了以徐州為中心的周圍作戰的「大淮海」。

粟裕

首局已定,只等粟裕再次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