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5年毛主席親點朱德為「第一元帥」,打趣道:元帥升帳,好神氣

2024-01-10歷史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外喜氣洋洋、十分熱鬧,諸位為新中國立下豐功偉績的將軍元帥先後乘坐吉普車來到這裏,參加無上光榮的授勛儀式。

下午5時整,授勛儀式開始,人民領袖毛主席親自為各位元帥頒發命令狀和勛章,主席的老戰友朱德作為十大元帥順位第一,筆直地站在隊伍最前面。

看著老戰友穿著英武瀟灑的新軍裝,佩戴流光溢彩的元帥肩章時,毛主席笑著打趣道:「朱老總,元帥升帳了,好神氣喲!」

聽到這話,眾人都心照不宣地笑了起來,大家都明白朱老總這一路走來有多艱辛。

朱德是毛主席親點的開國第一元帥,在世人眼裏鮮有戰績的他,為何能成為開國第一元帥?主席的這句「元帥升帳」又有何深意呢?

其實,朱德元帥的功績和貢獻,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一、朱德是大家的主心骨

在1955年的授勛儀式上,毛主席親點了一帥四將,唯一親點的這名元帥就是朱德。

很多人不理解,沒有指揮過什麽著名戰役的朱德,憑啥被選為開國第一元帥?除了井岡山的「朱德扁擔」,似乎就沒有關於朱德的傳奇故事了。

然而,就是在大家眼裏「沒什麽傳奇故事」的朱德,卻深受毛主席倚重和敬佩。

1928年「朱毛會師」的時候,毛澤東特意換下一直穿著的長衫,連夜派人趕制了一身軍裝,還特意理發,整理了個人儀容,就是為了和朱德見面。

肖克將軍曾這樣說過:「井岡山的時候,朱德在部隊中的威信很高,似乎只要他在,大家就有了主心骨,最誇張的時候,近乎於一種迷信的力量。」

朱德的「威信」最早建立於八一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武裝革命的第一槍,對革命勝利及我們的新中國都起到了奠基作用。

那時的朱德剛剛加入共產黨的隊伍,在部隊中的地位並不算高,南昌起義時的核心領導中並沒有朱德。

起義前一晚,組織要求朱德利用自己過去的人脈,宴請滇軍的兩個團長,想辦法拖住他們,以保證起義順利進行。

雖然這個任務對南昌起義的勝利可以起到很大幫助,但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組織還是不夠信任他,所以沒有給朱德指派戰鬥任務。

據陳毅回憶,當時朱德在部隊中頂多算是一個資歷很老的老同誌,基本沒什麽人聽他的話。

南昌起義後第九軍成立,朱德被任命為副軍長,其實就是一個光桿司令,本來原計劃將滇軍改編到第九軍來的,但起義失敗了,這個計劃就被暫時擱置了。

起義部隊南下後,朱德又承擔了「開路先鋒」的任務,一路上他都利用自己過去的人脈讓滇軍讓路,彭湃、惲代英、郭沫若等人都和朱德在一起,一邊開路一邊宣傳共產黨的宗旨和政策,還要幫大部隊尋找糧食,後勤、宣傳、統籌的工作,他一個人都幹了。

一直到「三河壩分兵」,才體現出了朱德的作用。

當時,南昌起義部隊來到三河壩前,周恩來、賀龍率領主力部隊南下潮汕,朱德則率領一部份人馬留在原地,阻擊敵人,為主力部隊斷後。

南昌起義敗局已定,朱德接到的「斷後」任務與「送死」沒什麽太大區別,但是為了保存革命火種,掩護主力部隊,朱德義無反顧挑起了重擔。

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朱德帶領的部隊傷亡很大,分兵時還有四千多人,此時只剩下了兩千多人,朱德率領殘部一路尋找主力部隊,結果在半路上遇到了潰敗下來的二十軍,這才知道主力軍在潮汕地區遭遇失敗,領導人都分散隱蔽了起來。

剛剛燃起的革命火種時刻都面臨被熄滅的風險,朱德的第九軍本來就沒幾個人,此時只剩下了幾個幹部跟著朱德,部隊主要力量還剩下周士第的第二十五師和周邦采的24師殘部,孤軍作戰、求援無望、四面楚歌、兵臨絕境。

下一步該怎麽辦?所有人都將希望放在了朱德一人身上。

關鍵時刻,朱德表現出了強大的領導能力,他堅決否定了個別人提出的解放隊伍的想法,決定帶領部隊北上,去湘南找尋新的機會。

其實當時隊伍雷根本沒幾個人聽朱德的話,只是尊重他是一個老同誌才勉強願意跟著朱德走,可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下,除了朱德外,大家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朱德在絕境中表現出超越常人的堅定和執著,為迷茫的眾人尋找到了方向,指明了出路,就像是迷霧中的燈塔一般,耀眼光華穿越霧氣,通向未來。

在朱德的帶領下,部隊來到閩贛邊界的石經嶺一帶,為了給部隊開路,朱德親自率領警衛員爬上長滿灌木的懸崖峭壁,攀援而上,然後趁敵人不備發動奇襲。

有了朱德開路,戰士順利透過了天險,當大家經過隘口的時候,朱德威武地站在一塊斷壁上,手裏拿著一把駁殼槍,有條不紊指揮大家前進,他的堅定和冷靜,給予了戰士最大的安心。

在朱德的帶領下,部隊一路殺到贛南,天氣越來越冷,戰士身上依舊穿著南昌起義時的單衣短褲,當地土匪和地主武裝時不時對工農革命隊伍發動奇襲,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戰鬥,戰士只能穿著單薄地走在潮濕寒冷的密林中。

籌措不到糧食,戰士經常餓著肚子;缺乏藥品和醫生,傷病員得不到救治。幾次戰鬥下來,部隊的槍支彈藥也已經見底,一支沒有給養、沒有目標、沒有援兵的孤軍,就這樣行走在贛西南的崇山峻嶺中。

一路上,對革命失望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走著走著就走了回頭路,師長、團長、營長、連長……全都逃走了,等走到天心圩的時候,部隊已經喪失了建制。

有的營長、連長離開時還會拉幫結派,帶走手裏的隊伍,到後面直接就是一個排、一個連直接消失。

有幾個連長找到陳毅,直接勸道:「現在部隊不行了,一碰就垮,不如穿上便衣,到上海再想辦法吧。」

很快,部隊裏就只剩下了幾個幹部,師以上軍事幹部只留下了朱德,團級軍事幹部只剩下王爾琢,政工幹部只剩下陳毅。

好不容易保留下來的火種,再一次面臨隨時熄滅的境地。

關鍵時刻又是朱德站出來,堅定地對戰士說道:「大革命失敗了,起義軍失敗了,但我們還是要革命的……我們現在的革命,就像1905年的俄國革命,黑暗只是暫時的,我們要相信這一點,相信人民的力量!」

陳毅聽完後,也激動地對戰士說道:「一個真正的革命者,不僅要經得起勝利的考驗,也要經得起失敗的考驗!」

王爾琢也對大家說道:「革命不成功,我王爾琢堅決不剃須!」

在朱德的領導下,部隊的軍心被暫時穩定了下來,雖然戰士聽不懂俄國革命,但還是被朱德言語中傳達出來的堅定力量所感染!

在這種絕望無助的環境下,人的意誌最容易動搖,朱德表現出來的堅如磐石的革命性,使他成為了這支隊伍無可爭議的領袖。

一個「地位不重要,沒人聽他話」的老同誌,在絕境中向即將崩潰的隊伍樹立起信仰的高山,透過信仰,人心再次聚在了一起。

朱德在天心圩改編了部隊,所有部隊都摒棄原來的番號,整體編為一個縱隊,這樣既方便管理,又可以凝聚人心,從根本上解決「拉幫結派」的問題。

縱隊包括一個士兵支隊,一個特務大隊,一個機炮大隊,剩下的軍官編為一個教導隊,直屬縱隊管轄。

部隊再次踏上了前進的道路,兩萬多人的南昌起義隊伍,此刻只剩下了800多人。

誰也沒想到,這點家底在日後成為了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基礎,成為了戰鬥核心,南昌起義中燃起的火種,在朱德的保護和領導下得以保存!

譚震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假如三河壩的力量不能保存,井岡山只靠秋收起義的那一點力量,是很難存在下去的!」

作為中共茶陵縣委書記、縣蘇維埃政府主席,譚震林是有資格說這句話的。

毫不誇張地說,井岡山不能沒有朱德,紅軍不能沒有朱德,人民解放軍也不能沒有朱德!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親點朱德為「開國第一元帥」,授勛編號為004,領導了南昌起義的賀龍,授勛編號為「001」,可見,南昌起義對毛主席和黨中央來說有多麽重要!

此時此刻,再看朱德的功績,就明白了毛主席為何會親點他為「第一元帥」了。

二、毛主席親自點帥,實至名歸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外熱鬧非常,彭德懷、賀龍、陳毅、聶榮臻等元帥身穿嶄新的海藍色制服,精神抖擻地走進了休息室。

陳毅笑著對眾人說道:「我們的總司令來咯!」

眾人回頭一看,只見朱德穿著元帥服,神采奕奕地從吉普車上下來,健步如飛地走了進來。

見到各位老戰友後,朱德雙手一抱拳,略帶歉意地說道:「各位早來了!」

眾人立馬站直身子,向朱德敬禮,朱德笑著擺擺手,說道:「免禮,免禮咯!」

陳毅笑嘻嘻地走到朱德面前,仔仔細細端詳,用他標誌性的四川口音打趣道:「老總啊,穿著身行頭,漂亮得緊哦!」

隨後,陳毅轉過頭對眾人說道:「你們看看,是不是比南昌起義時還年輕!」

聽到這話,眾人都哈哈大笑,其中賀龍笑得最起勁。

陳毅又走到賀龍跟前,笑著問道:「賀老總,你想沒想過今天能當元帥哦?」

賀龍拿著隨身攜帶的煙鬥,摸了摸胡子,說道:「莫說當元帥,當將軍都沒想過,心裏只想著打響那一槍,打響了我就滿意咯!」

說到南昌起義,眾位元帥感慨萬千,葉劍英惋惜地說道:「要是葉挺還在,新四軍起碼要出兩個元帥。」

「是啊,要是葉挺也在多好啊,他要在,我一定將元帥桂冠雙手奉上!」陳毅深情地說道。

「那我們就要有兩個葉帥咯!」朱德也感嘆道。

就在這時,周恩來走了進來,看到眾人穿戴一新、神采奕奕的模樣後,周恩來高興地問候道:「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服,祝賀你們喲!」

陳毅見周恩來來了,立馬敬了個軍禮,恭敬地說道:「周副主席。」

葉劍英立馬在一旁擺擺手,勸道:「該叫總參謀長了。」

賀龍笑著說:「應該叫‘未授銜的元帥’。」

周總理笑瞇瞇地看著眾人說道:「不,不,我和主席都是政府的工作人員,給諸位元帥當後勤!」

聽到這話,陳毅好奇地說道:「這怎麽可以?毛主席是應該當大元帥的。」

周恩來笑著回答:「其實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一致商定給毛主席授大元帥軍銜,鄧小平、劉少奇也要授予元帥軍銜。」

當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討論了這件事,沒想到卻遭到了毛主席的強烈反對,大家依舊固執地認為,只要他們商定了,主席就沒法拒絕了。

劉少奇聽到後,無奈地說道:「只要你們可以當面說服毛主席,就按照你們說得來。」

宋任窮、羅榮桓當即去找毛主席商量這件事,還特意說明給毛主席、周總理授銜是工作人員的一致決定。

毛主席聽過匯報後,堅定地說道:「這個大元帥我不能要,我穿上大元帥制服,還怎麽去群眾中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依我看,現在在地方上工作的,都應該不參與評銜。」

劉少奇知道毛主席不參與評銜後,也主動對羅榮桓說道:「我也不要評了,我現在不在軍隊工作了。」

周恩來和鄧小平也紛紛拒絕參與評銜,徐向前得知自己被評為元帥軍銜後,主動給黨中央寫信,請求將元帥軍銜讓給別人。

徐向前誠懇地說道:「革命已經成功,人生夢想已經實作,當不當元帥我們無所謂,比我厲害的元帥已經犧牲在了戰場上,如果他們不犧牲,我們哪裏有資格評銜?」

主持評銜工作的羅榮桓得知自己被評為元帥後,也主動申請降銜,他主動給毛主席寫信,說自己資歷淺、貢獻小,沒有資格當元帥。

毛主席看過後直接拒絕了羅榮桓的降銜申請,羅榮桓知道後,淚光閃閃地對總政治部的同誌說道:「我羅榮桓憑借個人力量是當不上元帥的,主席授我元帥,是黨和人民對我們政治工作者最高的肯定和贊賞啊!」

在毛主席的帶領下,湧現出了許多謙虛讓銜的元帥、將軍,這些老革命家、軍事家,身經百戰的老紅軍、老八路,都能正確看待黨和人民賦予自己的這份榮譽。

朱德是毛主席親點的「開國第一元帥」,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實至名歸的「開國元勛」,對於這份榮譽,朱德謙虛地說道:「同誌們,打天下的功勞應該記在誰的身上?我朱德?毛主席?還是彭老總?依我看,要記在全黨同誌和人民群眾身上,革命的勝利是我們所有同誌和群眾一起努力得來的!」

彭德懷也曾公開表示:「我不喜歡別人叫我元帥,這是戰爭的結果,是學人家的,我個人不需要這個牌牌,也夠不上什麽元帥!」

為人民、為國家、為黨燃燒終身的革命前輩,就是這麽謙虛恭謹,大公無私,他們永遠都是我們中華兒女最敬佩、最尊重的民族英雄!

三、毛主席親自授勛,無上光榮

下午5時,毛主席、劉少奇、宋慶齡、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同誌緩緩走進懷仁堂,現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國歌奏完後,彭真走上主席台,宣讀了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等1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會場內再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毛主席站起身來,向大家點頭致意,然後整理儀容,走上了主席台,親自為元帥們授銜、授勛。

朱德作為「新中國第一元帥」站在隊伍最前面,毛主席將元帥軍銜命令狀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授予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均作出卓越貢獻的朱德。

朱德顫抖著雙手接過這無上的榮譽,金戈鐵馬、波瀾起伏的前半生宛如走馬燈一般從他腦海中迅速閃過。最終畫面定格在田間地頭一個穿著破爛衣衫、臟兮兮的放牛娃身上,這是小時候的朱德。

出生於佃農之家、食不果腹的朱德,從未想過自己會有成為「開國元帥」的一天……

陳毅也隱約看到,在贛南的密林中,朱德穿著臟兮兮的衣衫,用力擦了擦額頭上的雨水,高舉手臂,將一顆熾熱的紅心赤裸裸地擺在灰心失意的戰士面前……

毛主席笑著拍了拍朱德的肩膀,打趣道:「朱老總,元帥升帳了,好神氣喲!」

聽到這話,眾人都心照不宣地笑了起來,大家都明白朱老總這一路走來多不容易。

「升帳」是古代軍隊的一種禮儀,主將的中軍大帳一般地勢較高,且主將座位是大帳裏最高的,主將登上大帳座位與下屬議事的禮儀被稱為「升帳」。

朱德從南昌起義中那個不受重視的「老同誌」到如今人人敬愛的「朱老總」,可不就是「升帳」了嗎?

從放牛娃到開國元帥,朱德的一生可謂傳奇,一句「元帥升帳」高度肯定了他的功績。

朱德授勛結束後,毛主席又依次給彭德懷、林彪等元帥授勛。

授勛儀式結束後,眾位開國元帥、將軍又來到了懷仁堂外的草坪上參加晚宴,眾人穿著嶄新的軍裝,高舉酒杯,彼此互相問候、祝賀。

晚宴上,周總理激動地舉起手中的酒杯,高聲對大家說道:「為中國人民的偉大勝利,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鬥爭的勝利幹杯!為毛主席,為人民解放軍全體官兵,為所有的元帥、將軍和有功人員的健康幹杯!」

隨後,朱德、彭德懷等人又舉起酒杯,向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幹杯,大家紛紛響應。

這一天,這些新中國的功臣都喝得很暢快,這一杯慶功酒,他們等了太久太久……

時至今日,我們仍舊很難想象,當初留在三河壩執行斷後任務的朱德,竟然會與毛澤東一起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立人和領導人。

主力軍都被敵人擊潰了,朱德帶領的「散兵遊勇」最後竟然成了人民解放軍的中流砥柱,可見,領導者的素質與信念,也會影響歷史的走向。

朱德從南昌起義中的「邊緣人物」走到「朱毛紅軍」的核心,靠的就是他義無反顧投身革命的精神,和他舍生忘死追求真理的信念!

人的一生雖然漫長,但關鍵的時刻只有幾步,能夠在重要歷史時刻成為領導者,作出正確決定並采取關鍵行動的歷史人物少之又少,朱德算一個。

可見,我們不僅要學會堅持,還要學會做決定,必須要先作出一個正確的決定,才能為之不息地奮鬥下去!

最後,參照陳毅元帥的一句名言:「什麽叫力挽狂瀾?朱總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裏,在人心最渙散、戰士最絕望的時候,及時地指出了光明的未來,這就叫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