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孫權對張昭為什麽那麽殘忍?說出來你別不信

2024-07-19歷史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昭對於東吳集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張昭原本是徐州人,後為躲避戰亂,舉家南渡至揚州,輔佐孫策。孫策對高級知識分子張昭非常器重,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臨終前更是將胞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另一位托孤大臣是周瑜。

張昭在東吳的地位,相當於荀彧在曹操陣營的地位,老成持重,在孫權出征時,留守後方,居中排程。孫權為表示尊敬,稱張昭為「張公」。張昭從公元200年開始,一直到236年病逝,輔佐孫權長達36年,然而他始終不是丞相,孫權對張昭為什麽這麽殘忍,不肯任命張昭為丞相?說出來你別不信。

其一,張昭在赤壁之戰時犯了錯,被孫權記恨多年。

赤壁之戰是上天對東吳孫權及其所有文臣武將們的一次考驗。曹操大軍來襲,東吳群臣意見不統一,其中大部份武將們主張決一死戰,而大部份文臣們主張歸降。張昭作為文臣之中的佼佼者,主張歸降曹操,他對孫權說道:

「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拮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張昭的大意是,曹操兵強馬壯,如同豺狼虎豹,而且曹操已經占據荊州,得到荊州水軍,挾天子以令諸侯,雙方實力相差太懸殊,不可力敵,三十六計投降為上,才可保全江東父老。

孫權本意不願歸降曹操,於是對張昭的投降言論非常不滿,後他在魯肅、周瑜等主戰派的堅持下,聯合劉備,於赤壁大敗曹軍,東吳轉危為安。

如果換成比較闊達的主公,不會計較張昭的投降言論,但是孫權鼠肚雞腸,直到20多年後(229年),孫權稱帝時,還記得張昭當年犯的錯,對張昭說道:「如果赤壁之戰中聽張公您的建議,現在我很可能在大街上乞討了。」

其二,張昭太剛直,不懂得變通,被孫權厭惡。

張昭雖然是一個文人,但他有骨氣,性格也非常剛直,不會奴顏屈膝討好主公孫權,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大臣。會來事的大臣八面玲瓏,無論是誰都能相處,而且還相處得非常融洽。毫無疑問,張昭不是這樣的人。對於孫權不恰當的行為,張昭都會據理力爭,苦諫孫權,不惜得罪孫權。因此,張昭並不是一個貪生怕死而勸孫權歸降曹操的人,而是另有原因。

孫權稱帝,設立丞相時,許多人提議讓張昭來擔任,但是孫權卻不同意,還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說丞相事務繁多,他不忍張昭太勞累,於是任命孫邵為丞相。孫邵死後,丞相職位空缺,東吳大臣們再次提議讓張昭接任丞相。

這次,孫權還是沒有同意,依舊認為丞相事務繁雜,而張昭性情剛烈,不懂得變通,很難處理好和其他大臣之間的關系,如果當丞相對其沒啥好處,於是任命顧雍為丞相。

結語

孫權雖然是東吳最傑出的君主,但他卻鼠肚雞腸,對張昭非常殘忍,沒有任命張昭為丞相。公元232年,張昭反對孫權接受遼東太守公孫淵,不被采納,於是罷工(退居不朝),孫權竟然下令讓人用土封住張昭家門,意思是張昭從此不用出門了。像孫權這樣的人,到了晚年心胸狹隘,想起張昭在赤壁之戰時的表現,對張昭非常失望,非常厭惡,因此沒有讓張昭當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