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80年,毛主席的老朋友紀登奎主動辭職,鄧公連夜找他說了什麽?

2023-12-22歷史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80年,被毛主席稱為「老朋友」的紀登奎辭職,隨後鄧小平找到了他。

紀登奎從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上辭職的時候才50多歲,在黨中央的領導層裏他算是非常年輕的。

而他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成就,離不開毛主席的信任與提拔。然而到了80年代初,為了國家的發展,紀登奎主動向黨中央提出辭去領導職務。

誰料他的辭職被批準以後,鄧小平卻與他談了一次話,給了他一個很不錯的建議。

紀登奎為何能被毛主席稱為「老朋友」?他是怎麽年紀輕輕就當上國務院副總理的?他辭職被批準以後,鄧小平又與他談了些什麽呢?

與老朋友見面

1967年9月22日,毛主席在從南方回京的途中經停鄭州,專門派人請了紀登奎等人到他的專列上談話。

一見到紀登奎,毛主席就興高采烈的握著他的手說:「紀登奎,老朋友啦!」

聽著毛主席的話,紀登奎有些受寵若驚,也趕緊激動地跟毛主席打招呼。

雖然毛主席把紀登奎當成「老朋友」,但事實上毛主席卻比紀登奎大了整整30歲,因此無論從年齡還是資歷上講,毛主席都是紀登奎的長輩。

可是毛主席打心眼兒裏欣賞紀登奎這個年輕人,畢竟紀登奎給他留下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完美。而這事兒還要從十多年前說起。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主席曾多次南下視察,而河南作為交通要道,他幾乎每次都要經過。

也正因如此,20多歲的紀登奎才有機會在許昌見到毛主席。

說來毛主席一直以來都非常關註許昌,因為東漢末年曹操曾將漢獻帝迎至許昌,許昌也就成了曹操施展拳腳、建功立業的地方。

而毛主席向來佩服曹操的文治武功,所以難免對許昌會多一些關註。因此毛主席南下視察時,只要路過許昌,就會主動要求停下來聽聽許昌的工作情況。

1951年春天,毛主席順著京廣鐵路南下時恰巧經停了許昌,而紀登奎此時正好在許昌擔任地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

更巧的是,那年毛主席在提出要聽取許昌地區的工作匯報時,特意交代了他要了解許昌基層黨建工作和宣傳工作的具體情況。

正因如此,紀登奎被叫到了毛主席的專列上,他也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那時候紀登奎還很年輕,就算能力再出眾,初次見毛主席時他還是難免緊張。

然而見著毛主席態度很是親和,問的也都是他日常工作中最常接觸的問題,紀登奎這才漸漸放松了些。

尤其在匯報工作時,紀登奎幾乎是如數家珍,把許昌的相關工作都說得明明白白,聽得毛主席頻頻點頭。

如果不是談話時間有限制,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恐怕根本不夠紀登奎匯報,但好在時間用完之前,他已經把主要問題都匯報清楚了。

毛主席在本子上也記了不少內容,對紀登奎的匯報更是非常滿意,這從紀登奎隨後的職務變化上就能清楚的體現出來。

毛主席離開許昌後不久,紀登奎就受邀出席了全國第一次宣傳工作會議,並且驕傲地介紹了許昌的工作經歷,隨後他又升任為許昌地委書記。

這時紀登奎才28歲,就一躍成為了全國最年輕的地委書記,任誰看了都要說一句前途不可限量。

事實也確實如此,後來毛主席再次途經河南時,又叫了紀登奎去匯報工作。

一來二去的,毛主席對他的印象越來越好,有時正事談完了,主席還會親自送他下車。

紀登奎本就踏實肯幹、能力過人,再加上他獲得了毛主席的欣賞與器重,1963年剛到不惑之年的他,就成為了河南省委的常務委員。

然而那年紀登奎還沒到鄭州上任時,就被一條省裏的緊急通知叫到了鄭州,當時他的原單位還在給他舉行歡送會。

可鄭州這邊的行程絕對耽誤不得,因為毛主席又到河南了,並且提出要在鄭州接見紀登奎。

當時毛主席非常擔心河南基層工作的具體情況,而他這時已經非常信任紀登奎了,這才讓人趕緊把紀登奎請了過去。

紀登奎再次給出了讓毛主席滿意的回答,因而幾年後毛主席再去河南時,才會在剛見到紀登奎時,就開心地稱他為「老朋友」。

更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紀登奎還作為代表出席了中共九大。毛主席得知此事以後,欽點他作為幹部代表發言,還在會上又強調了一遍他們是「老朋友」。

這樣一來,紀登奎雖然在中央是個生面孔,但是依然獲得了不小的關註,他的仕途也因此有了更進一步的機會,這個機會究竟是什麽呢?

調往北京

1980年,毛主席的「老朋友」紀登奎辭去領導職務,鄧公找他談了什麽?

紀登奎在中共九大上以毛主席「老朋友」的身份亮相以後,一時間變得家喻戶曉起來。

而在這次會議上,他也成功當選第九屆中央委員。不僅如此,隨後毛主席在京西賓館又一次接見了紀登奎等河南領導人。

有關地方工作的談話結束時,毛主席突然對紀登奎說了一席話,這足以改變他的後半生。

「紀登奎要到北京工作,不當長工,當個短工吧。回頭,我要總理打電話給你。」

聽清毛主席的話以後,紀登奎連忙推辭,真誠表示自己的水平不行。可毛主席卻一直在鼓勵他,是真心希望他能到北京工作。

又過了一個來月,毛主席再度南下視察,這次又見到紀登奎時,他著重強調了最近就要把紀登奎調到北京去。

紀登奎這次也依然謙虛,推說他的能力不足以到中央工作。於是毛主席提出,讓他「兩頭跑」,往後每年在北京和地方各待半年。

見毛主席如此情真意切地要讓他進京工作,紀登奎也不好再推辭,就這樣紀登奎被調到中央去了,他主抓的是農業。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農業大國,那時候農業也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所以其實壓在紀登奎肩上的擔子是很沈重的。

不過好在他是從基層一級一級被提上來的,對農業工作也算駕輕就熟,所以毛主席對他到中央以後的工作情況十分滿意。

也正因如此,到北京後的紀登奎可謂是一路扶搖直上,後來還相繼擔任了國務院常務副總理、北京軍區第一政委等重要職務。

有趣的是,紀登奎雖然一直從事政治類工作,但是毛主席和黨中央確實讓他去北京軍區工作過一段時間。

早年間,紀登奎倒也真算是個「老八路」。然而就算在戰爭年代裏,他也一直是做地方工作的文職人員,最多也只是有些指揮小股兵力剿匪的經驗。

可正是被調到軍隊工作以後,紀登奎的另外一個珍貴品質顯現出來,那就是他謙虛謹慎,對於不懂的事情他會選擇虛心求教。

其實當時國家面臨的形勢是很嚴峻的,北方邊境有蘇聯虎視眈眈,而南方則有越南接連不斷的挑釁,國家安全必須靠軍隊來守衛。

紀登奎也深知北京軍區作為拱衛首都的門戶,更是不能出現絲毫閃失。因此他走馬上任以後,立刻去請教了粟裕將軍。

粟裕當年在戰場上縱橫馳騁、運籌帷幄的過人智慧已經不必多提,因此紀登奎找到粟裕也算是找對了人。

粟裕一聽說事關國家安全,也立刻來了精神。在紀登奎的安排下,粟裕坐著吉普車、帶著作戰參謀就去了邊境巡視。

幾個月後,粟裕完成了一個非常靠譜的防禦作戰方案,這也得到了軍事科學院和軍事學校的專家們的廣泛認可,紀登奎這才安下心來了。

當然最值得一提的還是,毛主席晚年在尋覓接班人時,也曾重點考慮過紀登奎。

毛主席曾明確表示過,他想培養的接班人最好年輕一些,不要超過60歲,就像紀登奎、李德生等人那樣。

雖然毛主席後來沒有選擇紀登奎,但是這並不影響毛主席對他的信任,以及紀登奎兢兢業業為國家和人民工作的熱情。

然而那時誰都沒有料到的是,紀登奎會在80年代初主動提出辭職。此時他才57歲,甚至算得上是中央領導裏的「年輕人」。

那是1980年春天,紀登奎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主動提出辭去黨和國家的領導人職務。

這主要是考慮到國家發展的需要,而且也不止他一個人這麽做了。

因而黨中央很快就批準了他們的辭職申請,紀登奎也在隨後做完了工作交接。然而就在這時,鄧小平卻突然找他談話,並且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

那麽聽了鄧小平的建議以後,紀登奎會做出什麽樣的選擇呢?

鄧公的挽留

上世紀80年代初,紀登奎辭職後鄧小平找他談話,他們都談了些啥?

其實紀登奎辭職以後,鄧小平之所以會找他談話,歸根到底是因為鄧小平也非常看重他的能力,希望他能在辭職以後再負責一些別的工作。

當時改革開放已經成為時代大潮,國家正是用人之際。

為了更好的發展,雖然需要對部份核心領導幹部進行更新換代,但還是有很多工作需要有能力的人來負責。

而在這樣的時候,非常需要負責具體工作的同誌善於協調問題、熟知國家各項工作運轉的流程。

恰好紀登奎正是這樣的幹部,他當年在河南工作時就曾協調過兩省的水利工程建設。

那是1963年8月,河南的商丘地區遭遇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暴雨,這引來了嚴重的淹水災害,全國各地紛紛支援商丘抗洪救災。

隨後紀登奎被派往災區主持救災工作,雖然救災及時挽回了一些損失,但是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依然受到了嚴重影響。

更重要的是,經此一事,紀登奎認為不能再放任兩省邊界的水利問題不管,否則以後再有暴雨人民群眾恐怕還要遭殃。

於是那年春節,紀登奎親自去給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李葆華拜了個年。紀登奎新春佳節拜訪李葆華其實很合適,何況李葆華也知道紀登奎是為了水利問題而來。

最讓人舒心的是,紀登奎此舉不是要給李葆華出難題,而是已經想到了解決辦法。

那就是兩個省共同出力,在安徽省開挖一段疏浚河道,直接把河南和安徽的排水問題徹底解決。

為了表達誠意,紀登奎還率先提出,願意從河南商丘派出10萬民工完成50裏的河道開挖任務,也願意同安徽一起尋求黨中央的支持。

正是在兩省的齊心協力下,河南和安徽纏結已久的水利問題終於得到了徹底解決,兩省人民也都因此喜笑顏開。

想來鄧小平也是知道紀登奎在地方的出色表現,才會希望紀登奎能在交接完原有工作後,再分管一些其他方面的工作。

畢竟紀登奎的能力有目共睹,又是毛主席曾經看重的接班人之一,把需要專人主持的工作交給他大家都能放心。

紀登奎聽著鄧小平讓他接手其他工作的建議,其實也是很開心的,他十分願意趁著自己還有能力時為國家再多做些事,所以他們也算是一拍即合。

而後紀登奎先是分管了些旅遊方面的事情,又被安排到了國務院下屬的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做「部級研究員」,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做農村政策的調研工作。

兜兜轉轉十來年,紀登奎又回到了他最擅長的農業領域,所以他幹勁十足地開始了為人民勤奮工作的生活。

在任的那幾年裏,紀登奎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無論是窮鄉僻壤,還是發展較好的地方,他都進行了考察調研,也確實收獲了不少成果。

但紀登奎對此並不滿足,有人問他時他還頗有鬥誌的說過:「趁這幾年能跑得動,我還想出去走走。」

誰料還沒等紀登奎的調研做完,他就在1988年7月因心臟病突發而溘然長逝,多少留下了些遺憾。

黨中央為他舉辦了隆重的遺體告別儀式,不少中央領導都親自前來吊唁了這位毛主席的「老朋友」。

無論如何,紀登奎都曾為國家和人民做了不少實事,是值得我們懷念的存在。