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他指揮過5位元帥和6名大將,晚年悔恨:若沒選錯,我便是元帥之首

2024-02-17歷史

1955年9月,身在香港的張發奎得知朱德、葉劍英等人被封為「十大元帥」,陳賡、粟裕等人被封為「開國大將」。

作為一名軍人,他曾征戰沙場幾十年,但看到這些新聞,他心中充滿了沮喪。 這些人,他都認識,「十大元帥」中有五位元帥曾是他的部下,十位「開國大將」中有六位也曾是他的部下。

每當回想起這些,張發奎就會感到十分失落,心中充滿了悔恨。他悔恨當初沒有選擇加入共產黨,跟隨毛主席一起戰鬥,他相信,如果他和朱德等人一起參加南昌起義,追隨毛主席,他完全有可能成為朱德那樣的人物。

他甚至做出了退而求其次的猜測,不加入共產黨,如果一直追隨蔣介石也行呀,"也有可能混成何應欽那樣的角色"。

然而,人生沒有那麽多如果,現實是,他既沒有堅定地選擇加入共產黨,也沒有堅定地選擇追隨蔣介石。正如他自我反思的那樣,「為何我偏偏跟了汪精衛呢?」

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張發奎為何未加入共產黨?既然未入黨,為何能指揮朱德、粟裕等人作戰?又因何原因未一直跟隨蔣介石?

從小便受到孫中山先生思想影響的張發奎,16歲便投身革命事業。在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中,他始終秉持孫中山的主張,認為黨政不應分家,旨在贏得每一場戰鬥。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他積極接納了許多優秀的共產黨員,與葉挺、許繼慎、賀龍和葉劍英等共產黨人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系。

他深信共產黨員的能力,對廖乾五提出的建議也能耐心接受,並迅速提升廖乾五為政治部主任,鼓勵軍隊內部人員向他學習。

張發奎主動提議與葉挺的獨立團共同作戰,連連獲勝,其中汀泗橋戰役和賀勝橋戰役為北伐軍奪取武漢的勝利打下了基礎,擊潰了北洋軍閥吳佩孚的主力部隊。

在整個北伐戰爭期間,張發奎的部隊中共產黨員最多。據統計,1926年3月18日,蔣介石為了實作反革命的陰謀,許多原本對共產黨心存芥蒂的國民黨軍官公開表示不歡迎共產黨員到自己的隊伍中來工作。

然而,與眾軍官不同的是,張發奎對共產黨員表示熱烈歡迎。

李宗仁曾告誡張發奎要對葉挺等共產黨員加強控制,但張發奎並未予以重視,仍與葉挺等人保持協同作戰。當蔣介石下令屠殺共產黨員時,張發奎不僅沒有清除共產黨員,反而接納了一批被驅逐的共產黨員,惲代英和高語罕也加入了他的隊伍,分別擔任參謀長和秘書長。

雖然國民黨右派的反共情緒日益高漲,但張發奎仍堅定地與共產黨保持友好關系。同年3月,國民黨內部發生了「寧漢分裂」事件,導致國民黨分裂為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張發奎選擇了支持汪精衛。

為了表彰張發奎的大力支持,汪精衛任命他為第二方面軍司令。第二方面軍主要由第四軍、第十一軍以及由賀龍的十五師擴編而成的第二十軍等組成,這些軍隊曾參與北伐,許多人員還是張發奎的部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發奎被授予了相應的榮譽。從這些人名中,我們可以看出張發奎與這些將領的關系非常友好,他本人也具有出色的軍事作戰能力。

然而,盡管他們關系友好,張發奎最終與眾人分道揚鑣,這與當時的大環境有一定關系。

蔣汪二人各自獨立後,開始對共產黨進行進攻。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則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效仿蔣介石的方式,宣布與共產黨的合作終止,提出了「分共」政策,並大規模抓捕和屠殺共產黨員。

張發奎的部隊中有許多共產黨員,起初他沒有執行汪精衛的命令,但由於力量懸殊,最後在7月29日,汪精衛和孫科在廬山召開會議,計劃進一步削弱共產黨。

會上,張發奎在汪精衛的威脅下,被迫公開表示支持汪的決定。而在共產黨方面,很多黨內同誌與張發奎有過接觸,知道他與其他國民黨人不同,希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展壯大。

在7月12日,中共召開的改組會議上,很多黨內同誌決定聯合張發奎一起南下,與廣州地區的武裝力量匯合,發動新的北伐戰爭。

在決定是否執行一項計劃時,李立三、葉挺等人發現汪精衛計劃發動反革命政變,而支持汪精衛的張發奎是否與共產黨一起北伐成為關鍵問題。

同時,葉劍英獲得訊息,汪精衛認為只要抓捕賀龍和葉挺這兩位手握重兵的將領,就能削弱共產黨實力,其他共產黨人對他們無足輕重。

汪精衛命令張發奎將賀龍和葉挺引誘到廬山實施抓捕。得知訊息後,葉挺和賀龍立即率部前往南昌,與周總理匯合。

原本計劃策反張發奎,讓他帶領部隊與共產黨一起革命的周總理,在此關鍵時刻意識到中國共產黨必須盡快建立一支可以隨時調遣的軍隊,南昌起義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南昌起義後,賀龍和葉挺主動聯系張發奎,表達對他們到來的熱烈歡迎。在成立革委會時,張發奎的名字被列為委員之一,李立三和鄧中夏等人還親自前往九江,勸說張發奎加入。

在南昌街頭,群眾團體貼出了「擁護張總指揮」的標語。盡管張發奎對於葉挺等部下未經他允許就推選他為總指揮,以他的名義發動南昌起義感到不滿,但他還是透過郭沫若轉告賀龍和葉挺,希望能避免沖突,讓井水不犯河水。

顯然,張發奎已經意識到他與葉挺等共產黨員的立場不同,無法再像從前那樣團結一致作戰。盡管他執行了汪精衛的「分共」命令,但他本人「不反共」,仍對共產黨抱有幻想,期待著能與共產黨合作,發展壯大反蔣力量。

張發奎對南昌起義知情,卻假裝不知。汪精衛下令後,他開始解散政治部,趕走隊伍中的共產黨員。如果他嚴格執行汪精衛的命令,那麽南昌起義的軌跡可能會改變,甚至可能失敗。

廣州起義成為張發奎與共產黨關系破裂的標誌。此後,汪精衛對共產黨人的仇恨加深,要求張發奎剿滅起義軍。按照中共前委的計劃,葉挺等人整編軍隊,轉移部隊。

朱德帶領第9軍前往井岡山與毛主席會合,葉挺率領的第11軍南下廣州。

廣州起義: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鎮壓 廣州地區的工人、農民以及革命士兵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由葉挺和葉劍英領導,發起了起義。

然而,張發奎在汪精衛的命令下南下廣州,但由於蔣介石集團與汪精衛集團在「分共」的目標上一致,汪精衛選擇再次投靠蔣介石,離開政壇並前往法國。

因此,張發奎的主子變為了蔣介石,他必須服從蔣的命令參戰。為了贏得這場戰爭,蔣介石還從英、法、美等國家尋求了陸戰隊和軍艦方面的支持。

雙方實力懸殊,為了保存實力,葉劍英和葉挺等人提出撤出廣州,但被共產國際否決了。經過三天激戰,起義軍傷亡慘重。

廣州起義的失敗導致國民黨軍隊占據了廣州,開始無情地屠殺共產黨及其支持者,造成了數千人的死亡。這次戰爭使共產黨遭受了巨大的人員損失,張發奎與中共的友好關系也因此畫上了句號。

張發奎為抗日積極奮鬥,他的廣州起義是他人生軌跡的重大轉折點。雖然他最終取得了勝利,但並未得到應有的獎賞,因為他的領導汪精衛不再是他的堅定支持者,而是想鏟除異己,獨攬大權的蔣介石。

在廣州起義後,張發奎的軍隊已經元氣大傷,還沒來得及恢復,就被蔣介石派去平定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叛亂。在這種無奈的情況下,張發奎再次向蔣介石發起了反抗。

盡管張發奎曾短暫投靠過桂系李宗仁,但真正掌握話語權並屹立不倒的,始終是蔣介石。不論他如何反對蔣介石,最終都會回歸到蔣的麾下。

1932年,他再次向蔣介石提出前往東北抗日,然而蔣卻讓他去江西「圍剿」共產黨。無奈之下,他在當年10月選擇了前往歐美國家宣傳抗日,得到了海外華人華僑的熱烈歡迎。

1935年春天,他回國後,前往南京拜見蔣介石,申請前去抗日。他以抗日先鋒的身份攻打日軍,但國民黨表面上的抗日行為使他深感不滿。

淞滬會戰爆發後,他主動找到郭沫若,希望能請到中共方面一些具有豐富抗戰經驗的人員到他的司令部工作。

為支持抗日戰爭,中共組建了以錢亦石為領導的「戰地服務隊」,與張發奎並肩作戰。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軍隊中成立的第一個服務隊,它一直隱藏到抗戰結束。

在抗戰期間,張發奎與戰地服務隊密切配合,共同贏得了包括淞滬會戰和武漢保衛戰在內的多次重要戰役。因此,盡管張發奎是國民黨的一員,但他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中國抗日戰爭取得重大勝利,日本遭受重創,以日本為首的軸心國逐漸崩潰並選擇投降,簽署投降協定書。

中國作為反法西斯第四戰區,接受同盟國(由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組成)總部的要求,派遣代表前往香港參加日軍的投降儀式。

張發奎就向國民政府提出由中國人主持日軍受降儀式的建議,但蔣介石並沒有采納。

他們不僅在大使館內搜查到與日軍往來的檔材料,還迫使衛映章承認錯誤並承諾不再與日方有任何接觸,也不再收留與日方有聯系的間諜。

此外,他們也沒有放過逃到香港和澳門的漢奸和日本戰犯。為了迫使澳門葡萄牙當局主動交出戰犯和漢奸,他們禁止蔬菜肉類出口到澳門。

同時,他們還成立特別行動隊前往香港發放傳單,警告英統治下的香港當局,取消限制華人入境的政令,將寄居在香港的戰犯和漢奸引渡到廣州接受審判。

這些行動不僅清除了日軍和特務,還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港澳同胞的人身安全。

張發奎旅港晚年,懊悔於解放戰爭時期未能得到重用,究其原因,皆因蔣介石對其抱有疑慮。待到國府在大陸節節敗退,1949年,他才得蔣介石賞識,任命為陸軍總司令。

當國民黨政權即將崩潰,許多國民黨軍官開始轉移資產,對戰爭失去了信心。在這個時候,張發奎得到了重用,但他清楚自己只是蔣介石的替罪羊,因此半年後他提出辭職,移居香港。

盡管張發奎從未堅定地站在共產黨一邊,但共產黨並沒有放棄邀請他入黨的努力。解放後,葉劍英首先邀請他北上,並希望能與他在廣州見面,但未能成功。

之後,何香凝寫信給張發奎,詢問他的近況,但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50年代中期,李濟深、蔡廷鍇等人受周總理委托,聯系張發奎,希望他能參加新中國建設。

張發奎對周總理的重視感到驚訝,內心曾動搖過,但最終還是選擇留在香港,沒有北上。此後,程思遠等人也試圖勸說張發奎,但他堅持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多次婉拒共產黨的邀請。

張發奎,一個在國民黨軍隊中的異數,他不貪汙,能打仗,但在晚年時期,他卻只能羨慕朱德、粟裕等人得到國家的認可,而自己卻無法回頭。

然而,即使如此,他仍然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80年3月10日,張發奎病逝,葉劍英致電慰問,懷念當年的崢嶸歲月。

為了感謝他的貢獻,黨中央與他的家人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系。1992年,張發奎的夫人不顧某些勢力的阻撓,帶著親屬及張的舊部近百人,離開香港,將張帶到他的故鄉廣東始興安葬。

這就是張發奎,一個值得我們懷念和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