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66年,有4位元司令無人敢動,毛主席直言:一旦他們動了全軍大亂

2024-01-10歷史

1966年初,所有的一切猶如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賀龍老總辭職後,林彪對外一直稱病,老帥裏面能臨危受命的實在不多。

賀龍

於是,一向穩重的葉劍英便進入偉人的視線中,隨後他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主持軍委日常工作。

但進入夏天後,一切工作著實讓葉帥像揣了個燙手山芋,身為軍人的本能,他很想守住這塊陣地,但結果卻事與願違。

從各個軍區發來的告急電報,加急電話紛至沓來,他們都在請求葉帥的幫助,有些老戰友甚至直接住到了葉帥家,因為住所有限,他們只能輪番睡覺,分批開飯。

暴風驟雨,橫掃一切,形勢越發緊張起來。

但是從頭到尾,有4位元軍區司令卻始終無人改動,這是因為毛主席曾經對他們的力保,那麽他們是誰,又因何能在那場暴雨中屹立不倒?

疾風暴雨

1966年秋天,已是權威煊赫的林彪接連在各大場合公開表示,「要大升一批,大降一批」。

之後所有的一切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運動的勢頭猶如脫韁的野馬一般,直攪得天昏地暗。

往日縱橫生死沙場,見慣血肉橫飛的老將們也不由得,惴惴不安起來。

隨著形勢越來越嚴峻,他們別說正常的工作了,就是走在大路上,都要擔心會不會遇到「飛來橫禍」。

軍區地方工作舉步維艱,北京總部的葉帥也忙到焦頭爛額,盡管葉帥拼盡全力,卻也難擋事態的發展。

很快13個地方軍區縮編為11個,除此之外軍區的領導們在這場「疾風暴雨」中可謂是遭遇不同。

有些人是一夜之間陷入泥濘,有些人則受到了特別的保護,在各自的崗位上堅持了十幾年,一直到毛主席決定大軍區司令對調前。

他們分別是許世友、韓先楚、楊得誌和陳錫聯。

軍中兩」霸「

別有用心之人曾經公開表示過:

「軍隊有兩」霸」,一個是許世友,另一個是韓先楚。」

先來說許世友,許將軍絕對是屬於粗中有細的精明之人。

他對毛主席是無比的忠誠,對於偉人的指示,縱然許世友跟其他將領們一樣摸不著頭腦,暫時難以理解時,他總會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說:

「毛主席的思路,步伐都太快了,不是我們不想跟,實在是跟不上。」

1956年時毛主席為首的中央領導人集體提倡火化,偉人帶頭簽名,接著朱德、劉少奇等人是一個挨著一個,提筆簽字,可輪到許世友時,他是連連搖頭怎麽也不肯姓名標示。

不僅如此他還振振有詞道:

「我跟著毛主席鬧革命,活著的時候效忠毛主席,死了就埋在我老娘旁邊盡孝。」

偉人聞言是大笑不已,於是倡議書上獨獨許世友沒有簽名。

在那場風波中,一向快人快語的許世友也變得異常謹慎,以前開會他演講都不愛照著稿子念,往往幾句話說得眾人是哄堂大笑,氣氛活躍,但運動開始後,他是照本宣科,一個字也不多說,一個字也不少說。

即便如此,別有用心之人還是詆毀他,事實上當年許世友還只是紅四將領,因在老首長張國燾被批時有情緒,想要帶隊打遊擊被人發現後被關押起來。

毛主席知悉情況後,親自到牢房看望他,一番話說得許世友是痛哭流涕,當即表示要效忠偉人。

雖然這件事情被有心之人以訛傳訛,但機敏的許世友知道,此時唯有毛主席最了解事情的真相,也唯有毛主席能真正地保護他。

然而還沒等許世友動身去北京,剛好在上海巡視的偉人就主動召見了他,對於二人在延安的那件事,毛主席輕描淡寫道:

「許世友是第四方面軍,張是首長,跟他也是自然,是我把他從(延安)監獄裏找出來的。」

接著毛主席還專門吩咐人,用飛機將許世友接到上海。二人一見面許世友又孩子似地紅了眼眶。

偉人心中一軟,連忙安撫他的情緒:

「我很信任你許世友,信任南京軍區。」

許世友上午到的上海,下午就受到偉人的接見,第二天一早他就起身回去,雖然匆匆一面,但這無疑是一個訊號,許世友自此仿佛拿到了「金鐘罩」。

而偉人在與許世友見面後不久,私下裏曾說:

「許世友是個代表,他若是一動,其他軍區的韓先楚、楊得誌、陳錫聯都要動。」

事實上偉人的確偏愛這種看似「大老粗」的將領,他曾聽取工作人員匯報時說到:

「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朱元璋也不識幾個大字。我們軍隊裏也是老粗多,許世友,韓先楚,楊得誌,陳錫聯都沒念過幾天書,但解放戰爭他們與國民黨將領對壘,結果是老粗戰勝黃埔生。」

由此可見這4個人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再來說二霸韓先楚,有人說韓先楚是「膽大包天」。

韓先楚

的確當年打仗的時候,他連上級的命令都敢無視,有一次韓先楚帶領隊伍走到定邊城關時,偵察員報告城內有國民黨的一個騎兵營。

韓先楚馬上與先頭部隊研究計劃,他們發現敵人騎兵營是不出擊,不打槍,也不逃走,於是大家便決定攻城滅敵。

作戰計劃送出到彭德懷處,回復很快下來了「繞道前行」。

韓先楚思前想後,攻城可行性很高,機會又稍縱即逝,於是下令部隊攻城,最後敵營被全殲,繳獲物資戰馬百余匹。

有意思的是,事後彭德懷還發來了賀電,贊他們靈活機動。福州軍區是1956年7月成立的,2個月後韓先楚就被派到了福州,做了軍區大司令。

為了應對台海之間的緊張局勢,他與工作人員研究制定出了福州軍區防禦計劃,並且韓先楚還是「炮擊金門」的直接負責人。

當時這個「炮擊金門」,不僅僅是簡單的「打炮」問題,除了面對台灣的國民黨,還涉及與美國的政治問題。

特別是在1962年,蝸居在台灣的國民黨利用大陸自然災害時期,瘋狂叫囂要反攻,他們不斷派小股部隊襲擾福建沿線,但韓先楚早就有所準備。

從1962年到1973年,在沿海地區共打退國民黨進犯部隊、潛伏特務近千余人。

並且針對福建經常受到台風侵擾的問題,他要求部隊也要做好防禦措施,因為事前準備得當,台風過後部隊總能及時出動到地方進行抗險救災,贏得了老百姓的一致贊譽。

而韓先楚本人也是深得毛主席欣賞,要知道早在全軍首次評軍銜時,按照韓先楚原本的資歷,總部是將其擬定為中將,是偉人特別批示「韓有功,中晉上。」

而韓先楚在福州軍區16年,也是不負毛主席所望,順利完成任務。

不二人選

濟南軍區一成立,楊得誌便成為司令員的不二人選,他身經百戰,是長征路上的先行者,也上過北韓戰場,在總參謀部工作過,楊得誌無論資歷、能力還是威望,不管在開國上將還是大軍區司令中,都是排得上號的。

楊得誌性格忠厚老實,為人低調。

紅軍長征那一年,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來到通渭小城,還是紅一團團長的楊得誌喜滋滋地跑到街上,買來特產「雞大腿梨」準備招待,隨後進城的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

毛主席見到「大雞腿梨」後笑著說:

「這個梨可是好東西,你們有辣椒粉嗎?」

眾人皆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毛主席又對楊得誌說:

「你也是湖南人,吃過辣椒粉拌梨嗎?」

楊得誌立即心領神會,馬上跑去買辣椒粉了。隨後喜歡吃辣的偉人便在梨子上撒了些辣椒粉,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幹部下連隊參加體力勞動的指示,已經是濟南軍區的楊得誌是積極響應,帶頭報名,他是第一批下連隊的司令員。

楊得誌下連隊後,絕對不是裝裝樣子,他來到班裏後為了和戰士們打成一片,用了自己參加紅軍前的原名楊紹起。

楊得誌跟其他戰士們一樣,每天學習摸爬滾打、土工作業訓練等等。

有一回連隊給戰士們發武器,楊得誌領取了一支自動步槍,但他還是習慣性用舊衝鋒槍的動作,可怎麽也拔不出槍梭,旁邊人看他忙得一頭汗,就幫助他分解。

誰知楊得誌看了一遍就會了,大家不禁驚訝到他為何學得這麽快,楊得誌眨眨眼笑道:

「我可是上過戰場的老兵了。」

旁人又發現他左手腕有子彈打傷的痕跡,便以為他是重新到連隊學習的老兵,替他打抱不平,參軍久了還要再鍛煉。

沒想到楊得誌卻是一臉認真說道:

「我脫離戰士生活太久,現在部隊變化很大,不學習怎麽能進步。」

漸漸地機靈的戰士們便覺得不對勁,大家早就聽說過司令員下連當兵的訊息,但卻不知道具體是哪個連隊哪個班,於是有心人就跑到營地俱樂部找首長合影。

大家越看照片越覺得就是班裏的老兵。楊得誌眼見「瞞不住」了,也索性坦白了身份,年輕的戰士們都很興奮,大家都覺得能和首長在一個營地裏當兵,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楊得誌也跟戰士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之後無論他身處何地,總是與連隊保持書信聯系。與楊得誌一樣,在地方軍區安如磐石的還有備受毛主席重視的陳錫聯。

沈陽軍區戰略意義重大,它既囊括了大糧倉東北三省,又同北韓蘇聯接壤。因此沈陽軍區成立後,就由征戰北韓的誌願軍司令員鄧華擔任司令員。

但是廬山會議後,鄧華離開崗位,炮兵司令員陳錫聯便接替了他的位置,這一幹就是14年,沈陽軍區一直是戰備要區。

陳錫聯上任時,中蘇關系已經發生變化,邊境地區事端不斷,他為了盡快熟悉東北戰區的情況,於是馬上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戰地勘察。

陳錫聯依據軍委的戰略方針,集中力量搞重點方向的工程。

陳錫聯

他透過實地察看,發現一線的守島部隊駐地分散,交通運輸和通訊聯絡都非常不便,於是不但增加了火力分隊,還對通訊、交通、後勤等問題進行改善。

這些工作很快就獲得成效,1969年時,蘇軍侵入珍寶島地區,陳錫聯受命組織自衛反擊戰,他明確表示:

「這場戰鬥需要完全遵從國家戰略方針,打不打,什麽時候打,要打到什麽程度,要堅決聽從黨中央的命令。」

實際作戰中,雙方兵力人數相差無幾,但我方只有徒步的步兵和部份的炮工兵,既沒有坦克車,裝甲車也沒有空軍支援,雖然存在裝備差異,但我軍戰士還是以靈活多變的戰術,擊退了敵人的入侵,捍衛了領土完整和中華民族的尊嚴。

最後

九一三事件後,毛主席開始重新審視過去發生的一切, 1972年在毛主席的關懷下,由周恩來總理具體負責175名將軍的恢復工作。

按照當時的規定,每一位將軍都有一份材料,都要經過政治局會議商討決定最終的去向,周總理在主持這樣的會議上,常常不多說,但他一出口便直擊要點,讓別有用心之人啞口無言。

1973年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贊成葉劍英元帥的意見,將八大軍區司令員進行對調,於是南京軍區的許世友與廣州軍區的丁盛對調。

福州軍區的韓先楚與蘭州軍區的皮定鈞對調,濟南軍區的楊得誌與武漢軍區的曾思玉對調,沈陽軍區的陳錫聯與北京軍區的李德生對調,而那些任職時間短的3個軍區司令員則沒有參與調動。

被調動的8大司令,在10天內都順利完成了工作交接,不得不說這件事顯示出毛主席是很懂得領導軍隊,可以說他老人家識才、用才的謀略藝術絕對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參考資料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膽大包天」韓先楚:從篾匠成為開國上將】

中國軍網 【楊得誌:司令員率先下連當兵,不擺架子不怕吃苦】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許世友與毛澤東往事:毛澤東為他改名 多次點將立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